朱元璋是明教弟子么?明朝与明教有什么关系?
朱元璋不仅称了王,还要称帝。这个手握乾纲的人,将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将要怎样治理这个国呢?古往今来,山河轮替,朱元璋会像往古的那些帝王一样走进历史吗?朱元璋不是一个一般的皇帝。他的出身不一般,创业不一般,治国也不一般。这一切都强烈地打上了他个人的印记。且看朱元璋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
一切都是为了登极称帝,可到了这一天却假装三次“推让”
正当徐达带领北伐军队大踏步地前进的时候,朱元璋感到,他即位的条件已经成熟了。虽然这时还没有夺取大都,元顺帝还没有退位,可是那都是指日可待的事。他要向天下宣告,他就是受天命的天子。占据正统的至尊地位,将会更加迅速地推进他的事业,更加迅速地让他的事业稳定和巩固下来。
在中国古代的君主宗法制社会当中,有一件最虚伪的事,就是皇帝在即位之前的“三推让”之礼。什么叫“三推让”之礼?想当皇帝的人,想了几年几十年,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可是在即位之前,他们偏偏表现出很不着急的样子,一定要演一出戏,说登上皇位当皇帝,不是我的意愿,而是天命,而是民心,而是为了大局,是大家推举的结果,我是不得已才登上皇位的,推让一次不行,推让两次,推让三次,最后在万民的拥戴下,他勉强接受了大家的拥戴登上宝座。
这三推让是一个姿态,实际上是要借此表现他登基的合法性,要借此机会宣布他的政权、他的皇位是上天授命给他的,是受臣民的推戴的,是合理合法得到的。
小明王死以后,吴元年的七月,他的首席谋臣李善长,第一个出来劝进,劝进书中这样写道:“四方群雄刬消殆尽,远近之人莫不归心,诚见天命所在。愿早正位号,以慰臣民之望。”说现在啊,四方群雄差不多都铲除干净了,远近的人都心向着您,可见天命所在。希望吴王您早早地给自己一个名正言顺的位号,以安慰大家的企盼之心啊!这是第一次劝进。这时候朱元璋觉得现在时机并不成熟,说:“一统之势未成,四方之途尚梗。”现在很多地方还乱着呢!还没形成统一。以前历代皇帝,知道天命降临,还要再三谦让,如果我真得到天命眷顾,还着什么急呢?现在我不过仅仅控制了天下的一个角落,还不是登位的时候。他就这样拒绝了。这是一推让。
到了十二月,也就是五个月过去了,这个时候,朱元璋即位的条件比原来更加成熟。战场上的南北方向,都取得了胜利。应天城内一应登基准备已经就绪:新的历书《戊申岁大统历》已经颁布,新的法律《律令》已经颁行,皇帝即位朝服、后妃官员朝贺礼服都已备好。皇帝即位的各项礼仪也都演习多遍了。很多人认为朱元璋这时候可以即位了,于是在十二月十一日,李善长再一次率领文武百官劝进,这个劝进表和上一次差不多,只是更为详尽了:
“开基创业,既宏盛世之舆图;应天顺人,宜正大君之宝位。苍生咸仰,红日方升。盖闻以道化民者谓之皇,以德教民者谓之帝。……钦惟殿下,勇智自天,聪明冠世。扫除六合之风尘,拯救兆民于水火。……天下归赴,若江汉之朝宗;邦域肇隆,有金汤之巩固。既膺在躬之历数,必当临御于宸居。上以答于天心,下以符于人望。……臣善长等爰合群情,躬身劝进。……发政施仁,参赞两间之化育;制礼作乐,开拓万世之太平。谨奉表劝进以闻。”
但是朱元璋仍然没有接受,他谦虚地说,我功德浅薄,还不足以担当皇帝的大任。因为要当皇帝,要给万民造福,我现在有这么大本事吗?没有。所以我现在还不能当皇帝。
他一定要亲耳再次听到群臣的劝进。李善长这些人心里很明白,于是再次叩头说:“现在天生圣者而为民,如果您不登大位,谁来带领大家除暴乱,救苍生?只有吴王殿下您能够带领大家除暴乱,救生民,能够救济百姓,安定天下,如果吴王殿下您还不答应的话,我们以死相请。我们今天就死在你面前。”态度非常坚决。
天生圣哲,本以为民。……若不正大位,何以慰天下臣民之望。……今殿下除暴乱,救生民,功塞宇宙,德协天地,天命所在,诚不可违。臣等敢以死相请。
第二天,李善长等人再次带领百官向朱元璋劝进,说:“殿下有谦让的美德,四方都知道了,神明都感动了,但愿您为了百姓要答应臣等的请求。”
朱元璋说:“既然是上天的旨意,百姓的要求,诸位又屡请不已,那么我就勉从舆情,我就勉强听了大家的话吧!但是这件事,事关重大,我们一定要隆重其事,不能草率。烦请诸位斟酌商定各项礼仪。”
于是他命刘基选择吉日良辰。刘基选了哪一天呢?他选了一个正月初四,第二年的正月初四。可是就在他选日子的十二月份常常阴天,如果到了正月初四即位那天仍然阴天,岂不是有点不祥,到那一天能不能云开雾散呢?朱元璋心里头有点不踏实。吴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朱元璋迁居新宫,同时祭告上帝皇祇,说:
“明年正月四日,于钟山之阳设坛备仪,昭告帝祇,惟简在帝心。如臣可为生民主,告祭之日,帝祇来临,天朗气清;如臣不可,至日,当烈风异景,使臣知之。”
如果上天认为我可以做生民之主,即为那天就天气晴朗,如果不行,就出现异常天气,让我知道。朱元璋当然期盼即位时天气晴朗,但是从祭告这一天就开始阴天下雪。他忐忑不安地等待。一天、两天过去了,一连十几天雨雪不停。到了正月初一,雪忽然住了,朱元璋松了一口气。正月初四,朱元璋心情非常好,满城都是喜庆的气氛。朱元璋在大队仪仗的簇拥之下,浩浩荡荡前往郊祀坛。南京当时有一个郊祀坛,这个坛还不像后来天坛、地坛、日坛、月坛那样分开,而是“天地合祀”。到了郊祀坛,告知天地,朱元璋要登位了。这天一早就是少有的好天,礼仪官员在进行“省牲”礼,检查祭祀牺牲的时候,只见“云阴悉敛,日光皎然”,阴云散去,日光明亮;将要行即位礼的时候,更是“天宇廓清,星纬明朗”,天空万里无云,连远方的星星都看得清清楚楚。天朗气清是显示上天批准朱元璋“为生民主”了。众人无不欢欣庆幸。即位典礼顺利举行。朱元璋穿戴衮冕,带领丞相百官,在郊坛之南面北行礼,向上天报告:“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新朝的国号叫大明,新皇帝的年号为洪武。
从此开始了一个新的朝代!
