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大家顾炎武手不释卷译文 文学大家顾炎武后人有哪些?
文学大家顾炎武手不释卷译文
顾炎武,生于明朝1613.7.15,死于清朝1682.2.15,是横跨两朝的杰出思想家、史地学家、经学家、音韵学家,为清朝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代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对于天文仪象、河漕、典制、郡邑掌故研究,并精通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晚年自己开创了清代朴学风气,著作了很多以悲伤壮观的诗句。
顾炎武雕像
代表作有《日知录》《音学五书》 《顾亭林诗文集》等等。
手不释卷就是形容顾炎武爱书的程度,原文大概是这样说的:凡先生出游。所导致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和平时所闻的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意思是:只要是先生外出或者旅行,均会用两骡三马来载着书跟随,路中遇到险要的地方,就会叫更随的人员去看看情况,如果打听来的情况和自己预想的不一致,就会到住宿的店里面打开书核对矫正,有的时候,走到了平原开阔的地方,没有值得欣赏的东西或者事情,就会在马鞍上默默的背诵各种经典著作,偶尔发现自己遗忘了文字,就会在客店翻阅书本认真复习。
顾炎武从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和文学,从小就是一个特别勤奋的孩子,11岁的时候,祖父也就是蠡源公严格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他深知读书学习时必须要踏实做的事情,必须要认真忠实地对待它,于是自己采用了“自督读书”的措施:给自己每天都定一个计划,阅读多少卷数,而且读完还要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做好笔记,写下阅读心得。
顾炎武文章情感色彩研究
对于顾炎武的文章,相信我们大家都有学习过,例如《与友人书》这一篇文章,我们在中学时期就已经学习了。在这一篇文章当中,顾炎武的情感色彩是较为平和的,知识为大家讲述了人要努力学习,并且还要懂得怎么样去学习才是好的。不然对于自己,对于国家,都是没有什么帮助的。
顾炎武散文
《精卫》这一篇文章,也是顾炎武流传至今,并且受到很多人的喜爱的文章。在顾炎武的散文当中,《精卫》这一篇文章所表达出来的感情色彩是极为鲜明的。在文章当中,顾炎武所使用的词语十分的精明干练,质朴无文,但是却深刻的表达出了顾炎武对于国家的爱,愿意为国家牺牲一切的情感。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以及勉励精神,对于后世启发甚大。
顾炎武是明代时期一位著名的学者以及地理学家,因此,他的学风是极为的谨慎,在文章当中的用词也是很是精准。每一个词语所表达出来的情感都是恰到好处,让人极为的向往。就如同《白下》这一篇文章,字字珠玑,文章当中所蕴含的情感也是非常的丰富,让人反复咀嚼文章的词句,都可以体会到不同的意味。
顾炎武除了在散文上具有很多的代表作,在政治上同样也有很多著作,例如《军制论》、《形势论》等等。在这些文章当中,既尊重了事实,也使用了犀利的语言来讽刺当前国家的危机,并且还提出了应对的方法,受到了很多政治学者的重视。
文学大家顾炎武故居在哪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句话,相信我们从小就已经知道。而讲出这句话的人,就是明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顾炎武。顾炎武出生于1613年,卒于1682年,享年69岁年,葬于故居,祖籍是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
顾炎武故居
顾炎武的名字原本不是叫炎武,他名为绛,字忠清。不过他自幼就十分崇拜文天祥的学生王炎午,从而改名为炎武,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
顾炎武故居的面积原本只有六亩,但是在顾炎武逝世之后,顾炎武的爱国精神以及文学成就极高,使得它的故居也是名声在外。后人不断的为顾炎武的故居进行修葺,并且还拓宽了故居的面积,使得原来的六亩,在现如今已经达到了六十亩。
其中包括了顾炎武祠堂,顾炎武墓,顾炎武起居生活区以及顾园。其中顾炎武墓和顾炎武祠堂已经建立起通道,形成了墓,祠,厅一体,可以让游客在一条通道上,欣赏顾炎武故居的风采。
