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大学研究:毁掉一个孩子最隐蔽的方式,就是夸他聪明
如何才能提高孩子的成绩?
这个让很多家长都为之头疼的问题,似乎一直以来都没有标准解答。
著名科普作家万维钢在《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中却给出了一个很新颖的观点,让我深受启发。
根据斯坦福大学教授们所做的实验,夸奖孩子聪明对孩子成绩增加有负面作用,这跟大多数人平时以“xxx,你真聪明”来鼓励孩子,让其表现得更好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驰。
那我们该如何夸奖孩子,才会对孩子的成绩增加有积极作用呢?
01 一个23位心理学家组织的心理实验:规模最大,要求最严
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罗尔,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肯定都很陌生,但在教育和心理学界,她却是非常有名的人物。
卡罗尔和23名心理学界的大牛,开展过一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最严格的实验。教授团里面,还包括以“坚毅力”研究而闻名的安杰拉.达克沃斯。
第一个组是实验组。教授们在学年初给他们观看了一个25分钟的视频,二十天后又看一遍该视频。
视频告诉实验者,人的发展潜力是不可预估的,人脑的智能也有很多待开发的潜力,只要你愿意学习就可以变得聪明。
第二个组是控制组。观看视频的频次和时长都一样,但是内容却只介绍人的大脑知识,讲一些简单的脑科学概念,没有明确的说“只要你愿意改变,就能让大脑的智能提高”。
这两个对比实验是在非常严格的条件下展开的,就像医学界测试新药的“随机大样本双盲测试”实验一样。
人员随机,数量巨大,两个对照组之间并无交际,实验参与者(包括学生、老师、数据分析人员)都不知道实验目的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在哪个组,有哪些人。
实验结果是,学期结束后,实验组学生的成绩绩点比控制组高了1%,虽然这个效应很微弱,但是放在一万多人的大样本来说,仅仅是看短视频就能有这样的效果,已经是非常神奇的事了,要知道一个班的平均分能提高2、3分,班主任都会欣喜若狂的。
想想如果这1%的效应放在中国的高考中来看,就是相当于一个原本能人均考600分的班,看过两段视频后人均考了606分,这不知道要在原来的基础上碾压多少人。
这个实验对差生的影响则更为明显。
差生们的绩点平均提高了0.08,期末考试成绩得到D、F的概率也下降了3%,而且在期末所做的调查问卷中,实验组中选择更有挑战性的课程的人数也增加了不少。
这个实验总的来说数据变化不明显,对现实中的教育方式有一定的启发,但这个实验的影响不仅于此,它还有更有意义的一面:证实了成长型思维模式对个人成长的积极作用。
这次实验的主发起人卡罗尔,曾因为提出“成长型思维模式”和“固定型思维模式”而闻名于世。
她还曾出版过《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目前中文版有3个版本,每个版本都非常畅销。
成长型思维模式,认为学习不在于天赋、智商,而在于努力和勤奋,只要努力用功,什么都能学会。
固定型思维模式则恰恰相反,它特别强调天赋的作用,否认后天努力的意义,认为有些东西是天生的。颇有些“人生就是命,你不行就是不行,行也不行”的味道。
而卡罗尔和安杰拉主导的这次大规模实验则证明了,成长型思维模式对个人的成长是有非常显著的积极作用。
读完《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后,我总结出它的积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它能让人更有动力为美好未来奋斗。
一个人当被告知自己的出生、智商都不是问题,只要你愿意为未来努力奋斗,你就有机会改变命运时,他会激发出更多的改变的动力。
毕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以后过得好,这无论是从人性本自私的角度,还是自小接受大环境教育来看,这都是顺理成章的。
前面的实验中提到的,在观看了成长型思维模式的视频后,愿意接受更有挑战性的课程的人显著提高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
一个反面的例子就是,很多欧美国家的教育系统,在孩子尚未完全成熟的时候,就根据孩子的考试成绩强行将孩子分流。
比如波兰,教育当局会根据你的成绩,认定你不可能成为一个学术型人才,就会让你去读技校、专科,为社会培养将来的“工人”,而如果你被判定是“学习的料”,则可以进一步深造,继续进修上大学读本科。
当小孩被判定为“不是学习的料”时,其实就相当于给他释放了一个信号:你们不用努力了,因为天赋和能力就这样,安心去学技术以后做工人。
这无疑就是给学生强行注入“固定型思维模式”,结果也证明,这样的学生成绩大幅度下降,不再愿意为美好未来而奋斗。
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和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面对困难时他们的心态是完全不一样的。
前面卡罗尔组织的实验就说明了这个结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也曾做过类似的实验:
他们把刚入学的新生分成两组,对一组的人说“你们能进入普林斯顿已经很厉害了,我们还想看看你到底有多优秀,这些题比较难,看你能完成多少。”
对另一组的人则说“考试是为了说明,你们到底有没有资格上普林斯顿大学。”
结果,第一组的学生答对了考试中90%以上的题,而第二组只有70%。
你看,考试前仅仅是一个心态的变化,就会对行为产生如此大的影响,结果上表现出显著的差异。
事实证明,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表现得更加积极进取,把困难视作是一个学习未知、挑战自己的机会,而固定型思维的人,则会把困难视作一场测试自己行或者不行的考试。
心态影响行为,行为影响结果,结果又会影响心态。
一旦进入死循环,表现自然会越来越差,想要行为表现得亮眼也就成为泡影。
话题回到如何才能提高孩子成绩上来。
前面的实验和结论告诉我们,要想孩子成绩好,给他灌输成长型思维模式是最根本的方式。
你只有点燃孩子的自驱力,让他意识到自我的努力比天赋、智商更重要,只要他勤奋就能表现得越来越好。如此一来,成绩提高就会成为自然而然的事。
那如何灌输成长型思维方式呢?