即位礼之后,朱元璋带领世子和诸子前往太庙,追尊四代祖父母、父亲、母亲。过去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朱元璋登上皇位以后,百官向朱元璋山呼万岁,他成为大明洪武皇帝,同时要追封他的四代先祖,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都要追封为皇帝、追封为皇后。
朱元璋是一个有深谋远虑的人,他登上了皇位,并没有头脑发昏。第二天他对身边的官员说:“创业之初其功实难,守成之后其事尤难。朕安敢怀宴安而忘艰难哉!”初六,他在奉天殿大宴群臣,再次说自己“尊居天位,念天下之广,生民之众,万几方殷,中夜寝不安枕,忧悬于心”。御史中丞刘基不免解劝,说:“往者四方未定,劳烦圣虑,今四海一家,宜少纾其忧。”但朱元璋不以为然,说:“处天下者,当以天下为忧;处一国者,当以一国为忧;处一家者,当以一家为忧。”他说,一身和天下相比,太小了。一人走不好还可能摔跤,饮食生活不当还会生病,何况身担天下之重,“岂可顷刻而忘警畏耶?”他感到担子很重,不可顷刻忘却警惕畏惧。他说给自己听,也是说给群臣听。一定要以天下为忧,以国为忧,时刻警惕小心,谨慎行事,才能保有天下,才能够长治久安。
统一全国的战争还在进行。
洪武元年(1368年),福建和广东都很顺利地被平定了。
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大军渡黄河,入陕西,克西安。陕西平定。
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初八日,徐达大破扩廓帖木儿于甘肃定西县北之沈儿峪,擒获其王、公、平章等官员一千八百余人,士卒八万,缴获战马五千余匹。扩廓帖木儿仅携其妻子数人北遁和林(今属蒙古国)。于是,自河州以西,吐蕃、朵甘、乌斯藏等部全部归附。
四月二十八日,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死于开平以北的应昌,享年五十一岁,在位三十六年。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嗣位为皇帝。
五月十六日,左副将军李文忠自开平开赴应昌,俘获元顺帝孙买的里八刺及后妃、诸王、官属数百人,兵民五六万人,爱猷识理达腊继续向北逃去。
六月二十日,明朝以平定沙漠诏告天下。
征虏大将军徐达、左副将军李文忠班师回朝,于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初七,来到南京城外的龙江。这是当年朱元璋带徐达等初战陈友谅的地方。往事如烟,如今已是天翻地覆了。朱元璋亲赴龙江出迎慰劳,君臣相见欢喜非常。随后,徐达等奉朱元璋车驾还宫。
第二天,徐达率诸将领前往宫中献上《平沙漠表》,朱元璋登上奉天殿,皇太子和亲王在朱元璋身边,百官陪列。徐达的表称赞“皇帝陛下,圣神合德,文武成能,天命所归,人心攸戴。拯黎民于涂炭,布露雨于焦枯。奋六师而江汉奠安,扬九伐而荆吴底定。旋收淮甸遂略中原。齐鲁十二之山河兼旬俱下。幽冀百年之腥秽一旦廓清。既驱毡(毯去炎换成擅去扌)行情之群,遂复衣冠之制”。“祗承明诏,恭行天罚”,“霆驱电击,渠凶弃甲而遁逃。兽骇禽惊,虏众望风而降。”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仰遵庙算之成”,所以才“幸获大勋之集”。朱元璋的功德难名,只能以“祝万年之寿”来表达。李文忠上表,同样说“凡此勋庸之建岂因臣下之能?”一切因为皇帝“广运如天宏谟盖世,明鉴万里之外”,才“成千载之功”。然后,皇太子、亲王依次行礼祝贺,中书省左丞相李善长率文武百官上表祝贺。再一天,朱元璋在郊庙举行仪式,把北伐得胜、扫平沙漠的消息祭告天地,同时下令大都督府、兵部登录各位将领的功绩,吏部确定勋爵,户部准备赏物,礼部制定礼仪,翰林院撰写诰敕,准备大封功臣。
十一月十一日,朱元璋登上奉天殿,大封功臣。李善长、徐达、李文忠、冯胜、邓愈和常遇春之子常茂为公,汤和等二十八人为侯;后又封汪广洋、刘基为伯。朱元璋说:“今日成此大业,是皆天地神明之眷佑,有非人力之所致。然自起兵以来,诸将从朕,披坚执锐以征讨四方,战胜攻取,其功何可忘哉?”十三日,朱元璋大宴功臣,又说了些创业艰难的话。他谆谆告诫群臣:“诚思天下大业,以艰难得之必当以艰难守之。卿等今安享爵位,优游富贵,不可忘艰难之时。”他又说:“大抵人处富贵,欲不可纵,纵欲则奢;情不可佚,情佚则淫。奢淫之至忧危乘之。”“今日与卿等宴饮极欢,恐久而忘其艰难,故相戒勉也。”
朱元璋的头脑是清醒的。他牢记创业艰难,谨慎勤勉。但这些跟随他艰难创业、最终得到富贵的文武大臣们,能始终牢记创业的艰难吗?朱元璋怎样做到使他们也始终保持清醒呢?
这个大明好像是起义部众盼望的光明世界
国号也许是诠释一位开国者思想的最方便、最直接的途径。以往的国号中,有的标注姓氏、家族,有的标明地望、徽号,当然,也有的国号寄托了开国者的理想。比如元朝,国号取自《周易》“大哉乾元”一句。这个顶天立地的“大”,不仅是元世祖的胸襟,也正是元朝最明显的特征。
朱元璋经过三次臣民的劝进,最后终于登上了皇位。他建立了一个大明国,把自己统治的帝国称作大明,给自己定了一个年号叫做洪武。大家会提出一个问题,大明的“明”字是怎么来的?这个国号有什么深的含义吗?
我们知道,在朱元璋起义的时候,他投入的第一支队伍是红巾军,这个红巾军是怎么组织起来的?当时刘福通这些人是用白莲社这样的组织,把民众组织起来,对抗元朝的统治,白莲社他们所信奉的是什么呢?前面说过,他们所信奉的是明教,这个“明”和朱元璋所使用的明有没有联系呢?
