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灵感穿过后,风格在探索中自然生长

由 夏德才 发布于 经典

无论是艺术家张恩利,还是模特陈碧舸,他们都曾被极具风格的设计吸引和影响,同时又在塑造个人风格的道路上不断反思,不断探索。这是风格的价值,它带来启迪,但在灵感穿过每一个创作者之后,会生长出新的表达与创造。

张恩利:Dolce&Gabbana; 黑色皮衣、牛仔裤、鞋,ZZegna 白色体恤

陈碧舸:Chanel 黑色连衣裙、金色手镯、金色腰带

点击视频了解更多

在拍摄开始之前,Tatler 与 张恩利 展开了一场对谈 ——

按住下图,上下滑动查看

张恩利: 走出主义的陷阱

郊 外

艺术家张恩利的工作室位于离市区20公里开外的松江市郊,一个规整的商务园区里,张恩利在这里度过了大部分时间。

从莫干山M50、桃浦M50再到松江,都是远离市中心之地,开车20公里回家是一种生活方式。大部分的时间,他都待在这里,一个人画画,至今没有微信,有意和信息爆炸隔一点距离。

Dolce&Gabbana;白衬衫、马甲、西裤,Vivienne Westwood鞋,FENG.J胸针

张 恩 利

ZHANG ENLI

艺术家

1965年生于吉林白城的张恩利,1989年于无锡轻工业大学毕业,然后一直工作生活在上海。包括香格纳画廊,张恩利在世界各地多个重要机构办过个展。早期多为画笔浓重,气氛沉郁的表现主义人物画作,后加入中国水墨画的技巧,笔触轻薄,把个人情绪放到最低,探索更开阔的事物,也因此声名鹊起。从上世纪90年代以两百美元卖出第一幅画至今,张恩利已是上海艺术版图中不可抹去的人物。

《工作室》;2018;油彩、亚麻布、多层板;木箱:282 x 256 x 304 cm,画布1:260 x 202 cm,画布2:253 x 199.8 cm;致谢K11艺术典藏、chi K11美术馆和张恩利工作室;欧家成摄影

《Studio》;2018;Oil paint, linen, composite board;Box: 282 x 256 x 304 cm,Canvas 1: 260 x 202 cm,Canvas 2: 253 x 199.8 cm;Courtesy K11 Kollection, chi K11 art museum and Zhang Enli Studio;Photo by Ou Chia-Cheng

如果将创作者的风格视为光谱,分艰苦卓绝和精致浮华的左右两头,那么张恩利应该在稍靠左一点的位置。他在几年前戒了酒,常年健身,生活规律,依旧保持旺盛创作生命力,没有任何停下来的迹象。他告诉我们,创作的风格也许由性格决定。做艺术要保持敏感,也不能胆小,同时,他还是一个迟钝的人,有时这种迟钝比敏感更重要。

迟 钝 的 人

成为艺术家是张恩利从小以来的愿望。80年代的吉林,考取省外艺术院校非常难,央美、国美,叫得出名字的美术院校每年面向一个省份的名额只有一到两个,张恩利没有被录取。

张恩利向往另外一个城市,他的家乡东北有4个月的冬天,春秋刮大风,夏天则是暴晒。最后他来到了气候完全不一样的南方,前往无锡轻工业大学学习设计。

Gucci黑白丝巾

刚好赶上了那个时代:人人都很穷,机会又到处都有,新东西不断冒出来。尽管没人知道做艺术这条路是否一条康庄大道,“那时候就是喜欢”。在做艺术这件事上,年轻的张恩利看起来并无杂念,这种无杂念与其说是一种坚定,倒不如更像一种对周遭情况的迟钝。

迟钝这两个字是他对自己的评价。“小时候肯定不太聪明,或者说不是那种标准意义上聪明的孩子。”聪明,意味着能对周遭正在发生的事有敏锐的感知。张恩利没有这样的特质。当时的许多年轻多艺术家正趁着85的新潮崭露头角,从某种意义上,他没有跟上时代,他在做他自己的事。

