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饶漱石与淮海战役的关系 淮海战役碾庄圩战斗纪念碑

新闻阁历史事件纵览古今历史,综合重大历史事件,畅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为人知的趣味野史。

将军饶漱石与淮海战役的关系

至今为止,在大多数人心目中,粟裕是淮海战役中功劳最大的一名指挥员,甚至得到了毛主席“淮海战役第一功”的称誉。然而,此外还有一种说法提到了另一个人,称其才是淮海战役中的第一大功将,那个人就是饶漱石。

饶漱石

饶漱石是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同时也是一名极其杰出的政治家,曾经担任华东军政委主席以及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他还是上海市的第一任市委书记。那么在政界具有如此高地位的一名大人物,为何会销声匿迹呢?

据悉建国初期,有一个高饶反党事件,而饶漱石就是高饶集团的中心人物,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内高层首次出现分裂的一场斗争事件,饶漱石正是因为此事被免职、判刑,于1975年病逝。然而至今,对此事持有反对态度的声音不少,有不少人认为,饶漱石其实是第一大冤人,只是至今尚未能得到平反。那么他与淮海战役又有什么关系呢?

如今我们能找到淮海战役的相关将领功绩很少是会提到饶漱石的,但是根据当时的记载,饶漱石不仅参与了淮海战役的制定,并且在电报中都是名列第一位的,由此可见饶漱石必然属于淮海战役的领导层之中。此外,中央对于淮海战役三个阶段发出的贺电中,饶漱石的名字都是排在华东区的首位,想必饶漱石在战役中定然贡献了重大的功劳。

饶漱石一直是华野的政委,也未曾离开淮海战场,那么最后又为何会由粟裕成为战役的代司令呢?饶漱石在淮海战役中的功绩是否被抹去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淮海战役碾庄圩战斗纪念碑

碾庄战役作为淮海战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对于我军取得淮海战役的胜利具有决定性意义。碾庄战役发生在华东地区,作为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主战场,全数歼灭了国民党军的黄百韬兵团,战争极为激烈,华东野战军也死伤无数、损失重大。

碾庄战役

碾庄镇位于徐州边上,东部与连云港相连接,在淮海战役正式开始之前,解放军一直假装着攻打徐州,以此来掩饰真正目的,使国民党军心紧张。此后粟裕精心部署,割离黄百韬军团与徐州的联系。

此后,黄百韬由海州撤退到新安镇。国民党第三绥靖区下部队发动起义,使得华东野战军通过防线包围了国民党第七兵团。黄百韬兵团开始西撤,仅凭一座桥渡过运河后,全军损失一万余人。

经过窑湾战役后,由于李弥撤退导致黄百韬兵团失去侧后方的掩护,此后李弥兵团于徐州收缩使得徐州东门大开,解放军能够长驱直入。在之后的曹八集战役中,黄百韬与徐州主力军分离。

之后,两军逐渐进入激战阶段,可谓是血染碾庄,从最初的防御部署,初期的交战,到近迫激战,再到最后的血战碾庄圩,黄百韬兵团势力逐渐衰弱,残余的部队有意突围均被剿灭,黄百韬在绝望中自杀,战争结束。

碾庄战役的胜利为整个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是中国革命史上光辉荣誉的一笔。

解放军淮海战役胜利原因有哪些

淮海战役是我国解放军在兵力、装备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同国民党重兵集团之间展开的具有决定性战略意义的决战,最后以解放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解放军在人力物力上都处于下风,却能在战场情况复杂多变的条件下,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这是因为什么呢?

人民群众支前大军

一方面,我军在战局如此变幻莫测的淮海战役中取得全胜,是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央军委正确指挥的结果,正是在他们科学的战略决策与严密的军事部署下,加上将领们把握最佳时机、制定最优战术,以此带引解放军们审时度势,随机应变,为整场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战争其实打的就是军心,解放军虽然武器装备上不如国民党的条件优越,但是解放军士气高涨,在战前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民主谈心会,加强军人们的军事政治思想,我军愈战愈勇,士气逐渐高涨,给予敌军狠狠地重击。

然而,淮海战役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其实是人民群众的支持,有一句老话说的是: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的确,由于我军前线物资不足,人民群众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支前大军,不分日夜、不辞辛劳与危险地往前线运送物资并将伤员运往后方,正是他们的付出,满足了前线战士的需求,使得战士没有后顾之忧,能够全身心投入抗战,最终取得全胜。

淮海战役作为历史上难得一见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正是我国指导员、解放军与人民百姓多方面合作带来的结果,是我国军事史上的一页荣耀。