大明朝的“明”的确就是明教的“明”。
明教又称为摩尼教,是波斯人摩尼所创立。摩尼教是一个很复杂的宗教,它杂糅了祆教、基督教、佛教,它的经典有“二宗三际”之说。什么叫“二宗”呢?“二宗”就是黑暗和光明,说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就要到来,光明必将战胜黑暗;“三际”讲的是过去、现在、未来,前际是过去,明暗相背;中际代表现在,明暗相混;后际就是未来,明暗分别。明就是善,就是理;暗就是恶,就是欲。摩尼教的这种观念,提倡“明王出世”,说有一个明使,他是代表正义和光明,他出现以后,就可以使世界都得到安宁幸福,就可以进入光明世界。摩尼教很有号召力,很有鼓动性。为什么?在大多数情况下,百姓生活困苦,希望改变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因此他们很容易相信那些能够给他们带来光明和希望的宗教。
摩尼教的经典在唐朝武则天的延载元年,也就是公元694年,传入中国,摩尼教一度地位很高,为什么呢?因为当时朝廷曾经利用它来笼络回鹘人,回鹘人相信明教,唐朝朝廷要稳定边境和少数民族,就要尊崇明教,可是后来回鹘被灭了,摩尼教也就被禁止了。
摩尼教被禁止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反叛思想,它对于现实世界的否定,它要追求未来的光明,这是任何统治者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明教从此就转入了地下。从唐朝以后,宋朝一直到元朝,摩尼教常常是在地下秘密流传,可是摩尼教为了保护自己,不被政府镇压或禁止,他们往往要与佛教拉上关系,打着佛教的旗号,逃避朝廷的镇压,他们把自己和佛教的白莲宗联系起来,因此就被称为白莲社或者白莲教。可是白莲社、白莲教宣传的宗旨仍然是否定现实统治,要迎接未来的光明。所以统治者不喜欢他们,一再镇压白莲社、白莲教,可是白莲教所提倡的理念,在广大民众当中深入人心,白莲社、白莲教就成为联系民众反抗朝廷的秘密社团。
明教徒诡称他们所信奉的是佛教上乘宗,他们不吃荤,供奉摩尼夷数(耶稣)画像。反对摩尼教的佛教徒和官府便说他们是“吃菜事魔”。五代后梁年间上乘宗曾发动起义,但遭到镇压,后晋时明教又在民间秘密传播。北宋《二宗三际经》被编入《道藏》,明教一度广泛流传。但一遇水旱饥馑,百姓不满,明教便被利用来聚众造反,所以政府又不能不对它加以镇压。明教徒为了逃避镇压便一再改名或与其他宗教混合,到北宋末年便与出自佛教净土宗的白莲社、弥勒教合流了。而弥勒教假托弥勒降生,白莲社以西方净土白莲池为引诱,也都有秘密聚众反抗官府的传统。元代宗教政策相对宽松,白莲教一度可以公开传播,到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又先后下令禁止白莲社的佛事。白莲社再次成为秘密结社。
元朝末年,百姓已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忍无可忍,期盼推翻以蒙古贵族为主体的元朝统治,他们希望回到原来没有民族压迫的大宋朝的统治之下,因此就提出了“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的口号。他们就捧出了一个大宋皇帝小明王韩林儿。他们以此号召各种反元势力和穷苦百姓团结到自己的旗帜下。明王出世,战胜黑暗,就会给老百姓带来幸福。无疑幸福生活是所有人向往的,幸福生活对穷苦老百姓的诱惑十分强烈。而在元朝,老百姓受苦受难的根源则是以蒙古贵族为主体的统治者,推倒蒙元政权才能迎来光明世界。红巾军要壮大势力达到夺取政权的目的,小明王就成为最好的旗帜。明王出世可以带来光明,因此就要举出一个明王来带领大家推翻黑暗的现实,迎来未来的光明,这就是红巾军所信奉的宗教,也就是红巾军所提出的理念,迎接光明世界,迎接明王出世。
所以朱元璋的这个明,如果说和明教有关系,和小明王有关系的话,就是他希望给百姓带来光明。
其实儒生们对“明”作了新的解释
朱元璋投奔了韩林儿所带领的红巾军,所以明教对他的影响极为深刻。但是,像我们在前面所指出的那样,他在讨伐张士诚的时候,曾经说过元朝末年,很多人“酷信弥勒之真有”,误中了妖术,“聚为烧香之党”,大家纷纷起兵,“焚烧城郭,杀戮士夫,无端万状”。这样的没有纪律,只能够带来破坏,只能够给百姓带来痛苦和灾难,怎么能够会带来光明世界呢?这个明如果是小明王的明,是摩尼教的明,儒家会排斥,这是怪力乱神。朱元璋和朱元璋的军队经过了儒家知识分子的改造,他们与依托白莲社的红巾军渐行渐远,向着夺取全国政权、向着天下正统的继承者的方向大步前进。
这年十二月,朱元璋的部将廖永忠将小明王韩林儿沉于江,从此就与以“弥勒降生、明王出世”为号召的红巾军完全脱离。
但是,朱元璋还必须要这个“明”,为什么呢?他不能够抛弃那些为了追求光明世界而跟随他的广大部众,不能让他们失望,但是他同时又要改变信奉明教的红巾军部众无组织、无纪律的状态,要以行“仁义”得天下。为此,朱元璋身边的那些儒者,就赋予了明这个字一个新的含义。
大家知道,儒家有一个优秀传统,这个传统用现在的哲学观念说叫做唯物,不相信怪力乱神,所以孔子在《论语》当中,就有“子不语怪力乱神”的话。他说那些鬼、那些神我不知道,我不说,我们只是修人事,不修鬼事。因此儒家从本质上说,是反对迷信、反对神怪的。它既反对道教也反对佛教,反对各种宗教。
我们知道,朱元璋身边有很多儒者,比如李善长、冯国用、刘基、宋濂、叶琛、章溢,都是饱学之士,是儒家学说的传承者,他们为什么能够接受用“明”字来做国号呢?因为他们赋予了“明”这个字新的含义。明是什么?
