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苏辙简介 苏洵苏轼苏辙三人的辈份是怎样的?

由 简振武 发布于 奇闻

  苏洵苏轼苏辙三人的辈份

  苏洵苏轼苏辙是北宋的三苏。其中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爸爸,苏轼和苏辙是两兄弟。苏轼是哥哥,苏辙是弟弟,两人相差4岁。

  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

  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才识》记载:“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也。”“三苏”的称号即由此而来。

  苏氏父子积极参加和推进了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他们在散文创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来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三苏之中,苏洵和苏辙主要以散文著称;苏轼则不但在散文创作上成果甚丰,而且在诗、词、书、画等各个领域中都有重要地位。

  

苏辙一家

 

  苏辙简介

  首先,苏辙的读音是sū zhé。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历任陈州教授、南京判官等职。

  宋哲宗即位后,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绍圣元年(1094年),哲宗起用李清臣为中书舍人,苏辙上书谏,因而忤逆哲宗,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徽宗即位,蔡京当国,苏辙又被降职,居许州,于是致仕,筑室于许,号颍滨遗老。政和二年(1112)卒,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南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擅长政论和史论。其诗力图追步苏轼,今存诗作不少,但逊色于苏轼不少。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

  苏辙人物生平

  1039年3月18日,苏辙出生在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公元1048年,即庆历八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以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苏辙。

  公元1055年,即至和二年,娶同里史瞿之女,苏辙时年十七岁,史氏十五岁。

  公元1057年,即嘉祐二年,苏辙、苏轼兄弟参加礼部会试,当时欧阳修知贡举,将苏轼、苏辙兄弟置于高等,苏辙名登五甲。

  公元1058年-公元1059年10月,苏辙随父苏洵在东京游历。

  公元1059年12月,苏辙全家至江陵,将舟中创作的诗赋一百篇整理为《南行集》。

  公元1060年,嘉佑五年,苏辙随父从江陵回到东京,父子三人将途中所作的诗赋共七十三篇整理为《南行后集》,苏辙作有《南行后集引》。

  公元1060年3月,天章阁待制杨畋奉命根据考绩迁调官职,授苏辙为河南府渑池县主簿。

  苏辙与兄长苏轼在东京怀远驿读书,准备制科考试。

  嘉祐六年(1061年)八月,苏辙参与殿试。

  不久后,苏辙被任命为试秘书省校书郎、充商州军事推官。

  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十二月,苏轼还京。

  治平二年(1065年),苏辙出任大名府推官,不久受命差管句大名府路安抚总管司机宜文字。

  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苏洵在京师逝世,享年五十八岁。苏辙兄弟自汴河入淮,顺长江回蜀葬父。初年十月,葬父于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丧期结束后,苏辙兄弟东游京师,于次年到达。

  熙宁三年(1070年)二月,张方平为陈州知州,征召苏辙为陈州教授。

  熙宁五年(1072年)八月,苏辙同好友顿起等在洛阳妙觉寺考核举人。

  熙宁六年(1073年)四月,文彦博以代理司徒兼侍中出判河阳军,征辟苏辙为学官。

  熙宁八年(1075年),苏辙被改授为齐州掌书记。

  熙宁十年(1077年),苏辙改任著作佐郎,又随南京留守张方平任签书应天府判官。创作了《逍遥堂会宿》等诗。

  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苏轼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责授为黄州团练副使。他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不准,牵连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市)盐酒税,五年不得升调。

  1083年,应张梦得邀请创作《黄州快哉亭记》。

  元丰七年(1084年)七月,苏辙移为歙州绩溪县令。

  元丰八年(1085年)八月,因旧党当政,苏辙以秘书省校书郎被召回。

  元祐元年(1086年),苏辙至京师,任右司谏。

  元祐元年(1086年),被任命为起居郎,苏辙上疏请辞,旋即权任中书舍人,不久后正式担任中书舍人。

  元祐四年(1089年),权任吏部尚书。

  元祐四年(1089年)八月,奉命与刑部侍郎赵君锡出使辽国,任贺辽国生辰国信使。

  元祐五年(1090年)五月,苏辙被任命为龙图阁直学士、御史中丞。

  元祐五年(1090年)十二月,任龙图阁学士。

  元祐六年(1091年)二月,任中大夫、守尚书右丞。当时苏轼遭人排挤,乞求外任,苏辙也随兄连上四札,也乞外任,但未获准许。

  元祐七年(1092年)四月,朝廷命苏辙代理太尉、充任册皇后告期使。

  元祐七年(1092年) 六月,任太中大夫、守门下侍郎。

  元祐七年(1092年)十一月,朝廷因郊祀天地而特加苏辙护军,进封开国伯,实封食邑二百户。

  绍圣元年(1094年),苏辙上书反对哲宗恢复熙宁新法,被贬官,削去职名任汝州知州。

  过了几个月,元丰时诸臣都在朝廷任职,再贬苏辙为左朝议大夫、袁州知州。

  未到任,又于七月降为左朝议大夫、试少府监,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处分。

  绍圣四年(1097年)二月,苏辙又被贬为化州别驾,安置雷州处分。

  元符三年(1100年)十一月,复职太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苏轼在常州(今属江苏)去世,临终前以不见苏辙为憾。苏辙得知后,在悲痛中为其撰祭文,不久又作《追和轼归去来词》。

  崇宁五年(1106年)九月,撰成《颍滨遗老传》及《栾城后集序》。

  大观二年(1108年),苏辙复任朝议大夫,迁任中大夫。

  政和二年(1112年)九月,以太中大夫职致仕。

  政和二年(1112年)十月三日(10月25日),苏辙逝世,享年七十四岁。

  政和二年(1112年)十一月,朝廷追复苏辙为端明殿学士,特赐宣奉大夫。

  南宋绍兴(1131年—1162年)年间,因其子苏迟显贵,苏辙获赠太师,封魏国公;夫人史氏赠楚国太夫人。

  淳熙(1174年—1189年)年间,追谥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