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门阀士族的衰落,科举制给了沉重一击,士族子弟竟比女子还娇弱?

由 梁丘怜翠 发布于 经典

大家好,我是唐朝的一名士族女子,我们最骄傲的就是自己的姓氏。在我们幼时,就有无数的人告诉我们作为士族,我们家族上百年来,高官显爵的祖先数不胜数,甚至可以傲皇族。

我们士族子女,自幼家学渊源非常深厚,特别是我们女子,日常学习非常繁重。我们需要学的项目很多,除了学习经史,还有一些特殊教程。女工吗?当然不是了,那些绣花什么的我们只要粗浅学习就可以了,绣的好的那是绣娘,难道我们家还养不起几个绣娘吗?我们需要学的是谱学。

谱学,也就是研究谱碟的一种学问。在我们士族内部,婚姻往来频繁,亲眷关系非常复杂。越是一等世家,谱牒就越长,所以谱学非常难学,但又是世家子女的必修课。当然,这种谱学是我们世家所独有的,郡望大姓,可不是简单说说而已。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很多自己家族独有的菜肴、合香等等,都说三代无贵族,没有上百年的沉淀,哪个家族能有这些东西呢?

一、士族的''宦''

官宦官宦,不当官,怎么可能积累家族能力,又怎么可能出现士族呢?士族是什么,如果祖上没有高官显爵,没有连续几代出现三公这样的高官,怎么可能称得上是一等门阀。

最早的门阀士族在东汉时期就出现了。当时做官选官的制度一般都是举秀才、举孝廉等方式,也就是通过推举入仕。当然还有一种,就是自荐然后得到官员的认可,被官员授予自己的属官。当时朝廷任命官员,是只任命最高级的官员的,至于底下的属官是完全由官员自己任命。时间长了,这两种制度下,很多门生故吏为了依附出仕,都仅仅依靠着当时的大官僚,慢慢地也就形成了门阀士族。特别是东汉末年,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比如汝南袁家''四世三公'',本身在士大夫阶层就非常有威望,再加上数不胜数的门生故吏,绝对是朝廷的重臣。

我们士族,是有鲜明的地域特点的,我们的姓氏通常和籍贯联系在一起,在这些地方,我们家族具有绝对的统治力,家族对这些州郡都是垄断性质的,父死子继。

当然,在三国时期曹操就''唯才是举'',选用一些不是出自士族的人,但是同时,他也非常重视士族的能力和德行标准。而随后朝廷采用的九品中正制,让我们士族真正迎来了春天。也就是天下所有的州郡推选德高望重的人作为中正,负责品评人物,将推举的人分为两层上中下,也就是一共九等,按照等级朝廷授予相应的官职。而品评的标准是什么呢?家世、道德、才能,当然在制度建立的初期,这三者是并重的。但是发展的后期,家世就成了第一位,也就是''上品无寒士,下品无士族'',曾经帮助多少名士出任官职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成为了我们士族巩固自己权利的工具。

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是我们士族门阀最兴盛的时候。铁打的士族,流水的皇帝,无论谁成为了皇帝,都需要士族巩固自己的统治。''王与马,共天下'',说的就是东晋时期琅琊王氏的鼎盛时期,百姓们都认为虽然皇帝是司马氏,但是王氏与司马氏共同执掌着国家的所有权利。

在南北朝,世家门阀又分成了郡姓、侨姓、吴姓和虏姓。郡姓就指的是名门郡望的那些姓氏,比如山东的崔氏、卢氏、李氏;侨姓就是指的原来是北方望族,但是随着南渡来到了江南地区的大族,比如王氏、谢氏。''旧时王谢堂前燕''里指的就是这两家。吴姓就是原本世居江南的大姓,比如陆氏、顾氏等等。虏姓则是指鲜卑族的大门阀,比如长孙氏、元氏、宇文氏、窦氏。

而哪一任皇帝打了天下,也都离不开士族门阀的支持,比如我现在的大唐,就是在关东陇西的门阀世家的支持下的唐高祖李渊,起兵攻打下来的。而高祖的妻子姓窦,他给儿子李世民取得长孙家的女儿,所以士族和皇族虽然权力对立,但是内部的牵连也是非常多的。

二、士族的''婚''

我们士族最基本的婚姻观念就是''士庶不婚'',也就是士族和庶族并不通婚,也叫作''等级内婚制''。在史书上曾经记载:''魏晋以来,以贵役贱,士、庶之科,较然有别。''

其实一开始的时候,这条婚姻规则并没有那么严苛。在西晋的时候,士族门阀刚刚形成规模,很多士族对婚姻还是更重人品和德行。身为琅琊王氏的王济曾经看到一个当兵的非常有才学,并没有鄙视他,反而把妹妹嫁给了他,也就是当时的门阀之见并不深。

但是到了东晋,士族门阀最鼎盛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当时世家大族内部通婚非常频繁,特别是王谢两个姓氏之间,世代联姻。比如王导的孙子王珉娶谢安的女儿;著名的女诗人谢道韫和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成婚,而这个王凝之同样是王导的孙子。谢玄之子谢焕则娶了王羲之的外甥女为妻,当然王羲之作为东床快婿娶的是郗鉴的女儿,同样是出身士族。

士庶区别越来越严重,两者之间的通婚就再也不可能了,一旦有破例的人,是要受到非议的。比如王源曾经把女儿嫁给庶族,在当时可是引起了轩然大波。甚至连王源都遭到了弹劾,在奏折上骂他''唯利是求,玷辱流辈'',要将王源罢黜官职、禁锢终身。可想而知当时的门第观念是如此的牢不可破。