明就是日和月,中国古代有日月崇拜,中国的各朝首都都会有日坛、月坛,要祭祀朝日,祭祀夕月。中国的皇帝说自己做皇帝是奉天承运,皇权是神授的,因此要敬日、敬月,日月相合就是明。他们赋予了明字新的含义。这是第一层意思。
在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当中,阴阳五行观念居于主导地位,按照阴阳五行之说,南方为火,北方为水,南方属火,火神为祝融,北方属水,水神为玄冥。每个皇朝都占有五行中的一种德运,哪一种德运兴盛,哪个皇朝就会兴起。元朝起自北方为水德,明朝起自南方为火德,水火相克,明朝取代了元朝,就是火克了水。这是第二层意思。
回想元朝末年,朱元璋出生的时候以及他在寺院里做和尚的时候,正史和野史里面一再宣传的那些传说和征兆,我们就会理解他其实是在宣传自己占有了火德。
后来的各种史书里,就有许多这样的记载,比如:
上自始生,常有神光满室,每一岁间,家内必数次夜惊,疑有火,急起视之,惟堂前供神之灯也,无他火。
上生,红光满室……自后数夜有光,邻里遥见,惊以为火,皆奔散,至则无有,人或异之。
为了神化朱元璋,他们还把朱元璋的姓氏和远古时代的火神相联系,火神祝融是颛顼之子,是帝喾的火正,也就是掌管火的官,因为为天下立了大功,因此就以祝融作为姓氏,据说朱姓即是祝融之后,朱是赤色,正是火的颜色。他们还把明朝首都南京说成是祝融氏的故地,这样朱元璋以大明为国号,就与一个古老的传统相联系起来了。
(太祖)本姓朱,本祝融。祝融,帝颛顼之子,为帝喾火正,有大勋于天下,故别为祝融。在国臣(柯)仲炯言:“……太祖定鼎金陵,则祝融之故墟也。故建国号大明……其有祖也。夫祝融大明,容光必照。……所以我太祖以大明建国,亦以大明光天。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所重民历,以示三纲五常,以昭日月,以引趋光避凶。次皇明治天下,潜移默化之大旨。所以四海来朝,亦以是赐之耳。知此道者,其可以语我太祖取号大明之密义乎?鼓汉德若水,我皇明如日月之代明。汉得地道,我皇明得天道。三统之义,我皇明统于天矣。
这一番附会真是说得有板有眼,因此以“明”作为国号也得到信奉儒家学说的人的认可。前面我们讲过,朱元璋出生的时候是在土地庙,有人说那里一片红光,好像着火了,大家赶去一看,没有,原来是一个小孩出生;朱元璋在寺庙里做和尚,常常有人看到寺庙里头一片火光,很多人急着来救火,走近一看没有着火,原来是朱元璋在里面读书。后世的人把这些东西宣传出来,这样就表示朱元璋得了火德,因此得天下。那么日月为明,南方为火,这些人把它和儒家所信奉的天命观和中国自古以来的阴阳五行观联系起来,“明”就有了新的概念。所以这个“明”不仅仅仍然被那些参加起义军的人所接受,也被后来加入大明政权的儒家知识分子和广大臣民普遍接受。
占住“大明王”的位子,以后再也不许有明王了
朱元璋是绝对不能够抛弃这个“明”字的,为什么?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大多数人,都是红巾军的将领和战士。这些人当时就是为了迎接明王出世,才来跟随朱元璋的,现在要是把这个“明”,也就是他们的希望给切断了,会伤很多人的心,“明”是口号,要保留,这个口号有很大的群众基础,韩林儿之所以被称为小明王,也是为了宣示他就是明王出世,要给大家带来光明。
我们知道,历史上很多造反者,一旦有了十来个人,七八条枪,占山为王,尚且要自称“山大王”。可是为什么韩林儿贵为宗主,却被称为小明王?谁称他小?为什么称他为小?如果他是明王的话,他将要给信奉白莲教的人带来光明世界,这些百姓会称他为明王,也不会加上个“小”字。这个“小”字是谁给他加的呢?我怀疑是朱元璋给他加的,为什么?朱元璋称自己的朝为大明,这个明自己要占领,要靠这个“明”字撑起大旗,所以韩林儿就成了“小”明王。
为什么朱元璋一定还要保住这个明字呢?刚才我们说过,不能够伤害那些最初投奔白莲教红巾军的人,更主要的是还要占住明王的位置,表明我朱元璋就是明王,我不但是明王,而且是“大”明王,我占住这个大明王的位子,明王就出世了,任何人再也不可能利用白莲社或者摩尼教再来宣传什么明王出世,反抗朝廷了。明王已经有了,就是我朱元璋。
所以我们再仔细分析为什么他用“明”做国号,为什么韩林儿成了小明王,为什么朱元璋自己要做大明王,就可以理解了。
此外,明朝人认为,国号加“大”字始于元朝。元朝国号取自《易经》中的“大哉乾元”之意。大明,实际是继承大元以后的称号。但其中的深意是要用大明的大和小明王的小相对,突出朱元璋的地位。
朱元璋以大明为国号,宣布明王已经出世了,他自己—大明皇帝,就是明王,那么他究竟是不是可以给百姓带来光明,带来幸福生活呢?他提出了一个口号叫做“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拯救生民于水火”。他的几句话都包含了哪些含义呢?
“驱逐鞑虏”,就是推翻以蒙古贵族为主体的元朝统治,这一点他做到了。元朝大都陷落,元顺帝带领臣属逃往大漠。
“恢复中华”,上面我们说了,恢复中华不是要压迫蒙古人、色目人,而是恢复中华的道统,恢复中华传统的政治理念和文化理念。
“立纲陈纪”,就是要建立秩序。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君主居于深宫,不了解百姓疾苦,大臣擅作威福,任意鱼肉百姓,官员贪污,富民横行,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朱元璋要重新建立秩序,秩序是什么?就是纲纪。没有纲纪,社会不能稳定,百姓无法安生。
“救济斯民”,是四句话中的最后一句话,也是最关键、最能吸引民心的一句话。所谓“救济斯民”,就是把百姓从水深火热当中拯救出来,让他们过上安稳的日子。朱元璋生活在社会底层,曾经过着非常悲惨的生活,我们在前面讲过,他在濠州,在“钟离之东乡”,房无片瓦,地无一垄,他看到过那些官员和富民是如何欺压百姓的,他知道百姓生活的艰难,知道社会的弊病在哪里,他要建立一个大明国,他不辜负明教所说的明王将给大家带来光明世界,也不辜负儒家所说的天生圣人为民做君,“天听自我民听”,民心就是天心,也要不辜负所谓顺天应人这样的期盼,所以他在选择了大明国号以后,要厉行他在北伐中原的时候提出的政治主张,要建立一个没有压迫的,有秩序的,廉洁的,能够使百姓过上安定生活的,这样一个社会。
朱元璋在登上皇位不久,他就着手提出恢复秩序,安抚百姓,使百姓在伤痛当中能够解脱出来。他说过一句话,他说:“百姓财力俱困,如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在安养生息而已。”这个时候,百姓在长期战乱中生活了这么久,疲惫不堪了,满目疮痍,要安养生息,关键在于,“惟廉者能约己而爱人”,只有那些廉洁的人才能够约束自己,才能够爱护百姓。
朱元璋用“明”字表达了他的治国理想:他要做一个真正的明王,为天下苍生创造一个幸福安康的光明世界。
金庸笔下中国古代“明教”的失踪之谜
早在13世纪就已几近绝迹的神秘宗教,竟在中国东南沿海顽强生存。它是飘洋过海而来,还是横越大漠而来?历史的尘埃湮没了一切,仅剩几座荒寺残垣、几卷残破书页。直到残存的奇特风俗被世人关注,古代明教的千年兴衰才渐渐露出冰山一角。
苍南奇特风俗解密
在浙江温州苍南县沿海炎亭、括山一带,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着一些奇特风俗:穿一身素白衣服给死者做超度;一些老渔民每日早餐必先素食三口白饭,而后才用菜肴。还有一些老人至今坚持朝拜太阳,晚拜月亮。
当地人的祖上渊源,几乎都可追溯到闽南或闽东,普遍信奉妈祖。然而妈祖信仰中,并没有这种风俗。人们所熟知的其他宗教同样没有这样的习俗渊源。
当地是否曾流传过一种鲜为人知的已湮灭宗教?
