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大成若缺”的真正含义真不是字面意思那么简单

由 弓四清 发布于 奇闻


作者:张松法

中华传统文化之理论阐释(十二)

对于《老子》的大成若缺,有些人还有以下几种理解:

1,也许是受曾国藩“求缺斋”的影响吧,有的人把大成若缺理解为故意求一个缺陷,故意留一点缺憾,故意放弃部分所得,甚至故意把自己的什么东西弄得残缺了。

2,也有人以这几年流行的破洞裤为例子,认为利用破洞这样的缺陷,就像断臂的维纳斯一样,也能够产生美,称之为残缺美,同样能够引起别人的关注和欣赏,从而故意去弄点残缺出来吸收眼球,以达到广告宣传的效果。

3,还有人以“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为理论依据,就故意把自己弄残缺了,以为这样天道就会弥补自己。

4,更有人把大成若缺理解为允许自己有错误,他们很清楚自己身上还有那些缺点错误,愿意坦率承认,但就是坚决不改,认为保持自身的缺点错误就是大成若缺。

如果这样来理解大成若缺,肯定是不对的。

因为故意给自己弄一点残缺,就像故意在自家墙壁上挖个洞,故意在自己脸上弄个疤一样,是毫无意义的。曾国藩的“求缺斋”是另有含义的,并不单纯是故意保留一点缺陷的意思。

年轻女子穿破洞裤很美,但老头老太穿了就不好说了。因为年轻女子和维纳斯本身就很美,并不是破洞裤和断臂能够让原本不美的变美。

至于为了企求天道能弥补自己,而故意造成的缺陷,或者知错不改,就更不用说了,人人都知道会有什么后果。


要知道,《老子》的大成若缺,不是一种方法手段,不是指内心的修养,更不是允许和鼓励知错不改。

大成若缺,指的是伴随着做事情的方法和结果,而同时出现的一种客观情况!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无我、看清、做对、双赢这套理论中,属于做对双赢的这部分。

正如前面买卖青菜这个例子,当顾客和小贩以一个都认为很公道的价格成交之后,对于小贩来说,虽然挣到了钱,但没有卖到理想中的高价,似乎有所缺憾;对于顾客来说,虽然物有所值,但价格没有想像中的便宜,心里也有所缺憾。

可见,大成若缺的这种情况,是伴随着交易而自然形成的,或者说是一种附带产物,是客观的,并不是我主观追求来的,也不是我不想要就可以不要的。

大成若缺的缺,其实就是私心与公心之间的差距,也就是主观愿望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差距,正是这个差距形成了这个缺。

大成若缺非但适用于判断和衡量做事情的结果是不是双赢,也适用于判断和衡量方法手段是不是恰当适宜,因为任何的方法手段,也有理想和现实的差别,能在现实生活中所采用的方法手段,跟理想中要采用的方法手段,也是会有差距的。

比如在战争中,我内心当然希望能拥有最厉害的武器,有用不完的弹药,而我手上却只有一把冲锋枪一百发子弹,我只能想方设法怎么把冲锋枪的威力发挥到极致,在我的理想和现实之间,这一份缺憾就是大成若缺。


再比如医生治病用的药,即使最先进的药,也不是绝对的十全十美,也会有副作用,理想中的药跟实际使用的药之间,是存在缺憾的,这份缺憾就是大成若缺。

大成若缺用在选择方法手段上,就是人们常说的:我只能选择这样的方法,除此之外,我别无选择。

这就导致了我能采用的最恰当适宜的方法手段,也不可能是理想中的那种方法手段,也只是属于相对较好的方法手段,这一份缺憾,就是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和接受的大成若缺。

对于结果上的大成若缺,前面买卖青菜的例子已经讲过了,我们也必须面对和接受这样的大成若缺。

综上所述,对于方法手段的选择以及事情最后的结果,都是会有大成若缺这种情况的,双赢、大成若缺、公平公正这三者是同时出现的。

四,在面对敌人时,如何来体现双赢?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在如今的很多心灵鸡汤中,类似于做人要善良一点、要多给别人一点掌声和尊重、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等等,这些劝人为善的鸡汤文章,总能获得很多人的点赞和转发。

其实,这样的单方面宣传所产生的副作用,也是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

一个人若是从小到大只养成了善良忠义牺牲自己的习惯,却没有学会克敌制胜的方法手段,当他在面对坏人敌人的时候,恐怕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很显然,当人们在遇到坏人敌人的不法侵害时,很少有人还会继续心存善良、赠人玫瑰而任由坏人敌人胡作非为。


绝大多数人会选择对正常人心存善良、赠人玫瑰,而面对坏人敌人则会选择克敌制胜。

前面我们讲过,心存善良和克敌制胜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是二个心法!而二个心法是无法达到一心不乱的,因为只有一心才能达到一心不乱。

那么,如何才能把心存善良和克敌制胜这两个心法,合并成一个心法呢?