一个人有着迟钝的本色

他往往能抓住一些聪明人抓不住的东西

到大学毕业,他才逐渐意识到这种迟钝对做艺术是有帮助的。如今张恩利的想法是,正是这种不容易被当下新鲜事物吸引的特质,帮助他在艺术上走到今天。

《无题(地砖)1-2》;2019;亚麻布面油画;1:310 x 630 cm,2:320 x 2040 cm;致谢张恩利工作室和chi K11美术馆;欧家成摄影

《Untitled (Tiles) 1-2》;2019;Oil on linen;1:310 x 630 cm,2:320 x 2040 cm;Courtesy Zhang Enli Studio and chi K11 art museum;Photo by Ou Chia-Cheng

考学受挫,进了设计系,未参与85新潮,直到2000年才逐渐成名,坚持架上绘画,从表面来看,这些就是张恩利的迟钝。但将目光放远,这些又根本不是问题:设计的功夫很早就带给他不那么窘迫的物质条件,无锡轻工业大学则是当时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校。2000年,伴随着香格纳画廊初进中国,他开办了自己的个展。功成名就后,当然可以用新的眼光重构过去,他稳健地走对了每一步。至于步伐在当年是否时髦,已经不太重要。毕竟,“所有看上去是吻合的东西,实际上都是非常短暂的”。

有 就 够 了

还没成为全职艺术家之前,张恩利在东华大学教书。拿着每月两百块钱的工资,住在学校分配的14平方米的房子里,那就是他的工作室。

在物质匮乏时,人对消费的想象有限。90年代的张恩利出行靠公交,Polo衫已经是高级的衣服。“我们那个时候看了一部美国电影,两个小孩离家出走,从家里带了鸡蛋跟罐头,每天吃罐头,我们羡慕得不得了,我们都是食堂里打一个盒饭吃。”最好的犒劳方式就是食物,卖出去第一幅画赚了200美元,张恩利高兴得不行,就马上去买吃的。

但张恩利从来没有过贫穷匮乏感。很难想象20多年前,还在学校宿舍居住的张恩利,手里拿的是大哥大(他现在的电话号码,还是当年大哥大的号码),穿上了圣罗兰——一件黑色有暗花、真丝质地的圣罗兰衬衫。

“应该是在东方商厦还是友谊商城买的,那时候友谊商城有一些大牌子。”圣罗兰是当时张恩利心中最好的品牌,“我当时觉得太漂亮了。”他买下来一件穿穿看,体验。工资不够,但张恩利有更高的收入——凭借设计,张恩利一年可以多赚上万,从这些钱里拿出几千块买圣罗兰衬衣,出五百买一个漂亮的皮帽。

Dolce&Gabbana;白衬衫、西裤,Vivienne Westwood鞋

这是他对商业与消费的表态。“我一直觉得,这些世界上最好的品牌,它给人一些独特的东西。”即使已经很多年没买圣罗兰,他依然对这个品牌情有独钟,在张恩利眼里,圣罗兰拥有一种气息。他对消费与商业的评价几乎是完全正面的,在实用主义无孔不入的上海,他感到自如。早年,他喜欢去菜场观察屠夫,“因为这就是真实的人生,生存大于一切。”这能带给他触动。

奉行实用主义,认可商业中的艺术性,这是艺术家与城市融合的好的一面。而在另一面,是张恩利从未被物质真正地吸引。没有体验过的,就去放大胆花钱尝试,去收获喜悦。但他不需要衣柜里摆满这些。有就够了,否则物欲又哪里能填满。

被所有的细碎表面的事物所吸引

陷进去,就很难看得更远

有的时候距离能让你看得更清楚

“有就够了。”这或者不仅是张恩利的消费观而已,这种重视体验、但不把自己卷入其中的心态,在张恩利看来是他的天性。用这样的视角对照作品可以看出,比起投身进入某种主题的无底洞,他愿意做更多不同的尝试。比如画中那些日常的物件,有一部分来自对记忆的抽取,但也仅此而已。往后,他的主题也随着阶段不断延伸,很难说有某个固定的母题。他再次展现出自己的迟钝:不在任何一个主题里迷失。他需要体验,但也会走出这个阶段。在被某种主义吞噬之前,张恩利已经把自己抽了出来。

陈碧舸:持续探索

成 长 的 烦 恼

6岁,陈碧舸开始练习艺术体操。

这是一个属于女性的运动。区别于其他,艺术体操的评分标准有更多的维度,包括音乐、服装、舞蹈编排、选手的体态和表现力,都会计入得分,甚至排到最后才是动作的完成度。“我至今认为这个运动是世界上最美的运动。”这是陈碧舸记忆中,深刻的,与艺术的初体验。

