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山区教育人的情怀追求

沙县因小吃而闻名,小吃大产业、小吃大文章,小吃产业推动着大量农村劳动力长年外出,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伴生了留守孩子多、农村生源萎缩流失、城区学校大班额、教育资源不足、师资老化断层乏力等困难问题。

沙县教育发展面临不平衡不充分的困难,面临如何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好学的问题。在加大投入尽快增加学校资源的同时,我们变革了机制,用机制解决山区教育“老”问题,激发山区教育人的情怀,从而激发了山区教育发展活力和潜力。

规划先行增学位 扩大教育资源 沙县把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及师资配置,摆在新型城镇化发展总体规划中优先考虑,对教育资源合理布局、有效配置,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2017年以来,沙县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共投入4.492亿元,新建了4所小学和5所公办幼儿园,完成沙县一中初中部教学楼建设,新增学位1.06万个。同时,为加快补齐教育补短,通过实施PPP项目,吸引社会资本方积极参与沙县三中、第七幼儿园等10个项目建设,项目完成后预计可增加学位6120个。

办学模式新机制 破解教育质量 沙县因地制宜探索“总校制”办学模式改革,使优质校源源不断地向薄弱校输出管理理念、校园文化等,并在总校内进行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共享,不仅让弱校跃升为强校,而且有效带动周边经济,不断吸引外来人口进城落户。目前,沙县城乡教育差异系数缩小至0.38,老百姓在家门口上好学校的需求得到了回应,不再挖空心思“择校”。在全省率先探索的“教育顾问”制度,聘请优秀退休教师担任教育顾问,常年驻校,协助学校管理、教学管理,有效解决了学校管理不足问题,实现了用最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的目的。优教优酬、多教多酬,才能激发教师活力。这几年,沙县深化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建立校长和名师激励奖励制度,实行优秀校长、优秀班主任、学科带头人、教育质量监测津贴等一系列以教学质量为导向的正向激励机制,改变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传统认知。

民办公助新模式 留住留守孩子 沙县中小学留守儿童达5800多人,占全县中小学生总数的12%,居三明市首位。留守儿童缺乏家长、学校等各方面的关注关心关爱,容易出现心理、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问题。沙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不能少了每一个留守孩子。在加强现有校外托管机构运营监管的同时,沙县积极探索“民办公助”新模式,引进第三方建立校内外托管机构,由教育部门和市场监管等部门加强收费审批和日常监管,不仅价格低,还能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和课后服务质量,解除家长后顾之忧,起到花小钱办大事的效果。

教育投入加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探索创新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强化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学生学习成绩也得到大面积提升,老百姓对教育的获得感明显增强,这种信心呼应了山区孩子上好学的需求,也呼应和激发了山区教育人的激情动力,他们相信,他们的执着和努力一样可以给山区孩子创造好的教育,伴随好的成长。

来源:福建日报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207 字。

转载请注明: 激发山区教育人的情怀追求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