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晴宜
经64班,大二任经管女排队长,获马杯沙排女子赛全校冠军,2018年起担任公益组织希希学园的志愿教师,大三上在苏黎世大学交换学习,毕业后前往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攻读信息学博士。
“四年的种种困难没有动摇过我选择学术的决心,我很坚定,我清楚地知道我喜欢这项事业。”
——王晴宜
初入学术,拨云见雾
在选择大学专业时,王晴宜考虑了父母在银行和会计行业的经历,选择了经管专业。初入清华园,大一的王晴宜对于金融行业只有比较模糊的认识,所以比较简单地认为自己会从事金融行业。但之后,王晴宜发现自己在金融方面并没有热情,彼时的她一度对未来的发展道路充满了困惑。
王晴宜想法的转折点出现在大一的寒假。那段时间里,王晴宜读了许多经管学院的推荐书目,尤其涉猎众多行为经济学的科普书目,比如《魔鬼经济学》、《思考,快与慢》。在王晴宜看来,行为经济学把经济学和现实生活结合得特别紧密,传统经济学里那些“冰冷”的理性人假设,在行为经济学中变得更有人情味。
王晴宜以著名的“warm glow”理论为例解释,人们进行慈善捐赠不是出于纯粹的功利主义算计,也不是出于纯粹的利他主义,而是既有利己的部分,也有利他的部分。如此经济学与心理学等学科的有机结合使王晴宜眼前一亮,为她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些书籍成为王晴宜走上学术道路的起点,从那个时候起,她开始认真地思考,她可能要去做学术了。
于是,王晴宜真正开始自己在学术道路上的探索实践。她关注到经管科协发布的诸多助研信息,递出申请,先后尝试了几个助研项目。
“其实一开始做的工作非常普通,就是录入问卷、搜索数据。”
但正是这些看似繁琐枯燥的细节工作锻炼了她的学术基础能力。实际上,最初的助研工作也为她提供了新的机会,王晴宜用“努力被看到的故事”来形容这个过程。由于在工作中负责的态度和出色的表现,王晴宜得到了老师的关注。老师们非常鼓励她继续在热衷的方向努力,之后,王晴宜一直从事行为经济学方向的助研工作。
接近梦想,如愿以偿
王晴宜和许多经管学院的同学一样,在大三去海外交换学习,她当时前往位于瑞士的苏黎世大学,但刚开始准备交换时,她对苏黎世大学知之甚少,这所学校也并非她最初的第一志愿。
后来,多次参与学院的经济学实验后,苏黎世大学作为实验室常用的z-Tree软件的研发学校,也逐渐走进了王晴宜的视线。在和经济系的刘潇老师具体了解相关信息后,刘潇老师充分肯定了苏黎世大学在行为经济学研究方面的优势,王晴宜在最后时刻果断修改了志愿,选择前往苏黎世大学。如今回想起这段交换经历,她毫不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并坦言那是最适合她的项目。
“欧洲的本科生教育体系和中国、美国都不太一样,他们的本科教育只有三年,本科生尝试研究实践的机会并不多。”
尽管如此,在苏黎世大学的交换学习依然给王晴宜的学术道路带来了很大的收获。她在交换学期中选修了多种多样的感兴趣的课程,在经济学、管理学的各个相关分支领域都有涉猎。经过这一学期多样、全面的学习,王晴宜更丰富、立体地了解了行为经济学。
回国之后,王晴宜遵从内心的选择,开始准备申请博士。她希望在其他学校从不同角度来研究行为经济学,因此选择离开清华园,前往海外继续学术道路。而这时,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的信息学博士进入了王晴宜的选择范围。虽然学科名称是信息学,但这实际上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行为经济学也是其中的一个方向。
“密歇根大学的信息学院涉及的学科有很多,除了行为经济学以外,还有计算机科学、金融学、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王晴宜解释道。
在王晴宜看来,学科交叉是未来的主流趋势,而行为经济学和计算机的交叉对于两个学科而言更是一种双赢。
一方面,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这对技术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在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伦理的跟进也离不开对人的行为研究;另一方面,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一些话题的研究在传统语境中可能已经遇到了瓶颈,但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依然可以大展身手。
如此具有潜力的学科交叉研究正是王晴宜希望在未来学术道路上继续发展的方向,而密歇根大学又将学校的行为经济学的专家学者都集中在这一个专业上,实力非凡,因此王晴宜将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作为自己的申请目标,最终如愿以偿。
荆棘险阻,终成过往
王晴宜大学四年的学术之路看似非常顺利,从初定方向、到助研了解、再到申请选择,似乎都没有特别大的波折,但王晴宜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期间她也遇到了很多困难。