万维钢给出了一个特别简单,但是肯定有效的方式:随时表扬孩子。
要注意的是,随时表扬不是随意表扬,你表扬孩子的方式一定要深思熟虑,内含“成长型思维”的种子,而不是无脑的表扬,如:你真聪明、你真优秀…….
家长表扬孩子时,如果说“你真聪明”,他就很可能陷入固定型思维模式中,以后每遇到难题,就会潜意识把它当成证明自己智商高低的测试题,因此他会抗拒有挑战的任务,倾向于待在舒适区。
正确的表扬方法是,你应该强调努力的作用:
“不错啊,这次做的很好,看来你付出了很多精力!下次继续这样做,只要你勤奋点,没有什么困难能考倒你。”
同样,孩子遇到难题解不出来时,家长鼓励孩子时,也不要说“你那么聪明,一定难不倒你”这样的话;而是应该说“再多想想,办法总比困难多!也不要怕犯错,每一次犯错都是学习的机会!多琢磨,你一定能搞定它!”
卡罗尔的实验也证明,用这样的方法来表扬、鼓励孩子,才能在他心中种下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种子。
他会越来越相信努力、勤奋的意义,再遇到困难时,也会表现得更加积极,不畏惧挑战难的任务。长大后,也会在工作上表现得更出色,事业也会更加成功。
04 颠覆世界观的智慧合集
表扬孩子是件小且重要的事,但是能做到,又能做得对的人却是少数。
事实证明,有些事不是我们想当然的那么简单,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世界观、习惯都可能存在某种缺陷。
如何才能避免自己掉进这样的认知误区里呢?答案是在前沿的科学研究中找答案。
人生最遗憾的事就是,很多事要经历过才明白,而等你明白后却已经来不及。来不及重新表扬孩子,来不及重新认知教育,来不及弥补自己的短见。
但前沿学术论文太枯燥怎么办?而且大多是英文也看不懂。
科普作家万维钢解决了这个问题。作为一名全职科普作家,他对前沿的心理学、物理学、认知神经学、脑科学等领域一直高度关注。
他的《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就是专门解读前沿科学研究,并结合现实中的痛点问题,聚焦于颠覆传统的世界观,打破认知盲区。
“刻意练习”这个词,你一定听说过。这个网络热词,就是万维钢第一个从国外的学术研究文献中总结提炼后,翻译到中国的。
除了上面提到的“提高孩子成绩最简单的方法”的观点以外,《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中还有许多颠覆性的观点。
比如:为什么世界上的领导大多是男性而不是女性?
答案不是我们常以为的,女性不擅长理工科、女性天赋更次一些,真相一定会让你大跌眼镜。
再比如:为什么意志力是练习不出来的?
我们常以为意志力就像块肌肉,你越是使用它越是发达,因此自律的人会越来越自律。
但如果真这么简单,为何很多人的意志力依然不堪一击?既然是假的,那真正能够让你具有意志力的方法到底是什么?
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为什么一万小时理论是假的?”“中国足球为什么不是制度的问题?”等等。
这本书我已经读了3遍,但每读一遍都依然会有新收获。这样一本能帮助读者斧正世界观,而且能够常读常新的好书,强烈建议你收藏一本在家中,一定能让你开卷有益。
毕竟,永远不要说教育太昂贵,不信,你试试无知的代价。
越是牛的人越喜欢看书。
股神巴菲特是书虫,美团王兴是书呆子,查理芒格则更是行走的书架。
不是牛人们故意卖弄,而是读书确实是最高性价比的获得知识和经验的方式。几十块钱就可以把教授们对世界的研究、学者们的智慧收下,还有什么可纠结的呢?
如果你将来也想成为一个比现在有出息的人,让我们一起从阅读《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