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发自内心讨厌我的孩子!”
科学育儿365日签,母乳成分
每天发送一张科学育儿小贴士日签,一起学习科学育儿
最近一周我接到三个咨询,都是关于亲子关系的,令我感到震撼的是,她们的困惑都在“我真的发自内心地讨厌这孩子!”
疫情后,各学校陆续复课后一个月,光新闻上报道的各种学龄青少年自杀的悲剧就20多起。
从“我的宝贝”到“我发自内心讨厌这孩子”,我们的亲子关系到底经历了什么?
充满期待,到渐渐失望
很多妈妈都望子成龙,虽然这不一定是为了自己,但谁不希望孩子过着有选择的生活呢?
所以的孩子有所期待,并没有什么不对,又有几个家长能说出"我对孩子的学习没有一点要求"这样的话呢?
A妈妈,是个985毕业的高材生,用她的话说,从小学二年级,她就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走出农村,只能靠读书。
小时候,别的孩子每天回家就屋前屋后玩游戏,她要承包家里所有家务,然后才能出去玩。她的爸爸妈妈坚决不出去打工,将她姐弟俩辛苦带大。小学没毕业的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但也没有向其他家长一样,要求孩子“只需要学习”,贫穷的家境练就了她独立、自主、敢于拼搏,追求卓越的性格。
最后,A妈从大学毕业后,如愿进入到家乡所在市区的一家银行工作,然后结婚生子,一切都看似顺风顺水。她的故事被邻里之间传为佳话,小时候是别人家的孩子,长大后依然是别人家孩子的孩子的成功榜样。
9年前,她当妈了,她立志要当一个优秀的母亲,毕竟她做什么都很优秀。
一开始,她和所有妈妈一样,对自己拥有一个这样活泼可爱的孩子感到十分快乐和感恩。
周围的亲人朋友,都说孩子和她一样聪明,机灵,她也深以为然。孩子在幼儿园表现可圈可点,跳舞时总是C位,还是小小主持人,运动天赋极高,社交能力非常强,足以看出孩子十分聪明。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孩子就上小学了,A妈挑选了全市最好的一所私立小学去参加入学考试。同去参加考试的有10个同学,最后,孩子以最后一名进入到这所学校。虽然入学了,但毕竟是最后一名,A妈妈的焦虑感从此诞生,“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时常在脑海里回响。
但孩子的志向立得很高,一开学就表示,立志要进入到年级前十,最少也是班级前三。然而,立志归立志,行动上却相差十万八千里。孩子做什么事都马马虎虎,提到背书默写,就想逃离,根本不愿意主动投入精力去学习。
三年来,被气炸的A妈和队友,轮番打过、骂过、惩罚过,更讲过无数道理,一聊就聊到凌晨,推心置腹。
可是孩子依然表面上说得好好的,一转身就完全变了。
一天下午,A妈又接到老师的通知,让她去学校一趟,老师说孩子最近一周的作业,都是她出钱给别人写的。
A妈立刻暴怒,当场把孩子带回家一顿暴打,家里好几个人都没拉住她。她告诉我,她发自内心地讨厌、厌恶这个孩子,甚至感觉自己抱孩子都显得假惺惺,因为她在用头脑抱,而不是心。
当我们违背伦理道德,讨厌不该讨厌的人,最后会给自己心背负负罪感。这些年我接触了很多像A妈这样的人,他们一开始也非常爱孩子,也真的为孩子成长操碎了心,但孩子哪里总能如我们所愿,走着走着就感觉孩子"无药可救",曾经对孩子的幻想化为泡影,失落、愤怒、绝望……最后只想逃离现实遇到的一切。
“我对你没有要求,可是你触及了我的底线!”
