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极拳实用拳法里,有些重要的规律,其中之一就是45度。才接触实用拳法,就听陈中华大师多次说过。近年来体会到,45度规律确实是一条非常重要的规律。
45度几乎无处不在。走架的时候,两手臂做正反圈,手臂跟自己的胸所成的角度要成45度。在做“斜行”的时候,脚底下要要怎么斜?45度。不用说,“掩手肱捶”右臂拳跟两脚连线的夹角也得是45度。拧腰转胯的时候,要拧转到什么程度?又是45度。套路里的例子很多,推手也如是。
两人一搭手,各自手臂跟自身中线的角度都是45度,跟地面的角度也是45度。人家手在你前胸推着,你的胸不动,伸手一拨,对方就出去。往什么方向拨的?45度。听起来似乎不难,难的是合适的时候用上合适的45度,难的是在动态中也能正确地利用45度规律。
您也许要问,45度,要求也太精确了吧?问得有理。在使用的时候,什么情况都有,角度有一定的误差是允许的,也是必然的。从45度的出处说,也许有助于理解允许存在误差的问题。
起初,先贤在技击实践上发现,肢体相对位置、动作方向、发劲的方向对于效果的优劣以及施技的方便与不便有很大影响,然后才归纳出位置及方向上的规律,至于科学化地表述成45度,那更是后来的事了。
允许有误差还因为,尽管有明确的数字化的要求,但绝对准确只在理论上存在,实际上是做不到的。所以,只要是可以度量的领域,都允许有一定程度的不准确。举例说,某个实验室室内温度要求是摄氏25度正负2度,就是理想温度是25度,但保持在23度至27度之间就行。
我个人认为,是正误差,还是负误差,有时也得注意。比如拧腰转胯的时候,转的角度比45度宁小勿大,就是走架时拧转的角度可以比45度小几度,不要比45度大。因为拧转角度过大就有自锁之弊,推手时容易被人所乘,所以才对拧转角度作出限制。但出手的角度,进退步的角度等应该以45度为准,自然会稍有误差。
几年前我在北京一座公园里,跟熟人说到左右拧腰转胯都不要超过45度。离开回家路上,有位听见我说的话的年轻人,跟着我说超过45度不会自锁。我说我的意见你同意也可,不同意也可,你也不要非得让我同意你的意见。他仍然跟着我说,走了一二百米,有位五六十岁的陌生同好,要跟我说话也总被打断。
后来到了公园门口,我实在没办法了,就说:“要不咱们试一试?”估计那位年轻人等的就是这个,立刻欣然同意,站定就作了个姿势,我看他向右拧腰有六七十度,就问:“就这样?”得到肯定答复之后,以右掌搭在他左肩上,他往回转身,没回来反而给弹出几步,趴在石板路边的土地上。
那位五六十岁的同好见了,直接邀请我去吃饭,我一因为急着回家,二也因为不认识,不好让人家请客,就再三婉拒后出了公园。回想起来,人家像是从外地来的,一定非常喜欢太极,才趁周末到公园来看,想跟我聊聊,教人家失望了,总觉得有些对不住人家。
陈中华大师给我演示过一个小实验。他拿两个茶杯抵在一起,两个杯口平面只有一个接触点。他用记号笔在接触点的杯子边上画了个黑点,每个杯子边缘上各有半个点。他把两个杯子向相反方向捻转,两个杯子原地旋转并继续保持接触,只见那两个黑色的半点相错而分。两个杯子各转了90度的时候,黑点一下一上,各到了左右弧线的顶点。这时候,他起身站了个马步,两手在身前然后开手,开满了停在那里。我在正面看着,说:“两手走45度。”他说:“你再看我的手和腿,像什么?”“太极图!”
这个实验虽然简单之极,却表明了,开手不是手臂主动伸手,而是体内不同部位旋转而“挤压”出来的;开手时,手臂走45度;因为手臂的公转和自转运动以及对肘部的要求,手臂开满时,构成了太极图的图形,右手臂和左腿连成阴阳分界线,此线的中点恰好与人体的丹田位置相重合。这个小实验不止说明了45度规律,而且多方面证实了实用拳法的理论。
上述45度可以是两维的,也可以是三维的,就是说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体的;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重的。角度的事不可小看,同样是碳原子,原子之间以平面连接就是石墨,颜色乌黑而且软得用指甲都能划出印儿来;原子之间以六十度连接,就构成四面体,就是金刚石,晶莹透明,坚硬无比。
要掌握45度规律,得多走架,多推手,并在走架和推手时有45度意识,包括合理地选择参照系,直到变成无意识。下够了工夫,就有了功夫。真正掌握了45度规律,在走架或者推手方面,都会获益匪浅。
这也是愚下正在做的。对45度规律有兴趣的各位太极同好不妨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