这就又要使用归纳总结抽象汇总的思维模式了,我们要认识到心存善良果然是为了利益他人,而克敌制胜同样也是为了利益他人!

因为克敌制胜既是为了保护自己及他人免受暴行,同时也是为了阻止坏人敌人继续作恶,对坏人敌人进行制服或者一定的伤害,使得他们失去了作恶的能力,其实也是保护了他们,让他们不至于作恶太深而遭到更重的惩罚。如同在对敌斗争中,打死打伤一个敌人,既是为了让更多的好人免受侵害,也是为了阻止坏人敌人继续作恶,为了让他们少做一点恶事,才不得不打死打伤他们的。

所以,通过归纳总结抽象汇总我们得知,在面对坏人敌人时,对他们克敌制胜,也都者属于利益他人,也都是属于双赢!并不单单只有心存善良赠人玫瑰才是双赢!

真正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不提倡单纯的善良,单纯的忠义,单纯的牺牲自己,更不是宋儒所倡导的存天理灭人欲,而是以道的生生不息为形而上学,以利人利己的双赢为目标,用恰当适宜的方法手段来做事情,只有在选择方法手段的时候,再来考虑该选择善良忠义,还是选择克敌制胜。


也就是说,若不是以利人利己双赢为目的,善良忠义也有可能是害人害己;若真是以利人利己的双赢为目的,有时候就需要克敌制胜。若真能够达到利人利己双赢的目的,即使是不善良不忠义的方法手段都可以用;若是以利人利己为借口,实则为满足自私自利,则任何冠冕堂皇的方法手段都是作恶。

所以,任何方法手段都是以利人利己的双赢为目的,双赢作为目的是注定的,而实现双赢的方法手段是可以多方面选择的。而真正为实现双赢所选择的方法手段,以及所能得到的结果,是多多少少会有大成若缺的感觉的。

五,前面讲过,双赢这个目标的设定,是不能只为自己考虑的,必须也要为他人考虑,否则就不是双赢了。

当我把双赢的目标设定好以后,再把自己当成别人,把别人当成自己,象这样换位思考之后,如果站在他人的角度上,也是认可这个目标的,心里是踏实的,那么这个目标才算是双赢的目标。

虽然在这个时候,自己内心的意愿可能会与这个目标有距离,但这正是大成若缺的有所缺憾。

重要的是,如果在自己内心找不到这种又缺憾又踏实的感觉,就要重新考虑这个目标是不是符合双赢了。


而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在所选用的方法手段上,也有一种有所缺憾的感觉,也有一种不是最好的好办法的感觉,感觉到这个方法手段,虽然不是最符合理想的,但在现实情况下是最适用的,如果出现这种有所缺憾的感觉,则说明这个方法手段基本上是靠谱的。

因为这个方法手段,是在顾及到大家的实际情况和实际利益的前提下产生的,不是自己一厢情愿的,所以对于自己内心的理想状态来说,是有所缺憾的,而双赢就是为了顾及大家的利益,才会对自己的内心产生了缺憾。

当事情做完之后,对于所取得的成果,当然也是会有所缺憾的,因为人的能力有限,甚至还有差错,做事情过程中还有意外,方法手段也有负面作用,这些都会对最终结果产生影响,造成最终结果与设定的目标之间难免是有差距的,这也是大成若缺。

在利益分配的时候,由于要兼顾到大家的利益,自己能够拿到手的,也就没有自己理想中的多了,这都是大成若缺。

如果能够以这种有所缺憾的心,果断的采用最恰当适宜的方法手段,欣然的接受双赢的结果,才是真正的做对双赢,才是真正的利人利己,才是真正的大成若缺!

总的来说,无论是设定目标、选用方法、获得成效、利益分配,只要是符合双赢的,都是会有所缺憾的,如果不愿意接受这个正常的差距,一定要从自己的一厢情愿出发,巴不得付出最少而获得最多,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中华传统文化始终认定,只有接受这个大成若缺的缺憾,只有真正做到利人利己的双赢,才能使自己最大的获利,因为“天之至私,用之至公”,”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