我见过不少家长,他们自己挺成功的,奋斗过、拼搏过,吃过不少苦,也享受了所有人对自己的肯定,所以他们从来不希望孩子光宗耀祖。
B妈妈14岁丧母,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里,爸爸又当爹又当妈,将她抚养大。
可能因为是父亲抚养而大的,在B妈妈身上,看到了难能可贵的坚韧,总是迎难而上,越挫越勇,行动力超强,好像任何困难都压不倒她。爸爸一个人养大姐妹俩,却任劳任怨。这一切B妈妈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那颗善良、感恩的种子,从小在心底种下。16岁那年,她在家里的书桌上刻下一句话:“一定要争气!”她不是为自己争气,而是为爸爸争气。她希望爸爸的付出都将在未来迎来回报。
最后,她高考失利了,和自己理想的学校失之交臂,但并没有给她带来任何影响,因为她总能在困境中站起来,大学还没毕业,就和同学一起创办了一家公司,经历三次创业,最后一站成功。公司在第一年收回成本,五年内开了三家分公司。
B妈和队友都十分忙碌,但对孩子的教育十分上心。该花钱绝对不含糊,上最好的学校,请最好的家教。从早教班开始,就给的是顶配,孩子在音乐方面也的确表现出难得的天赋。但用她的话说,对孩子的学习没有硬性要求只希望她没有不良的品质,做个身体力行、人格健全的孩子。
可是问题就来了,到底怎么才能确保品行端正呢?一些大忙人,对此的思考甚少。大多不经过学习的父母,都是想当然,最常见的就是看到苗头立刻纠正,纠正不了就暴力。比如之前有个新闻,特别火,一个五岁孩子高空抛物,孩子父亲的做法就是把孩子屁股打得皮开肉绽,发到业主群里,得到了一片叫好,成为新闻后,又得到了网友一边倒的支持。
但孩子通过这样的方式学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父母不会关心,他们只关心自己怎么管。
B妈妈也是这样,当遇到孩子撒谎、不遵守承诺、逃避解决问题时,重视孩子品行的她必然勃然大怒,情绪失控,而解决的方法简单粗暴。
她孩子十分害怕她,表面上听话得很,但只要一离开她的视线,孩子就变了。从孩子二年级开始,就不断接到学校老师的各种投诉,成绩下滑、作业马虎、上课不认真……这些还不是重点,重点是孩子满口谎言,做事情永远偷偷摸摸。最近一次,孩子竟然偷偷玩网游,还给同桌游戏里充了不少钱,被同学妈妈知道后投诉,说是被她孩子带偏了。
面对这样的投诉,B妈妈再也无法淡定了,这些年累积的情绪瞬间爆发,一气之下,把孩子送回乡下奶奶家。
她已经无法面对这个孩子,因为她发自内心地厌恶她,一个言而无信、自私自利、贪得无厌、好吃懒做的孩子,她怎么也做不到发自内心的喜欢。“我对她没有太高要求,但她的品行已经到了我可以忍耐的底线,我不希望我们就这么厮杀下去。”
“你这样下去,不可能有出息”
一个人之所以自律,是因为她深刻认可什么是自律,并在整个人生中享受到了自律带来的绝多好处。和自律的人相处,你如果不自律,就会被看作不求上进、不思进取之徒,是得不到他欣赏的。
一个人之所以永争第一,是因为他的人生经验告诉他,必须第一,才会过得开心。所以,当他得不到第一时,你如果安慰他说,他已经很棒了,他不会有半点被安慰到的感觉。
一个人之所以追求及时行乐,是因为在成长中,他享受到了这样长大的好处,如果他一直这么顺利,长大后为人父母,他就会十分看重孩子的劳逸结合,比如我见过一位爸爸每年请假一周,出去旅行,他认为这比读书更重要。
“你这样下去,不可能有出息”,并不一定是真的,但绝对说明了孩子的行为,不吻合父母的观念。
C妈妈出生在一个中产家庭,从小她的父母就告诉她,“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C妈是一个从小学开始,就高度自律的人。自律到什么程度呢?爸爸妈妈都去上班,她一个小学生,一个人在家学习,却能做到严格按照学校的作息生活。从运动会、到手工比赛,她都会去参加,并做得都还不错。
她的身上,有一种难能可贵的”止于至善“的品质,做什么事情都全身心投入,做到最好。
可是她却养了一个“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孩子。
可是,这些年她越抓这一点,孩子却表现得越不尽人意。一开始只是写作业困难,后面就干脆不写了。成绩开始倒数,疫情之后学校开学后的这一个月,孩子变得比以前更加严重,干脆提出不上学了。
C妈感到十分失望,一个不上学的孩子将来能做什么,能有什么出息?那些对未来美好的想象,在顷刻间化为泡影,她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花费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和精力,足够让自己生命精彩一百倍,她不止一次问自己,为什么要生孩子呢?
她不断说服自己,要接受孩子的平凡,但是一个不自律、不努力、懒散成性的孩子,真的有未来吗?她怎么也说服不了自己。
孩子是一面镜子
每当听到父母说”我真的讨厌这个孩子“,内心都会发抖,如果你这样想,孩子该多绝望?可是父母都这样想了,他自己又有多绝望,才变成这样?
孩子是一面照妖镜,它照出我们的脆弱、恐惧和无助。那是什么呢?