我们世家以姓氏傲王侯并不是简单说说而已。当时皇室子弟需要婚嫁时,世家自然是最好的选择。在西晋的时候,皇权依然是比较有统治力的,所以皇室和世家之间的婚姻是合则两利的事情。但是到了东晋,和皇室联姻这种''国婚'',已经不再是我们世家子所需要的了。当皇帝想择后妃时,世家女子通常会故意丑化自己的容貌,不希望被选中。

但是世家子毕竟是有限的,在有限的人中选择姻缘,再加上辈分的限制,有的时候真的很难。所以到了最后没办法,士族的联姻已经不再计较相互之间的辈分关系。比如袁彖是蔡兴宗外甥女的儿子,但是他最后却娶了蔡兴宗的女儿,也就是自己的姨辈。我其实真的很感慨,虽然我身为世家子,但是本是从小在礼仪中浸泡长大的世家儿郎,为了所谓的门第之见,竟然混乱伦理辈分,真的是看不过眼啊。

三、士族的衰落

世家子在初期出了很多杰出的人物,比如谢安、谢玄、王导等,一代书圣王羲之也是出自琅琊王氏。因为世家占据着整个国家大部分的资源,在那个连雕版印刷都没有,书籍只能靠自己手抄的年代,世家子拥有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再加上积极向学的家庭氛围,能是普通庶族通过自己的学习就可以比拟的吗?

但是即使是世家子弟,到底也是良莠不齐,一旦只凭借姓氏、本身却没什么才能的人一旦当官,给百姓带来的就是灭顶之灾。谢道韫的丈夫王凝之就是这样的庸才,在谢道韫出嫁不久后就对叔父谢安感慨过世间上竟然还有王凝之这样的人,可想而知她当时心中的失望。

后来,东晋通统治不稳,孙恩、卢循起义爆发了。而当时任会稽内史的王凝之竟然不是积极组织备战,反而而是闭门祈祷,祈求能够派出天兵天将,保佑会稽的百姓。最后的结果自然是城门告破,百姓流离失所,而王凝之和他的子女全部被杀。不仅如此,当时的士族的子弟们个个身娇体弱,甚至走几步都会气喘,有的人出门就坐舆车,下了车就要两个人扶着才能走路。

这样的士族子弟,如何能挑起国家的重任呢?其实我们很明白,士族门阀的特权和皇权永远是对立的,历代皇帝都希望能够限制我们士族门阀的势力,他们会扶植新的家族势力来对抗老牌门阀。在南北朝的时候,由于连年的战乱,打击到了很多老牌门阀,再加上皇权的强盛,所以一代新人换旧人,新的世家崛起取代了那些以往高不可攀的门阀。

梁武帝在没有当上皇帝的时候,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谢眺的儿子。但是当梁武帝称帝之后,嫌弃谢家门单,又想把女儿改嫁给张弘策的儿子。曾经显赫一时的侨姓望族谢家,都被皇帝称之为''门单'',可见老牌门阀的辉煌已经不复存在了。

在我们这个朝代,最有名望的就是陇西和山东的士族门阀了。''五姓七望''的影响力不止在朝堂,在民间也拥有着相当大的威望。但是皇帝不高兴啊,他们竟然搞出了一个《氏族志》,用来''刊正姓氏''。

这本《氏族志》哪里是为了改革士族,简直是侮辱我们士族。一开始这本书刚刚修成的时候,仍然把山东的士族放在第一等,但是唐太宗非常不满意,说山东士族''世代衰微,全无冠盖''。最后刊定的《氏族志》,以皇族李姓为第一等姓氏,其次就是一干外戚,而真正的士族崔氏、卢氏等被降为了第三等世家。

我们将这本书贬斥为''勋格'',以姓氏在这本书上为耻,但却不得不承认,庶族、勋贵、寒门开始兴起,甚至有的庶族凭借着军功和国婚,将自己的家族放在了士族里面,而原有的旧士族门阀的根基已经被皇权打击地动摇了。

最让我们恐惧的事终于来了,在隋朝就已经开始科举制度,在唐朝得到了大力的完善,在女主武则天主政天下的时候,设立了殿试,天下所有的英才被网罗一空,而那些最出类拔萃被授予了''天子门生''的称号,在这些庶族出身的官员帮助下,皇权已经是不可动摇了。狄仁杰、姚崇、宋璟这些宰相名臣统统出身庶族,而他们已经逐步把控了朝廷,世家门阀不断被压制。

我们明白士族门阀的辉煌可能无法再次恢复,只能通过我们的力量让它们衰落得更慢一些。于是家族开始改变对科举的态度,既然朝廷唯才是论,那么我们有着几百年传承的士族子弟会考不过庶族和寒门吗?

才能、学识,这些都需要经过大量的学习和积累,士族有着最珍贵的书籍和最优秀的老师,我们家族的藏本甚至比皇宫还要多,家族里还有非常多的饱学之士,可以给青年人授课解惑。我们的士族完全可以依靠科举把持朝堂。

书籍、老师已经是我们士族仅有的一点优势了,随着历史车轮向前不断推进,我们知道庶族的兴起也是必不可免,毕竟朝堂之上不能成为一堂言,才会更容易被皇权把握。也许未来的某一个朝代,书籍也许不再像现在这么珍贵难得,士族门阀会彻底的衰落,士庶之间不会再有什么差别,也很难有哪个家族能够大权独揽,在朝堂上掌握话语权,尊荣数百年。那时候唯一的胜利者,只有皇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