1982年,浙江省第一次文物普查时,人们发现民国《平阳县志》中邑人孔克表的《选真寺记》写道:“选真寺,为苏邻国之教者宅焉。”地点在“平阳郭南行百十里,有山曰鹏山。”
苏邻国即古波斯,苏邻国教即摩尼教,宋代以后华化的摩尼教就是明教。“平阳郭南”当时已划入苍南,应在金乡、炎亭、括山一带,正是有着渊源不明的奇特风俗流传的地方。
穿素白衣服超度是明教徒白衣白冠的遗俗,而素食三口白饭,正是明教“长斋”习俗的变通:渔民长年在海上搏风斗浪,仅凭素食无法增强体质,不可能不喝酒吃肉,只好以三口白饭代替素食。
明教绝迹数百年,早已在人们的记忆中湮没,惟有从尘土残卷中寻找它的踪迹。
古寺之谜:孤立稻田中的那一抹枯黄
1988年春节,平阳县志主编林顺道去苍南白沙的舅父张正光家拜年,谈及此事,张正光老人自告奋勇去寻找选真寺。
括山下汤村外一座形如大鸟的小山包在不经意间走进了张正光的视线。当地人告诉老张,山名“鹏山”!
似乎离找到选真寺不远了。
然而,当鹏山脚下众多寺庙被一一确认排除后,选真寺依然没有踪迹。选真寺早已荡然无存?抑或记载有误?
此时,一座孤立在稻田中的黄色外墙平房引动了张正光的脚步。沿着田间小路走近,房门上赫然大书“选真禅寺”。寺前废堂基和稻田交界处一块1米多高、长满苔藓的石碑,进一步确认了它的身份,碑上刻的正是“选真寺记”,碑文与县志记载契合。
选真寺大悖中土寺庙依山而建的特点。它早已成为佛寺,规模很小,仅三间平房,一名僧人。寺中摩尼教教风格建筑及古物均已荡然无存,仅剩九根柱子是旧物。
它是何人所建?建于何时?它又经历了怎样的坎坷沧桑?
《选真寺记》落款时间为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记载了当时当地彭氏族人彭如山扩建选真寺一事。
《选真寺记》反复提及了彭如山为实现先人遗愿的话语:“寺,吾祖创也”,“吾幸不堕先人遗绪”。
1997年1月,林顺道在距选真寺4公里外的彭家堡村发现了1919年重修的《彭氏宗谱》,该谱全文收录了《选真寺记》,还记载了彭如山的家世渊源。
彭氏先祖彭信,于后晋天福五年(940年)从今福建霞浦迁到苍南金乡鹏山,彭氏八世祖彭仲刚(1143年-1194年)为乾道二年(1166年)进士,曾任国子监丞等职。彭氏家族由此兴盛,此后出仕为官者不乏其人。
选真寺初建时“故制朴陋”,这是彭如山要扩建的直接动因。选真寺是彭家未发达之前所建,而彭如山也不知道该寺是哪代先祖所建,可见建造者不是其熟知姓名的近祖。
家族未发迹之前、彭如山近祖生活年代之前、北宋宣和禁教之前,从这三个因素可以推断,选真寺的建造年代最晚也在北宋宣和之前。
渊源之谜:温州明教从何而来?
一个地方大规模的新宗教突然兴起,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有组织地传教,二是移民带入。
地方文献及相关史料均未有明教传教士在温州活动的记载,于是移民便成了温州明教兴起的唯一原因。
明教从波斯不远万里来到温州,只有两条路径:一是沿丝绸之路西来中土再向南传入温州,二是沿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上岸,经福建北上温州。
温州历史上大规模的移民潮有三次:唐末五代闽东移民潮,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温州洪水后官府动员大量闽人入浙,明末清初闽南移民入浙。
彭氏先祖是唐末五代的闽东移民,其祖居地福建霞浦一带,是当时摩尼教的流行地。与彭氏同时代迁来的苍南林、温、蔡、陈、徐等族,在其族谱中也都能找到先人信仰明教的记载。
明代何乔远《闽书》记载,唐武宗“会昌灭佛”中,连带禁了摩尼教,有一位明教僧侣呼禄法师避难来到了福建继续传教。
当时海上丝绸之路已经繁盛,有很多波斯人、阿拉伯人来到泉州,闽浙一带明教的持续兴盛,与这些人也有密切关系。
选真寺所在地彭家山,位于今天金乡镇的西侧,而古代金乡是闽浙交通要道横阳古道上的重镇,又近海,历来有“两浙咽喉,八闽唇齿”之称。因此,不管明教从海路还是陆路过来,都有可能把这一带当作桥头堡,再向北发展。
鼎盛之谜:明教家族信仰透视
彭氏这样家族代代传承的明教信仰,正是当年温州明教信仰兴盛的缩影。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在平阳、苍南等地还有少数农民信奉明教。
史料记载,温州明教鼎盛约在北宋时,有系统的教理和规范的崇拜仪式,当时温州12万户人家中,正规明教寺院以外的“斋堂”就达40余处。所谓“斋堂”,是设在居民家中的信徒聚会点。
而已确认的正规明教寺院,相去选真寺仅十里开外就有一处,至于湮没无从考证的那就更多了。
元人陈高的《竹西楼记》中载录:“温之平阳,有地曰炎亭。……潜光院者,明教浮图之宇也。”而潜光院早在民国初年修《平阳县志》时就已经荡然无存。炎亭镇洪家村91岁老人洪文广称他也没看过这个寺,但省里县里都有人来找过。专家们已一致认定,洪家村岙底自然村大岗山麓一处竹林幽深的所在,就是潜光院故址,前为民房,后有清代古墓。
《竹西楼记》详细记载了当时潜光院周边明教传播的情形。当年,院里住着一位明教上层僧侣石心上人,终日与当地士大夫“仰观天空之旷宇,俯瞰林壑之幽深”,很是风雅。而当地士大夫也对石心上人称赞有加,并对明教信仰表达了肯定和仰慕。当时对明教“瓯闽人多奉之”,并且明教徒持戒律非常严格:绝对严格的素食、每天吃一餐、白天拜太阳晚上拜月亮、每晚准时参拜摩尼光佛。
在选真寺和潜光院遗址被确认之前,被学界确认的摩尼教寺院遗址只有福建晋江华表山草庵。
葵花之谜:明教太阳崇拜图腾猜想
一座寺院改头换面,一座荡然无存,明教寺院的建造样式始终不得而知。
此时,第三所遗址走进了人们的视线。它位于平阳之北的瑞安曹村镇许岙村,寺名就叫“明教寺” ,距瑞安市区24公里。
虽然仅凭“明教寺”三字,并不足以证明它就是明教寺院。但许岙明教寺的山门是没有斗拱的西式结构,门台上“明教寺”三字上方有太阳及其光线图案,正符合明教崇尚光明的含义,是浙南仅存的尚具明教特征的宗教建筑。
县志记载,明教寺建于904年,唐代末年“曹霭兄弟从福建长溪迁曹村定居,并在双龙溪畔筑明教寺以弘法扬教。”
该寺也是屡毁屡建,在32年前现任住持明女师太入寺时,仅存一座山门及茅屋一间,后来茅屋也在风雨中倒塌。
还有没有足以证明其明教寺院身份的实物?明女师太破例向记者出示了她的秘藏。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数两块向日葵碎片,都是从山门顶上掉下摔碎的。
葵花跟明教是否有直接关系?林顺道说,他也没有见过,但据常理推测,应与太阳崇拜有关,如能确认,或将成为该寺确系明教寺的实物证据。
衰败之谜:佛化道化是一把双刃剑
无论是选真寺、潜光院还是明教寺,都有一种湮没已久的衰败与荒凉气息。明教在温州如何走向鼎盛,又因何没落?