对申请海外博士来说,海外的研究经历非常重要,然而王晴宜大二和大三的暑研却连续落空。虽然王晴宜一开始已经和教授取得了比较紧密的联系,但是因为一些特殊原因,最后暑研都在等待中不了了之,王晴宜甚至连明确的拒绝都没有收到。希冀在心中燃起,又慢慢熄灭,她虽然没有感到突然的失落,但“温水煮青蛙”式的心情起伏挑战着她的自信心。
除此之外,她坦言自己的成绩并不十分出色,在申请中没有很好的优势。面对种种挫折,王晴宜也曾经有过力不从心之感。
但是,这些挫折都没有动摇过王晴宜走上学术道路的坚定决心。
“我认为我们需要想清楚,我们究竟想做什么。很多人没有想好自己今后的方向,只是认为自己学习一个专业,所以就理应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王晴宜对自己有着非常明确的认知,她注重精神的自由与欢愉,而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恰恰给予她发自内心的快乐。不论是怎样的挫折,她对学术研究始终葆有不变的热爱。因此,暑研落空后,王晴宜继续积极寻找助研机会,没有放弃学术道路的探索。
面对困难,除了不变的热忱,王晴宜认为保持积极的心态以及态度同样非常重要。
首先是不要将自己禁锢在成绩的牢笼中,而是用多元的角度看待自己。来到经管的同学们在高中都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绩,但进入大学后,不是所有人都能在学习方面保持前列。王晴宜看待这种变化的方式,在于不将注意力放在单一的标准上,她逐渐意识到,大学的评价标准是多元的,如果想衡量一个人的综合素质,需要通过很多方面的能力去评估。她意识到自己在海外研究经历的不足之后,努力地多参加国内的科研项目,取长补短。
其次是要踏踏实实,不要好高骛远。她承认,在助研一开始,她仅仅做了一些非常简单的工作,但是,不能由于工作简单就掉以轻心,因为正是这些基础工作向她展示了学术研究的真实样貌,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她形成了自己对学术研究的个人感知。
进取不止,探索不停
探索学术研究之外,王晴宜在体育和公益的课外活动中积极尝试、颇有成就。“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不断进取。”这正是她坚持学术、体育和公益的信念。
王晴宜曾担任经管女排的队长,并且带领全队获得马杯沙排女子赛全校冠军。谈到这段经历,她说,自己并没有循序渐进地从队员成为队长,再成为资深队员,而是在锻炼中突然成长起来。
大一时王晴宜只是以替补身份出战了几场比赛。然而在大二被选为队长后,当时的女排主力队员们,有人受伤,有人毕业,有人忙于保研,祸不单行,当年经管女排不幸降级。面对人员缺失和名次压力,王晴宜保持高强度训练,迅速从一个小白成长为队里的顶梁柱。于是功不唐捐,在王晴宜担任队长那一年,她带领全队打败了多年的冠军建筑学院,取得沙排女子赛的全校冠军,也正是在这一年,沙排成绩被计入马杯总分。大起大落过后,王晴宜学会更坦然地面对各种结果,锻炼出一颗更加强大的心脏。
夺冠后王晴宜代表女排接受颁奖
王晴宜还在公益组织“希希学园”中积极贡献力量。她多次前往打工子弟小学,为校内的学生带去性教育和生命教育,目前也正在参与北师大性教育课题组统筹的百度百科词条的编写。她努力地了解小朋友的心态,用更合适的方式将权利平等、自我保护等观点和意识教给孩子们。
在教学的过程中,许多疑问曾一度让她陷入了困惑与思考:我们应该传递给孩子们什么样的观点,我们到底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经历了两年多的教学,王晴宜的心里终于渐渐有了这些问题的答案,教师的职责是让孩子们在意识到危险的同时,对生活仍然充满美好的期待;而作为成年人,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努力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保护孩子们心里的这份美好期待。
王晴宜与学生合影
王晴宜说,她从事学术和公益的初衷都是想通过自己的力量做出改变,公益项目是微观层面的改变,而学术研究会在宏观层面帮助更多的人。
回顾与展望
对尝试探索学术之路的学弟学妹,王晴宜给出了两点建议:第一是向前看,不要把自己禁锢在眼前的得失里,而是尽量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愉悦的心情。第二是态度比能力重要,在学术道路上必定会有许多苦累,希望学弟学妹们认清内心,脚踏实地。
展望未来,她则希望自己能做好本职工作,完成本科学习的最后阶段,并在博士阶段进一步踏实学习。对于更长远的期待,她希望能唤起更多人对于行为经济学和公益事业的关注。
王晴宜在她的朋友圈记录着毕业倒计时,她回想每个季节的酸甜苦辣,忆这一路走来的故事。期中周与挚友是她金秋的回忆,加州明媚的阳光与纯粹的中亚,书写了她难忘的八月故事。回首四年,热爱、踏实、进取构成了王晴宜的关键词。眉间是星辰,胸中有山海,转眼间,已来到故事的终点。保持热爱,脚踏实地,王晴宜在学术和人生的道路上将走得越来越远,继续书写新的故事......
正是清华好风景,
毕业时节与君逢。
特别的毕业季,等待着特别的你。
往期回顾
_
_
_
_
_
_
_
_
_
原标题:《王晴宜:保持热爱,奔赴山海|毕业季 · 青春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