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寺坐落于在鄮山分支育王山之西麓。面对玉几山,左界育王岭,右是赤莹山峡谷。三山拥处,吉林参天,修竹蔽日。西望古刹,寺在山奥之底,南而远眺,俱在峰峦之中,有世外桃源之感。加之四周翠岗蜿蜒,群陵起伏,称之为“六殊胜八吉样地”。
阿育王寺因舍利而兴,又因舍利而名。舍利,原意是得道高僧往生,经过火葬后所留下的结晶体。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涅槃后,他的弟子用香木将其遗体火化。据佛典所载,火屡点不着,亏得释迦佛陀自运神力,上涌三昧真火,终于焚化为八万四千舍利,由阿育王分贮八万四千塔分奉各国。在公元初年,佛教传入东土中国之后,兴建宝塔,以让百姓瞻仰、礼拜。宁波阿育王寺舍利塔是东土十余处之首。
最早确切记载古鄮舍利塔的是唐时的《法苑珠林》。 讲的是西晋时,山西有一位叫刘萨诃的猎户,出家后法名慧达,决心寻找释迦牟尼舍利塔。西晋太康三年(282),慧达由北而南走遍山山水水,来到现在北仑大碶乌石岙的时候,忽然听到钟鸣之声从地下传来,便虔诚求祷,三天三夜后,果然见到一座五层四角的舍利塔从地下腾跃而起,塔高约尺四,方广七寸,内悬宝磬,中缀舍利。这就是阿育王所造的那八万四千座舍利塔之一。慧达寻得舍利塔后,就地结茅供养,他所设立的龛堂就是阿育王寺的雏形。
《阿育王寺志》记载,东晋义熙元年(405年)晋安帝建塔亭,20年后文帝增建祠宇,造三层木塔。南北朝梁普通三年(522年),梁武帝赐寺额“阿育王寺”,阿育王寺名延续至今。
宋朝时,抵达明州港的外国商舶和僧侣不断增多,阿育王寺的海外影响日益增大。有一位日本的重源和尚在1167至1176年间三次来华。30年后,曾朝拜阿育王寺舍利塔的日本重源和尚运来大木重修舍利殿,他回日本后弘扬中国的舍利崇拜,也建有舍利塔。
到了明朝,宁波成为中日朝贡贸易的政府港口,对于跟着遣明使团一起来华的日本僧侣来说,阿育王寺是最为近便的礼佛之所。神奇的舍利塔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阿育王寺来访僧客千年不绝。因此,阿育王寺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