摩尼教本是吸收了佛教教义后创立的,在传播过程中,中亚和东亚的摩尼传教士和经卷译者又使摩尼教教义和仪式佛教化。
公元694年,波斯僧侣拂多诞携摩尼教经典《二宗经》来华,明教正式由官方传入。
摩尼教传入中国之初就积极依附佛教和道教以求生存。敦煌文书《老子化胡经》,就有老子西去波斯化身摩尼的说法。同样的说法也记录在中国道教典籍中。
摩尼教主动依附道教,而道教也主动吸纳摩尼教企图使之成为道教的一个分支。当时朝廷还把明教经典编入了《道藏》。
从唐代“会昌灭佛”以后,摩尼教便换了一个中国化名称出现:明教。明教就是完全汉化了的民间摩尼教,教义也由二宗三际理论演化为“清净光明大力智慧”八个字。
对佛道的依附及自身教义的浅显简明使明教得以在民间广泛传播,由宋至元,官府或禁或弛,但明教始终没有断绝。只是局限在了福建、浙江一带沿海传教。
元代明教有合法传教的权利,因此与其他民间宗教距离甚远。传统的秘密活动形式“结社”也转向了公开或半公开。
元代明教徒的另一种活动方式就是与世无争的寺院式修行。
《竹西楼记》中的明教徒,内敛、虔诚而严谨,与长期以来明教徒形迹诡秘、易被煽动举事的公众形象大相径庭。他们是寺院式修行的明教徒。
历代参与农民起义、反抗官府的明教徒,主要是民间秘密结社者。这些民间秘密结社者往往同时还吸收其他民间宗教信仰。在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者眼里,秘密结社的民间宗教信徒便等同于造反分子,全部被扣上了“吃菜事魔”的帽子。
近来有人提出,方腊起义与明教徒风马牛不相及,一个重要的理由是明教徒尚白而方腊起义军以红巾为标志。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马西沙、韩秉方两位教授在《中国民间宗教史》一书认为,方腊军裹红巾恰恰是因为其中还融合了弥勒教等其他民间宗教的结果,此后的元末的白莲教起义也是如此。
至明初,闽浙两地已成为中国仅存的明教流行区。此时温州明教依然活跃,引起了官府的注意。浙江按察司检事熊鼎借口明教上犯国号予以禁绝,明朝皇帝于是下旨“……明教、白云宗会等,为首者绞”,明令禁止明教活动。
丧失了公开活动权利的明教,终于在明代中叶以后逐渐混同于佛道及其他宗教,很难再从外表上识别了。
明教因依附佛道而获得顽强的生命力,最终也因为依附佛道而走向不可逆转的没落衰败。
《倚天屠龙记》中赵敏原型元朝郡主嫁给了谁?
金庸的十五部武侠小说中,私以为以《倚天屠龙记》一书器局最大,其中不少人物栩栩如生,刻画极为成功。其中最经典的角色,莫过于赵敏,可与黄蓉、小龙女并列为金庸笔下三大女主角。
闲来无事,翻翻史书,找找历史上的赵敏痕迹。书中言明,赵敏名为敏敏特穆尔(帖木儿),为汝阳王察罕帖木儿之女,王保保之妹。这下一考察就有意思了。首先是察罕帖木儿,粗翻元史,他并没有被封为汝阳王的记载,倒是他的父亲阿鲁温晋封过汝阳王。而察罕帖木儿在被田丰、王士诚刺杀后,被追封颍川王。同时,元史上并无有女儿的记载。
那么,要追查赵敏,便只有落到王保保的身上了。王保保,号称元朝最后的名将,母亲是察罕帖木儿的姐姐,而他后来被舅舅察罕帖木儿收为养子,后来元惠宗赐名扩廓帖木儿。
王保保的亲属见于记载的有一个弟弟脱因帖木儿和一个妹妹王氏。脱因帖木儿一直追随哥哥王保保。妹妹王氏估计当时年纪较小,所以没有跟哥哥到部队中。她应该留在了老家河南沈丘或在哥哥王保保的食邑汝南或在干爷爷梁王阿鲁台的封地汴梁,明军占领了河南,她也成了明朝的子民。
对王保保招降的失败让朱元璋更加敬重王保保了。他竟然把王保保的妹妹王氏嫁给了他的第二子秦王朱樉,洪武四年九月,“册故元太傅中书右丞相河南王保保女弟为秦王妃”(《明实录》)。洪武四年正是王保保在定西沈儿峪全军覆没后不久。朱元璋此举一方面是对王保保的招降,另一方面也是对王保保的敬重。
保保的妹妹王氏成为天子的儿媳妇,本是件荣幸的事,但王保保的妹妹王氏显然保持着其政治上的反对派的态度,对这门婚事进行了反抗。朱元璋却置于不顾,正式发布册书,册王氏为秦王正妃。
可是这个秦王却屡次犯错误,受到朱元璋的斥责。死后朱元璋亲自定其谥号为“愍”,是一个含有一定贬义的谥号。《明史秦王传》载:“(秦王)其妃为元河南王王保保女弟,……洪武28年秦王薨,……王妃殉。”奇怪的是朱元璋其他的儿子死后都没有发生妻子殉葬的事,为什么偏偏只有秦王朱樉的王妃殉葬?
