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破除自以为是,无法做好教育
我基本都会说到这句话,“你太自以为是了,哪有孩子不爱学习,哪有孩子不爱运动?你看到的只是表象,而且,你被表象给绑架了,以至于如此焦虑,如此恐惧。”孩子不爱学习,是因为孩子被扼杀了好奇心,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孩子不爱运动,是因为孩子的天性被压抑,不管是安全还是学习压力,我认为都是借口,都违背天性。长此以往,孩子逐渐就失去了人生目标——不知为何而活。于是,浑身慵懒,无所事事,得过且过,度日如年,无聊致死……不知为何而活的人和流浪狗有何差异?
孩子如此之境况,基本是由成人的执念,也就是自以为作用的结果。什么是“自以为是”,我会活在自以为是之中吗?是的,包括我在内,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会活在自以为是当中。我们成人,尤其是自认为对孩子负有重大责任的父母和老师更容易,也更加坚定自己的自以为是(一部分人的这种自以为是会随智慧的增长慢慢减弱,当然,很多人或更多的人至死不渝)。那我们为什么会自以为是呢?
自以为是突显的是一个人的思维模式,这受每个人的认知与思维能力深度影响,更根植在每个人的底层信念系统。大卫.蒂绍夫在他所著的《元认知》一书中指出,“虽然我们每个人都‘生而平等’,但每个人运用元认知的能力——审视自己思想的能力确实大有不同。之所以不同,是源于后天的努力,主要是在思维训练上的努力”。这段话表明,我们之所以会自以为是,主要是我们认知思维局限所致。每个人都有认知与思维的局限,这个局限就像监狱一般,束缚着每个人。尼采说,“我们都是认知监狱里的囚徒,只是呆在不同的监狱里罢了”。每个人都有认知思维局限,这是事实,但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还是认知(思维)的差距,这是鸿沟般的差距。所谓人生精进、提升,说到底是提升我们自己的认知与思维能力。就是破除自以为是,习以为常的思维局限。
那这个思维局限是怎么形成的呢?从获取事实数据(知识或信息)进行反思开始,我们就开始利用我们的思维进行联系(联想),并根据这些联系,形成初步的判定结果,最后利用这些结果指导自己的行动。这个过程就是认知反馈的流程。看起来这很科学,因果链条缜密无暇。但事实呢?对从第一步采用的事实数据是真实的吗?是客观的吗?是整体系统的采样吗?我们是不是以点带面选取了“事实”数据?根据这些所谓的“事实”数据,您是不是进行了客观系统的分析,还是加入了自己的主观联想,甚至是臆想?这两点任何一点出了问题,您思考所加工的结果都不会是正确的结果,您根据这个结果推定指导的行动都不是正确的行动。如果这个描述太抽象,我们用现实中非常常见的具体例子来辅助说明一下。
老李孩子的初中同学张高尚的爸爸老张夫妇特别重视孩子的教育,两口子全身心都几乎都在放在了孩子身上。他们给孩子报了很多的辅导班,尤其是*而思的一对的辅导班,托人开后门去报班。天道酬勤,老张家的孩子从小到初中考试都不错,都能在班级里名列前茅。老李见后,回去后也给自己的孩子报了各种辅导班,也托各种关系在*而思报了好几科的一对一辅导,而且,孩子回到家老李就坐在孩子跟前陪着孩子做作业。
这段描述中的“事实”是怎样的呢?张高尚为什么报辅导班(是为了?到底报了哪些辅导班(是兴趣班还是学课辅导班)?是孩子主动愿意报的呢?还是被逼迫的?老张是如何在孩子身上投入精力的呢?(科学陪伴还是狗看死孩子一般的陪着)是进入了初中才开始这么做,还是从小就这么做的呢?从小到大,老张的作为有没有改变?
老李的联系依据是什么?是不是仅仅看到了张高尚的考试成绩?这样的联系会不会以偏概全?老李的孩子和张高尚是一样的吗?老李和老张父母的学识修养是相同的吗?家境是相同的吗?还有,张高尚除了考试成绩好,其他更多的方面如何?他快乐吗?老张家幸福吗?太多的问题需要去联系,并综合应用思考了。
所以,老李最后的所作所为大概率可能是盲从,是一种自以为是的惯性思维在遥控,其行动最终的结果也是可以想象的。
老李为什么会如此行为?根本是老李的思维底层出了问题,他不具备底层的思维能力,即本质思维能力和系统的思维能力。这样的案例相信大家不陌生,也许自己也还正在践行着。记住,教育,尤其是孩子的教育,可以向别人学习,但绝不仅是模仿——模仿者大概率会死的。没有底层思维的支撑,其行动是没有真正的方向的。
这个方向,就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就是教育的终极目的。这两点想清楚了,为人父母的很多问题尤其是孩子的教育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我的人生目标,“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命方式,让自己的生命价值最大化”。具体而言,就是找到自己真心喜欢的事,如果能遇到喜欢的人一起干自己喜欢的事,那实乃幸运。我就是那个幸运的人。不仅找到了自己的喜欢的事,而且遇到了喜欢的人一同干着这件事。关于教育的本质,古今中外,很多的教育专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站在不同的维度对其有不同的描述。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用康德的话说,“真正的教育是让人成为人”。用怀特海的话说,“教育的目的就是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在我看来,其实本质上都是相同的,终极目的都是一致的。DE理解的教育根本目的也是培养人,培养一个完整的人。我不是要与名师与教育大家靠齐,这是所有真正教育都应该遵循的本质。如果一种教育不是以此为根本目的,不管什么理由,什么形式,都不是真正的教育,甚至是反教育。
很多人说我是理想主义者,“现实很骨感”啊。哪敢不应试啊,哪敢老师讲道理啊,孩子不管怎么行啊……我是不是理想主义者我不知道,我知道我是个有理想的人。之所以这么这么说,这么想,是因为被喧嚣和功利裹挟了,不自知融入了乌合之众的洪流中,说到底是没能直击本质。天下的父母都说自己爱自己的孩子,连为自己的孩子学习和成长都不愿意付出时间,付出行动,这哪叫爱孩子啊?说一套做一套的父母在我看来不仅无知,而且自私和虚伪。有人经常问我,“现在这么忙,压力这么大,我们哪有时间学习啊?付老师,你能如此陪孩子吗?”忙“可能”是事实,但更多情况是借口。我能陪孩子,我认为这是我的义务,更是我的乐趣和价值所在。虽做不到每时每刻,但只要孩子需要的时候我一定在场。只要不出差,全家在一起每周至少还需要户外一天的。
现实中,我们的思维很容易陷入到“短见”和“断见”当中,短见是浮在表象上的,断见是扎根局限在某个阶段的。如果说“短见”对应的是本质,那“断见”对应的就是系统了。系统思维,也叫长线思维,它和本质思维构成我们的底层信念系统。如果系统思维大家感觉也费解,也还可以用上述老李老张的那个例子来说明。
张高尚考高分能给他和他的家庭带来什么?“高分——好高中——好大学——好工作——好媳妇——幸福高贵一生”是这样吗?