在1956年,顾炎武墓与顾炎武祠堂被正式确立为“江苏省重点历史文化保护单位”。在1984年,江苏省政府又进行拨款,大规模修理顾炎武故居,增加了许多的亭子、石像、甚至是用膳房,都增添了不少,并且进行了装修。此外,还有很多顾炎武的碑文,不论是顾炎武的生平事迹,还是顾炎武的文章,都有所记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产。
顾炎武与无心法师顾玄武有关系吗
在最近的电视剧当中,受人追捧的就是《无心法师》这一部电视剧。在《无心法师》这一部电视剧当中有一个人物,名字叫做顾玄武。很多人一开始听到这一个名字,都以为是顾炎武,并且还以为顾炎武与顾玄武之间有些关系,实际上顾炎武与顾玄武一点关系都没有。
顾炎武雕像
顾炎武是明代的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教育家、政治家以及思想家,我们今天听到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句充满爱国主义情怀的话语,就是顾炎武说出来的。对于后世的爱国主义教育,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顾炎武生于1613年,逝世于1682年。家乡是江苏省昆山市,逝世后也是被葬于江苏省昆山市故居。顾炎武的故居吸引了很多的爱国主义认识前去瞻仰,希望在顾炎武的故居当中,体会到顾炎武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可以提升自己对于国家的热爱,使得自己的人格更加的完美。
顾炎武故居一开始只有六亩,但是,经过了多年的维护与扩建,面积已经达到了六十亩。除了一开始的顾炎武起居生活区与顾炎武墓之外,还增加了许许多多的基础设施,例如顾炎武祠堂、顾炎武雕像等等,将顾炎武的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的弘扬。
顾炎武生平的著作十分的多,在军事上著有《形式论》、《军制论》等等。而在文学上,则著有《与友人书》、《白下》等等,对于后人的教育意义极大,受到后人的大力追捧。
文学大家顾炎武自督读书的故事
在清代文坛,顾炎武所扮演的是一个“开山鼻祖”式的角色,而且也被后人称为开国儒师,可见其学问是做得非常棒的。而他的学问都来源于他对各类书籍的热爱,来源于他对书籍的用心研读,以及对各类社会现象的认真观察与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形容顾炎武的学问,那么“博学洽闻”是很合适的。
顾炎武雕像
经过大量实践与思考后,顾炎武发明了一种非常有效的读书治学方法,即将治学与经世相互融合,使其相互统一,而不是相互独立。而顾炎武本人也是一直都在采用这种方法读书,因此顺利地摘取了多种学科成果,为后世留下了一本又一本经典的学术著作。这些著作涵盖了多个学术领域,比如经学、音韵等,由此可见顾炎武之博学程度。
不过,正是因为顾炎武的博学,所以他对科举是很不满的,其所撰写的文章也非常不符合科举要求,所以他一直都没有取得功名。为此,他便彻底与科举绝缘,而将心思都投注在历代古籍上,并将其中有关国计民生的记录都截取出来,同时又参考了其他材料,最终编撰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书籍,至今都被人们奉为经典。
可见,顾炎武是很会读书的,而且也确实读了很多书。他与当时醉心科举的书呆子是不一样的,他们只是满口空谈,而顾炎武却十分务实,是很注重知识的实际用处,而不是利用这些知识去炫耀或发牢骚。在明末清初那种浮华不实的时代,顾炎武的思想是非常可贵的,因而他的宗师地位也是实至名归的。
文学大家顾炎武后人有哪些
顾炎武,非常优秀的的思想家还有我们了解到的经学家还有音韵学家,对于国家典制、天文仪象、河漕、音韵训诂之学,郡邑掌故、兵农及经史百家都有相对研究,知识渊博,但一生辗转反侧,为清朝初期创立了新的治学方法,被誉为清学的”开山始祖“,成为一代影响力的学术宗师。
顾炎武画像
话说,在1645年的那个夏天,家乡遭到沦陷之后,他的嗣母王氏绝食10天而以身殉国,最后说的话就是:“我虽是一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的忠贞臣子,没有负这世世的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顾炎武悲愤欲绝,将母亲的遗命谨记心里,这也是顾炎武后一直反清复明之举的根源影响,后记载在《先妣王硕人行状》中。
一代宗师顾炎武虽然有着辉煌的历史成就,但婚姻生活并不幸福,19岁就结婚,妻子王氏是江南望族是母亲的之女,婚后也是一直未生育。原因不明,历史也无详细记载,推测原因可能是因为和妻子王氏聚多离少,后又因为顾炎武北上之后,妻子王氏也是孤身在家,比顾炎武早去世两年,当时顾炎武还山西汾州,闻其妻子死讯后,作诗五首吊念亡妻,“地下相烦告公姥,遗民犹有一人存。”就是代表句子。
历史记载顾炎武有四个妾,为了他生过孩子的妾室还有第一房和第三房,但都相续早夭,直到顾炎武60岁都没有儿子,立同族子衍生为嗣子,衍生相随他多年,直至他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