可能因为当时王保保已经去世多年,而且北方经过洪武21年捕鱼儿海战役,基本肃清了北元的残余势力,所以王保保的妹妹也就不重要了。当然,朱元璋心狠手辣也是出了名的。
《倚天屠龙记》中主人公赵敏的原形大概也就是这个王保保的妹妹,同时也是秦王妃王氏了。生于乱世,无论是寻常百姓家还是将相王侯府,命运都是一样的不堪呵。不知道金老爷子是不是很同情这个一代奇男子的不幸妹妹,所以才把倚天中的赵敏写成了那样光彩动人的一个角色。
金庸笔下的十大美少女:第一美女竟是她!
排名第十秦南琴
秦南琴何许人也?遍翻金庸小说三十六册,并无此女。要不是倪匡先生专门撰文介绍,我们真的是就此略过。倪匡先生说金庸武侠小说三十六册几百个女子中最令他念念不忘的人物是秦南琴。现在我们看到的金庸小说三十六册,没有秦南琴,原来秦南琴是金大侠在改写《射雕英雄传》中时删掉的人物。
捕蛇少女秦南琴的故事,在旧版《射雕英雄传》中有叙述。倪匡先生介绍说:郭靖与黄蓉因事分手,路见不平,救了捕蛇老汉,与他女儿南琴相遇。但郭靖去后,老汉还是难逃毒手,而南琴亦被掳去献与杨康,遭他污辱而怀孕。南琴诞下婴儿不久即被毒蛇咬伤而死,临终把婴儿交给郭靖,取名“杨过”。
想起南琴,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她初遇郭靖,深宵伴他到密林之中;捕捉专斗吃毒蛇胆的血鸟。书中对南琴容貌描画无多,只记得说她终年不见阳光,肌肤了无半点血色;
加上轻盈沉静,在月下林中的南琴,与南琴身世暗合。新版删掉南琴,杨过改为穆念慈所生,大为逊色,况且穆念慈刚毅婀健,与杨过无半点相似。这一改,虽然使全书布局比较紧凑,却是牺牲了感人的情节人物气氛。
南琴无母,自幼与父亲相依为命,郭靖是她平生所见第一个温厚可敬男子。
然而郭靖一心只牵着一个“蓉儿”,浑然不觉。在夜降血鸟的一段,黄蓉忽乘小红马至,双臂因行功出了岔子而瘫痪,郭靖连忙扶她坐下助她打通血,两人双掌相抵,那时暴雨骤至,南琴持着雨伞遮盖他俩,只见这黄蓉清丽绝俗,发束金环,颈垂明珠,端坐含笑,恰如“晨露新聚,奇花初胎”,自己哪能相比?
再见郭、黄时,南琴已遭杨康污辱,为目睹此事的穆念慈救出,两人出家作了道姑,南琴心如死灰,只因郭靖关怀,便将经历尽数,之后便返回故居产子,仍以捕蛇为活。第三次再见,是郭、黄过昔日血鸟出现的树林、发现草丛中躺着一名婴孩,手中捏着一条毒蛇,而南琴已被蛇咬将死。
南琴身遭百劫,却始终漠然由他,仿佛与己无关,令读者低回不已,金庸若再改写《射雕》,定得让南琴复活!按倪匡先生这么介绍,我们真不能不在此书中记上这一笔。作为值得纪念的人物,在金大侠小说十大美少女排行榜中,我们给秦南琴一席之位,排名第十。
排名第九 梅兰竹菊
《天龙八部》中灵鹫宫梅兰竹菊四姊妹,人美似玉,笑靥胜花,更兼一片冰心,心无尘滓,简直是世外仙姝,让人欣羡不已。金大侠小说十大美少女上榜人物中,她们完全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灵鹫宫梅兰竹菊四姊妹,原来是大雪山下的贫家女儿,其母已生下七个儿女,再加上一胎四女,实在无力养育,生下后便弃在雪地之中。适逢童姥在雪山采药,听到啼哭,见是相貌相同的四个女婴,觉得有趣,便携回灵鹫宫抚养长大,授以武功。
四姝从未下过缥缈峰一步,又怎懂得人情世故、大小辈分?她们生平只听童姥一人吩咐。待虚竹为灵鹫宫主人,她们也就死心塌地地侍奉。只是虚竹温和谦逊,远不如童姥御下有威,她们对之就不怎么惧怕,只知对主人忠心耿耿,浑不知胡闹妄为有什么不该。
虚竹初次入主灵鹫宫,和段誉糊涂一醉,次日醒转,发觉睡在一张温软的床上,兰剑和菊剑,二人要来服侍虚竹换衣,那一段写得极有趣,也最能体现梅兰竹菊四姊妹的妙处。
虚竹大窘,满脸通红,突然见自身穿着一套干干净净的月白小衣,着体轻柔,也不知是绫罗还是绸缎,但总之是贵重衣衫。菊剑笑着告诉虚竹,虚竹昨晚醉了,是她们四姊妹服侍虚竹洗澡更衣,而且是她们四姊妹替虚竹洗的。虚竹“啊”的一声大叫,险些晕倒。
虚竹是个至诚君子,但灵鹫宫梅兰竹菊四姊妹也是纯粹本色,根本没有俗世那些龌龊肮脏的污染。梅兰竹菊的想法很是简单,她们四姊妹是虚竹的女奴,便为主人粉身碎骨也理所应当,虚竹不用她们服侍,梅兰竹菊反而泪盈于眶,倒退着出去。
虚竹心中奇怪,便做出解释,指手画脚,说得情急,其意甚诚,这才使兰菊破涕为笑。灵鹫宫中向无男人居住,梅兰竹菊更从来没见过男子。“主人是天,奴婢们是地,哪里有什么男女之别”一席话说得纯洁之极,反倒显出虚竹的迂腐和道学来。
不久梅剑与竹剑也走了进来,一个替他梳头,一个替他洗脸。虚竹吓得不敢做声,脸色惨白,心中乱跳,只好任由她四姊妹摆布,再也不敢提一句不要她们服侍的话。
后来虚竹去少林,梅兰竹菊四姊妹私自下山,前去暗中服侍和保护虚竹,缘根对虚竹无礼,四姊妹狠狠地打了他几顿,缘根才知道好歹,虚竹还以为是缘根转了性。
鸠摩智偷袭虚竹,梅兰菊竹四剑终于挺身而出,一片关爱和忠诚之心,溢于言表。虚竹这才恍然,缘根所以前倨后恭,原来是受她四姊妹的胁迫,她四人乔装为僧,潜身寺中,已有多日。
少林寺中,梅兰竹菊视他人如无物,眼中只有一个主人虚竹。菊剑道:“主人,你也别做什么劳什子的和尚啦,大伙儿不如回缥缈峰去罢,在这儿青菜豆腐,没半点油水,又得受人管束,有什么好!”