Chanel黑色连衣裙、金色手镯、金色腰带、耳环

陈 碧 舸

BONNIE CHEN

模特、演员、青年导演

在同学中,陈碧舸的身体表现力是突出的,她可以尝试设计感更强的表演服,比其他同学更能理解一些大格局的音乐。这源于她的父母自幼有意识的美学培养,“我觉得这是父母给予我的机会”。

艺术体操,分为个人和团体两种。陈碧舸是艺术体操项目个人运动员,这意味着她总是一个人去比赛,一个人做所有的项目,“成功和失败都是自己的”。从艺术体操开始,陈碧舸第一次有了关于孤独的模糊的体会,有了对艺术的感应,当然最重要的,是习得刻苦。

从陈碧舸的社交平台上不难发现她对艺术体操的热爱

日复一日对身体的训练,没有任何捷径,结果是否满意,也不会马上看见。父母对她的要求就是不要半途而非。曾经也有过抵触的时候,教练拿着棍子追着她跑,她看到父母在门口,以为自己会被他们解救,但是并没有。尽管家庭条件不差,陈碧舸父母在练艺术体操这件事上并没有留有余地。母亲总是说,“你要说话算话”——陈碧舸曾经在一次访谈中提到,这是她从小对母亲印象最深的四个字,这四个字像芯片一样植入她的脑袋。

Prada印花针织背心、黑色钉珠长裙、黑白高跟鞋

孤独的初体验,对艺术的感悟,和严厉的思想教育,帮助陈碧舸在艺术体操这条路上拿到了不错的成绩,后来,因为一些客观条件,陈碧舸的艺术体操道路被终止,这些和肌肉记忆一般刻骨而本能的品质,所造成的影响也远不止于此。

最典型的反应,就是16岁模特比赛胜出后,陈碧舸感到的愧疚。“感觉抢了别人的东西”,在采访中她这样形容当时的心情。因为她只花了三天的时间,凭着对身体的运用和外形就拿到了香港地区的冠军。

Chanel黑色连身裙、金色手镯、金色腰带

也就是在这时,陈碧舸有了做模特的好机会,这是艺术体操生涯结束随即命运给予的转机,但当时的她并不开心。尽管在多年之后,这个职业成为了对她的一种诠释,她也尽全力投身其中,但16岁的她无法理解这个职业,有的只有叛逆和烦恼,这条诱人的星光之路,她选择逃离。

逃 离

从小缺乏团体生活的陈碧舸,选择回到了校园,并在之后前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读心理学。选择这样的专业,对当时的陈碧舸是否有对自身答疑解惑的况味,如今已经很难说,但显然陈碧舸并没有在这其中找到答案。在大学里,她同时还辅修了商业,渐渐建立起她对市场与品牌的认识。这时的陈碧舸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对时尚一无所知,只想说不要的少女,23岁,她决定重新开启自己模特之路。

早期陈碧舸参加《爱上超模》节目

如肌肉记忆般熟练的刻苦意志,在此刻再次发挥着作用。很快,她便被众人所知。与此同时,这个职业的不适感依然存在着——每天都需要去新的环境,和不同的团队合作,很少有人会向一个模特解释,为什么要摆出一种特定的表情,穿特定的衣服,为什么今天要来这里拍片子,背后又有什么样的理念。模特是被选择的,同样的,随时可以不被选择。模特需要呈现创作思路,但需要面对随时被换掉的风险。

如果大家对我的状态还是认可的

我愿意(以这样的身份)做更多的合作

这也是激励自己保持工作状态的方式

她曾经感到困惑,这是她对自己模特生涯的回忆。至今陈碧舸这个名字依然和模特这个职业身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是她并没有抗拒。过去的成绩是真实耀眼的,标签要不要撕掉无所谓。模特这个身份陪伴她走过的十年,她不会丢下。从放弃机会,到争取机会,从不要到不会丢下,从不愿被摆布到理解,在当模特这件事上,逃离不是结果,只是经历。但这也只是事情的一个落脚点,陈碧舸所表现出的反抗被控制,表现在她的各项选择中。如今尝试用创作进行自我表达是表现的一种,她与妈妈的关系也是表现的一种。

