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钓鱼,到底怎样才能钓到鱼,钓到大鱼,甚至大鱼爆护,有钓友说,钓点很重要,也有钓友说,饵料很重要,当然也有和稀泥的说法,饵料钓点都很重要;
钓点这个选项,在没有人抢的前提下,可以更换,但是,所选的钓位,水域里到底有没有鱼,有没有大鱼,那是完全靠猜带蒙,人品好,蒙对了,人品不好,那就抓瞎了;
而唯一能主动控制的,唯有饵料,比如饵料的种类、类型、状态,这些都是可以由我们自行选择,甚至亲自动手制作而成,为了保证渔获,自己做的,市面上买的,可谓是不计成本、不计代价;
但是,就渔获结果而言,那就很是不尽人意了,别说爆护,能钓上,钓到,都是幸事了,而要细说这各种缘由,十之八九都是在用饵上,产生了较大的误区。
为什么会有这些误区,一半是周围钓友的言传身教,一半是自己对饵料的认知有了偏差,只要避开了这些误区,我们至少不会多花冤枉钱;
饵料好不好,这个定义很难明确,钓鱼是一个综合的事情,饵料确实很关键,但是更关键的是在野外选择的水域,鱼的密度如何,鱼的密度大,饵料味型差一点,也不见得会空军;
鱼的密度不行,用什么样的饵料都钓不上鱼,而真正需要我们注意的,不是饵料好不好吃,而是鱼吃不吃,只要鱼愿意吃,那就是好饵料,鱼不愿意吃,多贵的饵料都是垃圾;
总有大量的钓友,孜孜不倦的寻找这么一种饵料,要么能通杀水域中的各种鱼,要么就是能一年四季通杀全水域,无他,大包小包准备饵料实在是太累了;
但是,总有大师、大咖、渔具店老板在我们周围的各种环境谆谆善诱,鱼种不同,我们一定要分开配饵,如鲫鱼喜欢吃奶香,鲤鱼吃甜香等等;
事实上,在中国境内的淡水流域,大多数鱼种,按照进食方式而言,食口性特征没什么太大的区别,所谓的鱼种食口香型偏好,大多是因为养殖鱼人工培育导致;
比如我们在大水面湖库用玉米打窝,进窝的不仅是鲤鱼,还有草鱼、青鱼,甚至个头大的鲫鱼也会进窝觅食玉米粒,但是,真要用玉米粒去鲫鱼池做钓,估计是没有鲫鱼给口的;
关于这一点,野钓的钓友区分的很极端,要么就认为商品饵就是骗钱的,实战中除了招惹小鱼,大鱼根本就不会给口;要么,就是认为自制饵纯属费时费力;
如果商品饵没有效果,怎么会占钓鱼市场的主流,而且商品饵简单、易操作,状态还有这么多花样,颇有越复杂,越牛逼的理念在里面;
其实这两种饵料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核心关键还是在于钓点附近的水域,到底有没有足够密度的鱼,至于商品饵招惹小鱼,自制饵发窝慢,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只要水域中鱼的密度足够,烟屁股做钓也能爆护,鱼的密度不够,用五粮液、茅台制作的自制饵,一样颗粒无收。
搞明白这三大误区,那么我们总要选一样用来实战,说了那么多虚的,总得有点实在的干货,至少我们得有东西用来钓鱼啊,那么,也可以从这几个层面来做出选择:
现实不是做节目,像大毛老师一样,商品饵为主游钓全国的,不太现实,毕竟全国各地水情、鱼情皆不同,商品饵效果再广谱,总有食口性有偏差的地区;
那么对钓鱼人个人而言,自身的经验和钓鱼技能,就是首选的关键,自己可以充分的掌握种饵、活饵、商品饵、自制饵的特点,并且能灵活运用。
那怎么用都无所谓;而钓龄不足,经验不够,建议活饵优先,种饵次之,等到有一定经验之后,再尝试自制饵、商品饵,说个大实话,别以为化老师就不用蚯蚓钓鱼了。
如果垂钓水域鱼情好,鱼的密度多,大鱼数量也多,那使用种饵、自制饵效果是最好的,甚至自己挖蚯蚓做钓也没什么,资源好还不够臭屁的。
但是鱼情不好,垂钓资源少,多小鱼,少大鱼,这就只能用种饵和商品饵来垂钓,用自制饵的时间、经济成本,还不如用成熟的种饵、商品饵;
比如很多北方地区,就几乎没有野钓资源,只能去黑坑钓,黑坑老板又不让用种饵、自制饵,不用商品饵就不能钓鱼,那能怎么选择呢?
钓鱼这个事,说省钱,甚至有钓友几乎不花钱,还能钓鱼养家的,打窝用剩饭,钓饵自己挖蚯蚓,除了买一根鱼竿准备一套线组、鱼钩、一支浮漂,连钓凳都不用;
要说费钱,不管是黑坑、野钓、黑拉、路亚,一年花个几万元也和毛毛雨一样,真是一点不奇怪,至于用饵料,更是如此,有钱的,不管渔获多少,总是除了丸九就是神聚,一场抢鱼,饵料花个小一千很常见;
没钱的,偷驴用的饵料就是普通饵料加饲料颗粒,饵料一共也没有超过10元钱的,也不在少数,说白了,就是跟着自己经济能力走,别以为钱多买的料就一定能爆护;
也不要认为省着来,就算没钓上鱼,饵料这些也花费不了多少钱,按着自己经济能力来,有多大的脚就穿多大的鞋,就这么简单;
野钓用饵,给的最真诚的建议,就是种饵、活饵、商品饵,一个都别少,先用种饵打窝,如酒米、玉米、麦粒、红薯,再用种饵守钓,没口就用商品饵刺激鱼口,在没有口就用活饵;
如果一整套全试过了,还是没有鱼口,该做的调钓都做过了浮漂还是纹丝不动,那除了打道回府,就真是什么办法也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