有没有可能初中的高分不能适应高中的压力和挑战而考砸的情况?有没有考上大学疯狂迷恋游戏放纵自我的情况?有没有受原生家庭影响在工作中唯命是从失去自我的情况?有没有攀附权贵找个媳妇们不当户不对的情况?是不是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点出问题都会产生变异?
短见和断见的背后往往是一种赌博心态,持这种思维只看到赢,屏蔽掉输;孩子的教育上,只看到别人家孩子的表象结果,从不看人家的系统付出。把学习放在生命成长的系统中考量,把短期的学习放在人生的大系统中去考量,看看我们会看到什么?如果人生真的有成功,一定要放大到整个生命系统中去看,去评价,而不是眼前一城一池的得失。中国有盖棺定论之说,不到那个点怎么能叫成功呢?尤其是关于子女的教育,哪是一两次的考试成绩来决定的呢?哪怕是高考也不能代表全部啊。
我的同事沐沐曾对成功的父母有过这样的描述,“自己的孩子已经有了家,有了孩子,那个时候还能有了经营家的能力,有了幸福。对我们来讲,那可能才叫成功。因此父母至于孩子的教育,绝对是个大的系统工程”。
我相信所有的父母都爱孩子,但不是所有的父母都会爱孩子。父母爱孩子,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能力和艺术。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孩子也不例外。因此,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我们必须尊重差异化的存在。如果我们盯着那个“别人家的那个孩子”,如果我们老师在意老师和别人对自己孩子的评价,那最好的结果是自己家的孩子活成了别人家孩子的模样。不仅做不到,即使做到了也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道力所限,要靠愿力突破”。既然真的爱自己的孩子,那作为父母的我们应当为孩子的成长做应有的改变,不能光有愿景,而没有切实的行动。记住,中华5000年所有的教育精髓就集中在“言传身教”这四个字上。作为父母,如果不能言传身教自己的子女,是最大的失责。任何的理由都基本可以当作是借口,如果您真的认为孩子的教育和成长重要的话,如果您真的爱您的孩子的话。
一辈子时间很长,其实也很短。当您真正找到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时候,这个时长几乎是转瞬即逝。如果像这次II期的父母特训这么点时间都不愿意付出,谈何陪孩子走更长的路?
我的课可能会让一些父母们失望,尤其是让一些急切想获得养娃具体方法,尤其想要治病良药的人来说大概率会失望。因为,我不太愿意谈具体的方法,一是因为,不明白道,谈法和术都是胡扯;二是如果我们不明白根本的道,给了具体的方法(术)往往也会被用歪了,适得其反。
就如同今天的课,我是从为人父母最应该具备的底层思维谈起,从教育最基本的常识谈起。所以,听起来可能不酷、不眩,甚至有假大空坐而论道之嫌。不过我相信,中国教育之所以有如此多的问题,当下父母之所以有如此多的恐惧和焦虑,恰恰就是违背了最基本的常识,失去了最根本的底层思维能力。
没有了本质思维能力,我们常常会陷入到功利和虚幻的假象之中,很容易变成“乌合之众”中的一员;没有了系统思维能力,我们往往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自觉不自觉地陷入到短见和断见之中,有意无意地扼杀生命,去捍卫别人的利益;教育中没有差异化思维的能力,我们往往极易陷入消极负面,极易让生命失去自己本来的样子。
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无外乎两点内容,一是思维,二是行为。两者相比,我认为思维比行为更为重要。不仅绝大部分是思维决定行为,更重要的是,思维往往决定着终局结果。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个秉性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我们的思维模式。成人难教,说的就是就是太“自以为是”。这100天的父母精进,如果非要设定一个目标的话,那就是破除“自以为是”这个执念。破执的过程,就是不断打破自己的过程,更是死磕自己的过程,是身心灵都会有痛苦伴随的过程。
父母特训营II期今天第一次正式课,非常荣幸能有此机会与大家相遇,感恩。在本次课还没有正式开始前就近十位父母退出了,深表理解和尊重,更祝福她们。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
备注:本文根据作者在DE卓越父母特训营第II期上的分享录音整理而成,未经本人审阅。
图片来源:DE未来训练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