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为什么平平无奇的宋仁宗却缔造了北宋盛世

由 不新伏 发布于 经典

大家好,我们的小凡谈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有一首唐诗说:“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苹花不自由。”用这句诗来形容宋仁宗的爱情,倒是很恰切。
电视剧《清平乐》,演员王凯饰宋仁宗
我一直都不加掩饰自己对北宋第四任皇帝宋仁宗赵祯的推崇。也许右边的朋友会不以为然:你果然有浓厚的“明君情结”、“人治思想”。而左边的朋友恐怕也会嗤之以鼻:赵桢算什么?你要捧也应该捧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康熙、乾隆嘛,那才是雄才大略、励精图治的有为之君。
确实,跟这些雄主相比,宋仁宗无疑是一名庸常的君主,既无天纵之英明,也未有什么了不起的功业,甚至连个供坊间文人传诵的“游龙戏凤”故事也没有。
宋仁宗朝的牛人名单,我们还可以拉得很长:范仲淹、吕夷简、杜衍、庞籍、包拯、韩琦、富弼、文彦博、狄青、张方平、赵抃、范镇、司马光、吕公著、吕公弼、吕大防、吕惠卿、曾布、章惇、范纯仁、柳永、晏殊、宋庠、宋祁、梅尧臣、苏舜钦、蔡襄、张载、邵雍、周敦颐、程颢、程颐、沈括、苏颂……这些名动一时的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科学家,全都是在仁宗朝登上历史舞台。仁宗朝人才之盛,历史上几乎没有一个时代可以比肩。
千古名臣范仲淹(刘钧 饰)
如此看来,宋仁宗的为政之道,其实并不简单。
宋仁宗深知,作为一国之君,如果不加节制地放纵自己的激情与欲望,便意味着朝廷的权力将得到扩张;而权力的每一步扩张,则意味着民间社会的权利与活力将一步一步退缩、失守。
历代不乏并不追求物质享受但却极度贪权的帝王,如明朝崇祯皇帝,清代雍正皇帝,他们对国家的治理均以严酷、专制、不近人情著称。而宋仁宗在位虽久达四十余年,却从无揽权自专的表现。
仁宗皇帝并非没有下过手诏,但都不是出于揽权之意,原来“帝性宽仁,宗戚近幸有求内降者,或不能违故也”,有些近臣向皇帝跑官要官,仁宗性子软,不好意思严词拒绝,只好下一道手诏,请宰相给予破格提拔任用。
如康定元年(1040)十月,仁宗诏:“自今内降指挥与臣僚迁官及差遣者,并令中书、枢密院具条执奏以闻。”皇祐二年(1050)九月,又诏:“内降指挥,百司执奏,毋辄行。敢因缘干请者,谏官、御史察举之。”宋仁宗做不到绝不私发手诏,却明言他的手诏“毋辄行”,这便是君权的自我克制。
曾经发生过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可以说明宋仁宗的御笔手诏并不怎么管用。“至和、嘉祐间,嫔御久不迁,屡有干请,上答以无典故,朝廷不肯行。或奏曰:‘圣人出口为敕,批出谁敢违?’上笑曰:‘汝不信,试降敕。’政府果奏无法,命遂寝。”
今天许多人似乎还像那个嫔妃一样以为“圣人出口为敕”,金口玉方,一句顶一万句,其实没那么回事。宋代皇帝本人的意见被政府系统反驳回去的例子俯拾皆是。
正史也有记载:高若讷任枢密使时,“凡内降恩,若讷多覆奏不行”;杜衍为宰相,“每内降恩,率寝格不行,积诏旨至十数,辄纳帝前”。嘉祐元年(1056),由于开六塔河失败,淹死数千人。朝廷派遣御史吴中复“往澶州鞫其事”,仁宗既怒且急,一再给吴中复发手诏,批示查案意见,“一日内降至七封”。
吴中复带着七封手诏去见仁宗,将手诏还给皇帝,说:“恐狱起奸臣,非盛世所宜有。臣不敢奉诏,乞付中书行出。”意思是说,皇上你有什么意见,请走法定程序,私自下发的手诏,恕不奉行。宋仁宗呢,只能表示同意,“上从之”。
宋仁宗还曾经想过一把大法官的瘾,“时近臣有罪,多不下吏劾实,不付有司议法”,仁宗自己当法官,直接给这些近臣判罪。这里的“近臣”,当为皇帝身边的内侍、私臣,属于皇室家奴,仁宗以家法私自处置他们,理论上也无大不妥。
况且,君主当了法官,又叫专业的司法官往哪里摆?因此,王贽提出,“请自今悉付有司正以法”。宋仁宗不敢逞强,“许之”。
宋仁宗的爱情:欲采苹花不自由
文 / 吴钩
这几天在读关于宋仁宗的史料,有一个感慨:也许在宋代,最没有自由的一个人,就是皇帝了。此话怎讲?我举个例子说明——
换句话说,因为有了相亲环节,年轻人对自己的婚事取得一定的自主权,并非全然由家长说了算。