曾经,我们也是孩子,我们也那么天真无邪,我们也深爱我们的父母,希望自己是个有用的人,得到别人的称赞和肯定。
当我们还是孩子,我们没有人生阅历,弱小、没有能力。我们不想如此,但我们不知道怎么做。怎么做能得到认可?怎么做能得到更多的爱?我们无时无刻都在思索。
我们用幼小的眼睛和心灵去观察和感受这个世界,凭借自己仅有的几年人生阅历,对这个世界的全貌,做各种判断和决定——
看到爸妈成天吵架,孩子感到十分恐惧,可能决定少说话多沉默,不再轻易相信别人而避免受伤;
当一个孩子生活在贫穷的家里,他可能感到自卑,而决定奋发图强要证明给别人看,等等。
“只有这么做,必须这么做,才能活下去,活得更好。”我们曾经这样告诉自己,并从此深信不疑。
一旦发现事情的发展和我们想的不一样,就会感到不安、焦虑、抑郁。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在拼命朝着自己认为对的方向奔跑。其实,没有人告诉我们要这么做,这一切都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为什么做这些决定,因为这样做,能消除自己内心的弱小感、无助感、恐惧感。
我们似乎做到了,凭借自己的努力,我们对此感到满意、满足和欣慰。并进一步确信,唯有如此,才称得上“成功"。
直到我们当了妈妈,这一次靠自己努力不行了,因为这一次面向另一个生命,我们失去了对自己人生的那种主导权,孩子好像一面照妖镜啊,照出了我们的弱小、无助和恐惧。
"想得到认可,就去做啊!"
"想我爱你,就听话啊!"
我们深以为然的东西,被打破了,我们的人生导航失效了,我们原本看不上、瞧不起的脆弱甚至不齿,被一点点地呈现,再次让我们感到羞愧、自卑和不如人。这种糟糕的感受,就好像迷失在宇宙中,失去了面对的能力,失去了面对这”一团糟“的勇气。只剩下厌恶,深深的厌恶。
尽管我们知道,这是孩子的人生,但我们仍然奋不顾身地,将这一切打成等号。
若我们总能带着欣赏的目光
前天一大早,我收到一位妈妈的消息,这位妈妈2016年就关注我的公众号,我们互动四年有余。当她沉浸在孩子即将入园的喜悦时,孩子突然离开了这个世界。我不知道这位妈妈该如何度过余生,她告诉我,再也没勇气当妈妈了,她想告诉所有妈妈,孩子健康快乐地长大,比什么都重要。
我听到后,心痛无比,感觉任何安慰的话,都是苍白无力的。
那些对孩子发自内心厌恶的妈妈,可能以为自己清醒着,其实手里还握着儿时画下的导航仪,行驶到今天,早已经迷路了,只是自己浑然不知。
如果看到一个撒谎的孩子背后是对这个世界极大的恐惧,就能理解他多么希望自己被认可,而不得不用谎言掩饰自己的窘迫和不足;
如果能看到一个喜欢打架的孩子背后是极度渴望进步,就能理解他不得不用力量证明自己真的可以;
如果能看到一个爱和妹妹抢吃的孩子背后,可能是他对爱的极度渴望,所以总是希望自己拥有更多。
一切就会变得不一样。
因为,这说明,我们将孩子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等于我们自己。当我们终于敢放掉那个让我们不敢松懈的导航仪,不介意将自己的弱小、无助暴露,让别人看到,我们会发现,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正发着光。这是之前没发现的,多可惜啊!如此,我们也就能欣然接受自己只是一个60分的妈妈,告诉自己“还有很多需要成长,这没什么大不了”,就不会厌恶孩子了。
如果是这样,我们就可能不会把孩子的行为视为冒犯,就不会在意这一时间的得失,就不会讨厌孩子做不到,而是去等待他们长大,去帮助他们长大。
若我们总能带着欣赏的眼光,就能让孩子有克服自己弱小、恐惧和无助的能力与动力,而不是退缩、放弃、过度保护自我的无助和弱小。当孩子敢于接受自己是一个60分的小孩,就能告诉自己,还有很多需要成长,这没什么大不了!
希望,那些发自内心厌恶孩子的妈妈们,再勇敢一些吧!
唯有如此,我们的孩子,才能更勇敢一些。
牛妈心语
公众号再次改版了,这些年,每次改版,阅读量都会带来极大的波动,据说现在的情况是如果不设“星标”,不点”在看”,可能就会慢慢看不到我的推送了。担心和大家失去联络,所以不厌其烦地来提醒大家务必给咱公号一个星标,顺手点个“在看”哦。
这样操作来设置“星标”
牛妈彭小蹦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