竹剑指着玄慈道:“老和尚,你言语中对我们主人若有得罪,我四姊妹对你可也不客气啦,你还是多加小心为妙。”虚竹连连喝止,说道:“你们不得无礼,怎么到寺里胡闹?唉,快快住嘴。”
四姊妹却你一言我一语,叽叽呱呱地,竟将玄慈等高僧视若无物。少林群僧相顾骇然,眼见四姊妹相貌一模一样,明媚秀美,娇憨活泼,一派无法无天,实不知是什么来头。
在十大美少女上榜人物中,梅兰竹菊排名第九。
排名第八 萧中慧
萧中慧是《鸳鸯刀》一书中的女主角。《鸳鸯刀》一书虽然篇幅不长,对人物的性格特色没有能够较好地展开,但“美貌少女”萧中慧还是给我们留下了清晰的印象。
萧中慧是威名远震江湖的大侠萧半和的义女(当然萧中慧一开始并不知道,一直到最后才揭露了这个谜底),萧半和得到讯息,武林中失落多年的鸳鸯刀重现江湖,竟为川陕总督刘于义所得。
这对刀和萧半和大有渊源,他非夺到手中不可,心下计议,料想刘于义定会将宝刀送往京师,呈献皇帝,与其到西安府重兵驻守之地抢夺,不如拦路抢劫。
岂知那刘于义狡猾多智,一得到宝刀,便大布疑阵,假差官、假贡队,派了一次又一次,使得觊觎这对宝刀的江湖豪士接连上当,反而折了不少人手。萧半和想起自己五十生辰将届,于是撒下英雄帖,广邀秦晋冀鲁四路好汉来喝一杯寿酒,但有些英雄帖中却另有附言,嘱托各人竭尽全力,务必将这对宝刀劫夺下来。
萧中慧一听父亲说起这对宝刀,当即跃跃欲试。萧中和派出徒儿四处撒英雄帖,她便也要去,萧半和派人在陕西道上埋伏,她更加要去,但萧半和不同意。萧中慧便偷偷牵了一匹马跑了出来,要自己去劫夺鸳鸯刀。
路上萧中慧遇上了搞笑的太岳四侠。太岳四侠仰慕萧半和的英名,要乘他五十诞辰前去拜寿。太岳四侠少了一份贺礼,上不得门,因此要抢萧中慧的坐骑去送礼。太岳四侠和萧中慧交上了手,少不得太岳四侠大出其丑。
萧中慧表面上有几分江湖儿女的豪气,实际上不过只是少女任性的心性。这次一个人偷偷出来,忽然间天地一宽,不受拘束,居然一个人学起喝酒来。可是她只喝了一口,嘴里便辣辣的又麻又痛,这酒实在并不好喝,只是父亲说女孩子不许喝酒,她非要反叛一下而已。
萧中慧认识了书生形象的袁冠南,由相识到慢慢生出好感,彼此之间产生了那种少年男女朦胧爱慕的情愫。然而一个机缘使他们终于越靠越近,使他们明白了彼此的情感。
萧中慧和袁冠南有了机会共同学习和演练“夫妻刀法”,只是初试乍练,就把大强敌卓天雄打跑了。
袁冠南刷的一刀砍去。萧中慧见他这一刀左间露出空隙,不待卓天雄对攻,抢着挥刀护住他的肩头。两人事先并未练习,只因适才一个要对方先走,另一个却又定要留下相伴,双方动了侠义之心,临敌时自然而然地互相回护。林玉龙看得分明,叫道:“好,‘女貌郎才珠万斛’,这夫妻刀法的第一招,用得妙极!”
袁萧二人脸上都是一红,没想到情急之下,各人顺手使出一招新学的刀法,竟然配合得天衣无缝。卓天雄横过铁棒,正要砸打,任飞燕叫道:“第二招,‘天教丽质为眷属’!”萧中慧依言抢攻,袁冠南横刀守御。
卓天雄势在不能以攻为守,只得退了一步。林玉龙叫道:“第三招,‘清风引佩下瑶台’!”袁萧二人双刀齐飞,飒飒生风。任飞燕道:“‘明月照妆成金屋’!”袁萧二人相视一笑,刀光如月,照映娇脸。卓天雄被逼得又退了一步。
只听林任二人不住口地吆喝招数。一个道:“喜结丝罗在乔木。”一个道:“英雄无双风流婿。”一个道:“却扇洞房燃花烛。”一个道:“碧箫声里双鸣凤。”一个道:“今朝有女颜如玉。”林玉龙叫道:“千金一刻庆良宵。”任飞燕叫道:“占断人间天上福。”
喝到这里,那夫妻刀法的十二招以然使完,余下尚有六十招,袁萧二人却未学过。袁冠南叫道:“从头再来!”一刀砍出,又是第一招“女貌郎才珠万斛”。二人初使那十二招时,搭配未熟,但卓天雄已是手忙脚乱,招架为难。
这时候从头再来,二人灵犀暗通,想起这路夫妻刀法每一招都有个风光旖旎的名字,不自禁地又惊又喜,鸳鸯刀法的配合,更加紧了,使到第九招“碧箫声里双鸣凤”时,双刀便如凤舞鸾翔,灵动翻飞,卓天雄哪里招架得住?“啊”的一声,肩头中刀,鲜血迸流。他自知难敌,再打下去定要将这条老命送在尼庵之中,铁棒急封,纵身出墙而逃。
袁萧二人脉脉相对,情愫暗生,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忽听得林玉龙大声叫道:“妙极,妙极!女貌郎才珠万斛!”他其实是在称赞自己那套夫妻刀法,萧中慧却羞得满脸通红,低头奔出尼庵,远远地去了。
萧中慧荣登第八的宝座。
排名第七 杨不悔
杨不悔是一个奇特的少女,她竟然爱上了年纪可以做自己父亲的殷梨亭,而且殷梨亭还是杨不悔的母亲纪晓芙昔日的恋人,实在是有些出人意外。但事情的发生当然都有自己的逻辑和理由。杨不悔奇特的身世和遭遇,使她的行事和思考方式完全不同于一般的少女。她受创的精神和心灵,在正常的情况下也难以找到慰藉和解脱,因为她精神和感情的要求要比一般少女高得多。
殷梨亭的那种炽热和丰富的内心,正是她所需要的。而恰逢殷梨亭受伤,她去照顾殷梨亭,这个奇特的机缘,正好起了催化的作用。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便是杨不悔为母亲补过。连纪晓芙都自觉愧对殷梨亭,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抱歉,杨不悔作为旁观者,自然对殷梨亭更有一种特别的“欠”意。当殷梨亭昏迷时拉着她的手叫“晓芙”,求她不要离开时;当殷梨亭醒来后的眼光仍是那么热切和凄苦时,杨不悔的心软了,由怜生爱了。倪匡先生说,殷梨亭的弱点,也是他吸引人之处。正是这样,殷梨亭的软弱稚气和惨苦的生活,使他另有一种悲剧的幻美,使杨不悔深坠其中再也不能自拔了。
在十大美少女上榜人物中,杨不悔排名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