这个相亲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梦粱录》有记述:媒人说亲之后,“男家择日备酒礼诣女家,或借园圃,或湖舫内,两亲相见,谓之‘相亲’。男以酒四杯,女则添备双杯,此礼取男强女弱之意。如新人中意,即以金钗插于冠髻中,名曰‘插钗’。若不如意,则送彩缎二匹,谓之‘压惊’,则姻事不谐矣”。
根据《梦粱录》的记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宋朝人的相亲过程:男女双方约定一个时间见面,地方通常是女方之家,或者找一个比较惬意的园圃、湖舫之内,男家要带着礼品。
相亲时,如果准新郎觉得满意,就用一支金钗插到准新娘的发上,这叫做“插钗”。插钗即意味着速配成功。如果准新郎看不上准新娘呢?就给女家送上送彩缎二匹,这叫做“压惊”,暗示这门亲事说不成了。
然而,宋仁宗选皇后,却完全不由自己。天圣二年(1024)九月,仁宗皇帝十五岁,垂帘听政的刘太后替他聘后(古人结婚年龄偏早,十五岁便可成亲了)。
仁宗相中的对象有两个:一个是富商王蒙正的女儿王氏,但刘太后认为,王氏“妖艳太甚,恐不利于少主”,硬是棒打鸳鸯,将王氏许配给她的侄子刘从德。
刘太后(演员吴越 饰)
另一个是骁骑卫上将军张美的曾孙女张氏,仁宗对她也比较中意,但刘太后还是反对,因为她认为,“自古外戚之家,鲜能以富贵自保,故兹选于衰旧之门,庶免他日或挠圣政也。”张氏出身将门,选为皇后,恐怕日后会干预朝政。
刘太后自作主张,给仁宗选定了一位皇后:出身寒门的郭氏。因为是强扭的瓜,仁宗对郭氏始终不是很喜欢。后来,刘太后去世,仁宗亲政,便寻了一个机会,废了郭皇后。然而,废皇后一事遭到台谏官的强烈反对。虽然仁宗最终还是废了郭皇后,却跟台谏官之间闹得非常不愉快。
群臣对皇帝宠幸尚氏、杨氏的行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纷纷上章规劝。仁宗的小娘杨太妃也告诫皇帝不可沉溺于美色。内侍阎文应“早暮侍上,言之不已”,也是喋喋不休,劝皇上将两位美人放出宫。宋仁宗不胜其烦,最后不得不同意将尚氏、杨氏礼送出宫。
再说郭皇后被废之后,朝廷议立新的皇后。仁宗看中了寿州茶商的女儿陈氏,但群臣集体表示反对,理由是陈氏出身卑微,不可为后。最后,仁宗只好选立曹彬的孙女曹氏为皇后。大臣这才没什么意见。
曹皇后(演员江疏影 饰)
但仁宗对曹皇后也不是很有感情,毕竟不是自己中意的嘛。因此,他更宠爱其他妃子。大约庆历二年(1042),大将之后王德用给仁宗进献了两名绝色女子,谏官王素得知,问仁宗是不是有这回事,仁宗反问他:“此宫禁事,卿何从知?”
王素说:“臣职在风闻,有之则陛下当改,无之则为妄传,何至诘其从来也。”仁宗笑道:“德用所进女口实有之,在朕左右,亦甚亲近,且留之如何?”但王素说:“若在疏远,虽留可也,臣之所论,正恐亲近。”仁宗辩他不过,只能叫来近珰:“王德用所进女口,各支钱三百贯,即今令出内东门,了,急来奏。”说完,流了眼泪。
王素也有点不忍心,便说:“陛下既以臣奏为然,亦不须如此之遽,且入禁中,徐遣之。”仁宗说:“朕虽为帝王,然人情同耳,苟见其泣涕,不忍去,则恐朕亦不能出之。卿且留此以待报。”过了一会,近珰来报,两名宫女“已出东门”,仁宗“复动容而起”,非常舍不得,但没办法,只能忍痛割爱。
人到中年的宋仁宗,遇到了一生的最爱:进士张尧封之女张氏。对于张氏,仁宗真的视为女神,曾动了废曹皇后、立张氏为后的念头。但是,大臣发觉苗头不对,抢先上书反对,说之前已废过郭皇后,岂可一错再错?
所以,仁宗虽然宠爱张氏,却始终不能将她立为皇后,只能封为贵妃。直到至和元年(1054),张贵妃不幸病逝,仁宗才执意将她追册为温成皇后,以皇后的葬礼安葬她。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我们都爱宋朝”)
荐书
中国文明造极于大宋,仁宗朝是大宋的巅峰
宋仁宗和他的帝国精英
郭瑞祥 著
现代出版社
内容简介
中国文明造极于大宋,仁宗朝是大宋的巅峰。本书从第一手史料入手,以时间为轴,从宋仁宗亲政到嘉佑开科、苏轼题榜,全方位展现宋朝之绝代风华,亦揭示盛世背后的纷争权斗,以此揭秘大宋王朝的政治特色、时代气质与人文气象。观点新颖,试图突破社会对人物事件固有的平面印象,对原有史料也进行了新的挖掘和解读。宋仁宗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且看那些旷世巨擘们如何倾情出演,让读者真正理解这个中古世界的黄金时代。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