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彦波11岁考进中科大,后赴美国读博进修,花了9年也没毕业
青年才俊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中国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不乏“神童”。比如古代神童方仲永,五岁就能作诗。再比如1978年高考刚刚恢复时,湖南11岁“神童”谢彦波就破格考入中国科技大学。那么被誉为“中国最有可能夺得诺贝尔奖的天才”的谢彦波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呢?
谢彦波出生在湖南益阳,父亲是湖南医学院的物理教师,母亲是一位医生。小时候的谢彦波不爱和人交流说话,甚至不会使用第一人称。就连和父母说话都是说:“彦波要吃饭,彦波要喝水”。母亲一度认为谢彦波是低能儿,智商低于同龄儿童。但是谢彦波的爸爸不同意他妈妈的看法。
谢彦波的爸爸认为他只是不喜欢和人交流,他的智商没有任何问题。谢彦波上小学时还是不爱说话,就连老师向他提问他都不会回答。他的问题让学校十分头痛,学校出于无奈和他父母沟通后,谢彦波的爸爸想到了用寓言故事来引导他,最后用了《小木偶奇遇记》的故事来给谢彦波讲解沟通的重要性,经过爸爸教育,不喜欢与人交流的情况有所改善,但是让他和别人主动交流他还是会沉默。有次爸爸检查他的作业,发现居然他在自学高年级的数学,而且学起来没有任何压力。谢彦波爸爸在惊喜激动之余,为他制定了较为合理的学习计划。在爸爸的引导下,小学未毕业的谢彦波不断参加数学和理化生竞赛,并且常获佳绩。
好事传千里,全中国都是议论湖南有位“神童”。这就引起了中国科技大学的高度注意,在中科大对他的测试中,谢彦波的数学达到了大学一年级的水平,其他科目也高于常人。就这样进入了中科大,开启了他开挂一般的人生。进入中科大的谢彦波,如同神一般的存在,“天才”和“神童”的光环一直围绕着他。16岁就提前一年完成中科技大学的所有学习并以优异成绩毕业。
毕业后也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继续跟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的于渌院士攻读硕士学位,硕士毕业后有跟随周光召院士攻读博士。当时全国人民都相信这位“神童”肯定大有所成,但是谢彦波的人生轨迹与人们所想象的大不相同。根据时任中科大少年班辅导员的汪惠迪说:“因为谢彦波无法处理好与周光召院士的关系,导致他无法拿到博士毕业证书。”心高气傲的谢彦波并不灰心,既然国内没有容身之地,他选择转战“世界科学大本营”-美国。谢彦波到美国后直接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跟随“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菲利普-安德森学习。
心高气傲的菲利普教授遇到了比他还要心高气傲的谢彦波,两个人之间注定少不了摩擦。在跟随菲利普教授学习前,谢彦波将自己的论文交给菲利普教授。菲利普教授看后怒火中烧,冷冷的对他说:“你的英语一窍不通,等学好英语再说”。高傲的谢彦波不怕艰辛,硬是花了两年时间学习拿下了文学硕士学位,再一次自信满满的将自己的论文交给自己心目中的偶像时。菲利普教授甚是无语,对他说:“你论文里的观点都是在指正我理论的错误,你不可能成为我的学生。”谢彦波依旧不屈不挠要跟随菲利普教授,双方一直较劲了九年,最终还是没有拿下博士学位。最后的谢彦波选择回到他神话的起点——中科大,做一名普通的教师。
谢彦波的问题其实是受多方面影响的。首先,他自身是患有阿斯伯格症,这种病的特征表现为儿童在某些方面有着超乎常人的能力,但是缺乏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很多天才都有这种疾病,比如牛顿、爱因斯坦、比尔盖茨等等;其次,是由于环境的限制,谢彦波与普通人的沟通机会很少。
在11岁进入中国科技大学后,因为顶着“天才”的头衔,完全被剥夺了作为孩子的天性,原本应该属于他们的玩乐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不断的学习、分析、实验。他们与其他普通同龄人玩耍交流的时间完全被剥夺了。在这种环境的长期影响下,谢彦波无法循序渐进的学会与人相处的学问,这也是日后造成他“陨落”的重要原因之一。然后,外界的高度关注也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他们一直生活中聚光灯下,当时的媒体对他进行疯狂的报道,报道他们的智商、成绩多么超群等等。
这就在他们心中形成了一种自己是“优于常人”的心理,他不允许自己失败,因为我是“天才”谢彦波!这也导致了他在美国没拿到博士学位回国后一蹶不振。最后,是因为素质教育的缺失。谢彦波小学毕业后直接进入大学,完全跳过中学教育。忽视了“神童们”的综合素质培养。综合素质的缺失会严重影响他们的性格和生活。彭兴生是1963年加入中科大少年班,他在少年班的任务之一就是照顾谢彦波;《谢彦波家长给科大的一封信》中谢彦波的家长就透露了谢彦波在生活方面无法自理,希望老师帮忙照顾。当时他们的辅导员还得给孩子们理发、缝补衣服。
“天才儿童”的出现,无论是国家还是社会都是极度重视的。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天才”和“神童”社会交往和生活自理方面也是“正常人”。所以国家在重视青年才俊的同时也要给他们合理的发育时间和空间,真正做到让他们健康成长,最后才能为国家发展尽力;社会在聚焦天才儿童的同时也要给他们自由的空间,让他们的心灵茁壮成长!
