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四阿哥胤禛“追缴国库欠款”真的失败了吗?
今天,咱们再来聊一聊《雍正王朝》中四阿哥胤禛追缴国库欠款一事。
不少人都认为四阿哥这件事办得并不好,最后是惨淡收场。
其实如果我们详加分析,可能会是另一种答案。
首先,咱们站在康熙的立场上来看,为什么要追缴国库欠款。
康熙安排人追缴国库欠款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国库空虚,大量的银两被王公贵族、朝中大臣借走了,而且长期不还。
这些借款之人,大致分为三类:
1、低收入的官员;
2、居功自傲的官员;
3、贪得无厌的官员;
深入分析的话,其实康熙不仅是为了追回欠款,更是为了震慑这些借款之人,尤其是第二类居功自傲的官员。只要能够震慑收服这类官员,另外两类人也就不攻自破了,只要通过进一步完善制度即可搞定他们。
可偏偏这第二类官员是最棘手的。因为康熙一生非常有作为,尤其在武功方面,这些卓越的成就,是建立在一大群功勋之臣的功劳之上。如今这些有功的老臣,无不躺在功劳簿上,好逸恶劳。他们敢于欠国库钱不还,也是基于这个原因。康熙对这个状况心知肚明,一方面他不忍心对这些曾经追随自己的功臣痛下强硬手段,另一方面康熙更不想玷污自己“一代圣君”的形象。因此,他才迟迟下不了决心。
打个比方来说,就像是一个创业的老板,领着一帮弟兄赚了不少钱。老板该给弟兄们的也都给了,可是那些弟兄们总觉得老板给的不够多,明里暗里总是占公司的便宜,而且还干扰了公司正常经营。
这种胶着状态,已然在康熙王朝形成了管理上的固化,严重干扰了朝廷的正常管理秩序。
因此,康熙正是想借着追缴国库欠款,将他和这群老臣既定的那种模糊关系彻底掰扯清楚,否则这群老臣不光会干扰他的管理统治,如果遗留给下一代国君,会更棘手、更麻烦。
那么站在四阿哥胤禛的角度上来看,胤禛可以说是理解清楚了康熙的心思。
在追缴国库欠款中,胤禛问责最深的,恰是那些动辄摆老资格、论功劳、亮伤疤的“有功之臣”。比如那个老状元、比如魏东亭,更比如那些个叫嚣着“跟着康熙出生入死多少回”的武将们。甚至不惜逼死魏东亭。
胤禛对这些大臣形成的高压态势,使得这些大臣主动去求见康熙。那么康熙借着这个机会和这些随他出生入死的老弟兄们摊牌了。
这个摊牌是在君臣之间非常融洽的一场对话中进行的,康熙深明大义地和他们讲了道理,他们也都洗耳恭听,心悦诚服。
最后康熙高姿态地表示,自己拿出所有体己的银钱二百万两,帮他们还款。
康熙凭借这些举动,最终和那群大臣达成了新的默契:
我拿这二百万两银子彻底买断了你们旧日的那点功劳,已经两清了。如果今后你们还敢于这样破坏朝廷规则,那么不论是我本人还是新任国君都不会再迁就你们。
总的来讲,康熙总算是将自己和旧功臣的关系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除掉了朝廷中一个重大的顽疾,其耗费的代价只不过是二百万两银子而已,可以说成本是极低的。
试想,如果是康熙主动和这些大臣求和,恐怕代价就不是这点银两能解决的。更何况,最后精明的太子伺机出面,将还款期限延长了两年,算是帮康熙把这点银子也省了下来。
康熙的这一连番组合拳,丝毫不逊色于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
因此,胤禛看似最后惨淡收场,其实他是基本上完成了康熙内心深处想做却无法开展的工作。
也因此,康熙只是象征性地罚了胤禛一年的俸禄,而且把在追缴国库欠款中表现得力的田文镜也雪藏到了山西,以免其继续留在京城而遭到其他朝臣的陷害,要知道田文镜可是逼死魏东亭的第一责任人。
除了了却康熙的心事之外,胤禛通过追缴欠款,还实现了其他目的:
首先,胤禛在此之前刚刚圆满完成在江南筹集银两赈灾的事宜,得到了康熙的高度赏识和赞誉。如果他在面对追缴国库欠款的事宜临阵退缩的话,那么他刚刚在康熙心目中建立的好印象就要打折扣了。他主动承揽起这件难办的事,使得康熙对他的好感进一步延续下来。
其次,胤禛为了完成追缴国库欠款的任务,不惜得罪了一大批功臣,甚至逼死了魏东亭,无形中也向康熙展露了他的忠心和决心。
再次,胤禛借追缴国库欠款的时机,其实也掌握了不少朝臣的“小辫子”,这些早晚也能够为他所用。比如康熙最后发落的那三个大臣桑佩等人。以胤禛的精明焉能不知他们犯下的罪行。这三个人占据着朝廷中的要害部门,不排除胤禛有留着他们的“罪证”以后进一步大加利用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