陈碧舸与父母的合影

在一次采访中,她说自己的妈妈是“紫色的”,这不算是她喜欢的颜色。像练艺术体操时妈妈不断向她灌输的“说到做到”的责任意识一样,严厉的要求一直伴随着成长。与此同时,母爱又是无孔不入,压过一切的,在美国,妈妈给她发了上百封邮件,彼时在大世界的陈碧舸一封也没回。直到15年后,陈碧舸初试创作,这些寂寥的电子邮件有了回应。

跨 界 的 背 面

人通过跨越界线,向世界表达自己的好奇心,与此同时,也是通过新的方法,去解决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除了表达欲,陈碧舸创作的动力,更来源于自我探索的内驱力,向内挖掘出困惑的关键词——孤独。面对这个关键词并与之沟通,陈碧舸做了很多。

孤独曾伴随着陈碧舸的成长,尽管如今她已经学会享受。作为一个艺术体操小运动员,她隐约地体会到孤独,并向往团体与校园。去到美国后,面对更大的世界和前方未知的道路,她也感到孤独,后来在专业学习中,理解了孤独症,她成立了儿童行动关爱组织“星星,兔子和爱”。通过二手衣物玄幻和艺术跨界,支持孤独症(另称自闭症)儿童。“星星”代表这些“来自星星的孩子”,兔子是每一个加入的志愿者,而“爱”代表一切。

有朋友听后来问,“能不能来帮帮我?我也有孤独症。”这是对孤独症错误的理解,但陈碧舸突然意识到,孤独二字从来不局限在表述某个病症,它是越来越属于所有人的东西。于是面对孤独,她又做了更多的尝试。

《爱的艺术:亲密》特别项目《镜中对话》现场,图片来源:云图原创© YT

这次的“面对”是指面对自己。在儿时的练功房里,陈碧舸需要不断通过镜子来修正自己,这样的自我观看,带给她强烈的自我意识,却并不自信。做模特后,一个人在镜头前只服务于特定的商业目的,几乎没有自我可言。2018年底,陈碧舸在《镜中对话》中,通过镜子实现了对自我充分的观看。“现在我们都太少太少去真正地看看自己了,这次‘镜中对话’,不是为了让大家看看自己好不好看,其实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去看见真正的自己,给自己关怀。”

《爱的艺术:全球影像艺术大展》长沙站上的陈碧舸

沟通则有这更多的可能。首先是与妈妈的沟通,在15年前那些没有回音的上百封邮件里,陈碧舸选出40封一一回复。在一封信上,母亲只是说了一句话——“你的表姐今天拿到了驾照,我就是想告诉你。”15年后的陈碧舸对这封寂寥的家常做出了回应:“妈妈,谢谢你告诉我表姐拿到了驾照。现在我也有能力开着车带你环游世界。”

创作成为了陈碧舸疗愈自我的一种方式,最初她没有告诉妈妈,在去年的母亲节,这些信件被展示出来。妈妈也来到了现场,她很满意,在分享会上说,她说:“我女儿从小到大写过的每一张纸片我都留着”,陈碧舸哭了。这场展览的名字是《迟到的回信15/40》,15是来信与回信间隔了15年,40是指回复的40封邮件。但陈碧舸还有自己的诠释:15/40差不多就是孩子与母亲之间爱的比例,妈妈的爱,总是比自己的两倍还多一点。

《听心事务所》,陈碧舸,影像、数码喷绘,2020

如今,对沟通的探索有了更多的表现形式。在MoCA动漫美学双年展上,陈碧舸带来了“The Cure Cube听心事务所”,将《花生漫画》中经典的心理咨询台场景得以重现。

张恩利:Dolce&Gabbana;白衬衫、马甲、西裤,Vivienne Westwood鞋,FENG.J胸针;

陈碧舸:Gucci衬衫、马甲、西装、鞋,Chanel珍珠手链

“人越大越不想被控制,做自己是很难的事情。”现在的陈碧舸仍然着迷创作,作为一种表达的出口。这些年,她将那些不算平坦的自我探索几乎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挣扎与困惑,这些都是跨界的背面,而问题是否解决也许早就不重要了,她已经留下精彩的证据。

采访:Selina Liu

撰文:连乔

编辑:Selina Liu、Anson Zhou

摄影:孙瑞祥

摄像:KANA 剪辑:橙子

视频执行、编辑:Anson Zhou

造型:Emilie Lee、YALI

妆发:李化 (张恩利)、韩文博 (陈碧舸)

美术:Amber Wang 美工:♾️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