解放军名将粟裕谈淮海战役

粟裕是淮海战役的设想提出者和主要指挥之一,他生前只简单回答过一些相关问题。他的夫人将这些谈话整理成文名为《粟裕谈淮海战役》,后来收录在《粟裕回忆录》的再版中,作为最后的第二十章。

粟裕照片

全文共七段谈话,粟裕的回答除了提及许多淮海战役的具体的不为人知的情况外,也包括一些他对这场战役的认识。比如,他认为战役是中央军委和总前委直接领导和指挥下取得了胜利,而且计划并非一开始就很成熟,所以研究淮海战役需要注意战局的变化和发展。

粟裕说到,他使经过较长时间的考虑之后才提出了淮海战役的建议。原因是1947年时敌我双方形成了拉锯战,为了改变战局,他认为应该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歼灭战。而豫东战役的胜利也证明了他的想法。之后他又考虑了战场选择,最后决定是徐蚌地区。由此才形成了他的设想。

再比如,粟裕讲到了歼灭黄伯韬的一战的几个特点。第一个是,兵力和规模的增加,导致有新的问题出现,也增加了指挥和作战的难度;第二是,随着规模的发展,游击战已经开始转变为阵地战,打黄伯韬时就变现得很明显;第三是,对黄伯韬开始阵地战到把敌军全部歼灭,共经历了八天,是两大野战军配合才完成的。

粟裕还谈到了敌方的指挥。他认为敌方的错误的确是战役取胜的原因之一。此外,他评价蒋介石为人小气,舍不得自己被包围的军队,而杜聿明只能打胜仗,逆风情况下不行。

解放战争淮海战役资料简介

淮海战役是中国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中的第二个,而且可以说是其中的关键所在。而解放军以60万正规军与40万民兵打80万的国民党军,最后以少胜多,因此也被许多人评价为不可思议的奇迹。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开始于1948年11月6日,由解放军向国军党军发动,主要以徐州为中心。解放军方面主要是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两支军队,由战时设立的由邓小平、刘毅等五人组成的总前委指挥,但实际上直接指挥军队战斗的是粟裕。而国民党方面先后总共投入了七个军团和两个绥靖区,指挥的是杜聿明、刘峙等人。

战役经历了两个多月共66天,于1949年1月10日结束,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解放军迅速发动战役,歼灭国民党军的一个兵团并完成了对徐州的战略包围;第二阶段,解放军继续包围徐州,并先后歼灭其中两个兵团;第三阶段是总攻阶段,解放军又歼灭了国民党军两个兵团。

战役结束,解放军共消灭或者俘虏国民党军约55万人,不过自身也伤亡有十余万,敌我损失比约4:1。因此,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歼敌数量最多的、士兵牺牲也最严重的战役。

淮海战役的结束,标志着长江以北基本得到解放,军队的实力和士气大增,而对于战败的国民党而言,则是恰恰相反,主力兵团全灭,士气受到沉重打击,已经无力与共军决战。

有关淮海战役的纪录片有哪些

淮海战役是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的最重要战役,规模巨大、意义重大,它的胜利注定铭刻在史册上。因此,后世为了纪念这场战役,拍摄了一些不错的相关的电影,有剧情片,也有纪录片。

影片剧照

就电影而已,最出名的是1991年的《大决战2:淮海战役》。那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七十周年,所以为了纪念拍摄不少红色电影,包括大决战三部曲,而这一部影片就是其中的第二部。整部电影时长219分钟,展现了淮海战役的始末和经过,虽然片中战争场面到现在看来不够宏大精彩,但在当时已经是非常成功的了。此外,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是对那些历史名人的细腻刻画,比如其中的蒋介石是刚愎自用的,粟裕是有勇有谋的。

相比起后世拍摄的电影,纪录片大概更能真正客观地还原和反映历史和战争。《生死对决:淮海战役全纪录》由凤凰卫视《凤凰大视野》节目2009年出品,共十集,每集约30分钟。该纪录片每一集都分别介绍和描绘了淮海战役的某一方面。比如,第一集说明的是这场战役的重要性,认为它是决战中的决战,是国民党政权败亡的关键一战。第四集展现的是第一阶段也就是碾庄战役的过程,黄伯韬的兵团被包围完全歼灭,十万人有一半伤亡,而共军方面也付出了近三万人的伤亡,可见战斗的惨烈。再比如第五集介绍的就是战役中掩蔽战线发挥的巨大作用,包括地下党的渗透以及情报部门的努力。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612 字。

转载请注明: 将军饶漱石与淮海战役的关系 淮海战役碾庄圩战斗纪念碑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