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梁启超教子,不强迫也不摆架子,只是有点小心思,比如算计梁思成

由 舒培荣 发布于 经典

大家好,我们的搞笑小霞运动新发现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三、婚姻大事,不是儿戏
人们对三国中的袁绍,最常用的评价,是“四世三公”。民国时期也有这样一个人,他家九个子女中就出现了三个院士,其余子女也没有一个庸人,他就是梁启超。
如今提起梁启超,许多人只能想起来他的成就,但若真的进行评价,梁启超教育子女才是真正的一绝。与之相比,无论是思想、政治,甚至是文学上面的造诣,才能都只能算是一般。
但出乎意料,梁启超并未在教育学上下功夫。他只是做到了一点,那便是真正的将子女当成了自己的朋友,尊重他们的人格,认可他们的决定。
没有任何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但从古至今,父母对孩子无外乎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亦或是对子女的依赖,给子女的身上压上了重重的负担。
这些也是爱,但是孩子却还没有分辨这种爱的能力。
此时,一句“我爱你”胜过千言万语,但或许是中国人本性腼腆,这么美好的三个字,父母却很少对孩子说。
孩子的安全感,其实就是从你告诉他“我爱你”开始的。在这点上,梁启超就做得非常好。在历史课本上,梁启超的形象是高高在上的。但在孩子们面前,他从来都很和善,而且毫不吝啬说出“我爱你”这三个字。
梁启超在去世的前几年,依旧和在海外的子女通信。
一封封家书中,最长出现的不是训诫,也不是指教,而是“我爱你”,而是话家常。
信中,梁启超几乎不会叫子女的全名,而是以“大宝贝”、“小宝贝”、“司马懿”和“老baby”的谐音“老白鼻”这样的小名或是爱称来称呼对方,摆架子这种事情更是从未有过。
或许,正是因为梁家的孩子自小就在爱中长大,他们非常自信,幽默风趣。
梁启超一直认为,学习成绩不重要,用没用心才重要。
如今的父母,对孩子的一生安排得满满当当。从尚未入学时的兴趣班,一直到孩子大学报考哪一所大学、哪一个专业,甚至就连大学毕业后要不要继续深造也会进行干预。
这样长大的孩子,可能会无忧无虑,但也仅限于此了,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要怎么去寻找、怎么去追求。
在这点上梁启超做得就非常值得称道。他对九个子女小时候的学习成绩,几乎没有要求,看中的只有一点,那就是有没有用心。
因此,哪怕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他也没有真正的发过脾气,因为他知道这些孩子都努力了,这次只是发挥不好而已。
不过梁启超犯过错,这次错误也让他悔恨了许久。当时,梁思庄要出国留学,曾问过父亲的意见,自己要报考什么学校,什么专业。
当时梁启超没有像之前一样去引导,而是给梁思庄选择了一个生物学的专业。在当时,这个专业真正的热门专业。
可惜,入学后,梁思庄发现生物学不是自己喜欢的类型,根本不能真正的沉浸其中。
梁启超从自己大儿子的口中得知这件事后,立刻给梁思庄写了一封信。
“不必拘泥于爹爹的话。”
后来,梁思庄没有负担,重新选择了图书馆专业,成为了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也就是说梁思庄其实也是一个大学肄业生,只是她的成就太高,这段历程常被人们忽视而已。
在这种情况下,现在的父母会怎么做呢?
婚姻大事,不是儿戏,只是在民国,儿戏指的是自由恋爱。按照当时的规矩,婚姻应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梁启超也是凡人,自然不能免俗。
他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个合适的伴侣,只是,他却没有用包办婚姻这个简单粗暴的方法,而是积极为儿子和看重的媳妇创造时机。
梁启超和林徽因的父亲是故交,也见过林徽因几面。当时,他就有让林徽因嫁给梁思成的想法,在一般的家庭中,最多也就是说个媒。
可梁启超却是一次次的带着梁思成,去林家见林徽因,之后安排两人同时出国留学。久而久之,大家也就都知道了梁启超的心思,而少不更事的林徽因和梁思成,因为接触很多,便有了真挚的感情。
当然,严格来说,这也是一种包办婚姻。
只是,这种方法很高明,高明到连当事人都不会产生反感。
这就是梁启超对于子女的教育,他不会强迫也不会端架子,虽说有一些小心思,但也是无伤大雅。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