谢彦波出生在湖南益阳,父亲是湖南医学院的物理教师,母亲是一位医生。小时候的谢彦波不爱和人交流说话,甚至不会使用第一人称。就连和父母说话都是说:“彦波要吃饭,彦波要喝水”。母亲一度认为谢彦波是低能儿,智商低于同龄儿童。但是谢彦波的爸爸不同意他妈妈的看法。
谢彦波的爸爸认为他只是不喜欢和人交流,他的智商没有任何问题。谢彦波上小学时还是不爱说话,就连老师向他提问他都不会回答。他的问题让学校十分头痛,学校出于无奈和他父母沟通后,谢彦波的爸爸想到了用寓言故事来引导他,最后用了《小木偶奇遇记》的故事来给谢彦波讲解沟通的重要性,经过爸爸教育,不喜欢与人交流的情况有所改善,但是让他和别人主动交流他还是会沉默。有次爸爸检查他的作业,发现居然他在自学高年级的数学,而且学起来没有任何压力。谢彦波爸爸在惊喜激动之余,为他制定了较为合理的学习计划。在爸爸的引导下,小学未毕业的谢彦波不断参加数学和理化生竞赛,并且常获佳绩。
好事传千里,全中国都是议论湖南有位“神童”。这就引起了中国科技大学的高度注意,在中科大对他的测试中,谢彦波的数学达到了大学一年级的水平,其他科目也高于常人。就这样进入了中科大,开启了他开挂一般的人生。进入中科大的谢彦波,如同神一般的存在,“天才”和“神童”的光环一直围绕着他。16岁就提前一年完成中科技大学的所有学习并以优异成绩毕业。
毕业后也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继续跟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的于渌院士攻读硕士学位,硕士毕业后有跟随周光召院士攻读博士。当时全国人民都相信这位“神童”肯定大有所成,但是谢彦波的人生轨迹与人们所想象的大不相同。根据时任中科大少年班辅导员的汪惠迪说:“因为谢彦波无法处理好与周光召院士的关系,导致他无法拿到博士毕业证书。”心高气傲的谢彦波并不灰心,既然国内没有容身之地,他选择转战“世界科学大本营”-美国。谢彦波到美国后直接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跟随“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菲利普-安德森学习。
心高气傲的菲利普教授遇到了比他还要心高气傲的谢彦波,两个人之间注定少不了摩擦。在跟随菲利普教授学习前,谢彦波将自己的论文交给菲利普教授。菲利普教授看后怒火中烧,冷冷的对他说:“你的英语一窍不通,等学好英语再说”。高傲的谢彦波不怕艰辛,硬是花了两年时间学习拿下了文学硕士学位,再一次自信满满的将自己的论文交给自己心目中的偶像时。菲利普教授甚是无语,对他说:“你论文里的观点都是在指正我理论的错误,你不可能成为我的学生。”谢彦波依旧不屈不挠要跟随菲利普教授,双方一直较劲了九年,最终还是没有拿下博士学位。最后的谢彦波选择回到他神话的起点——中科大,做一名普通的教师。
谢彦波的问题其实是受多方面影响的。首先,他自身是患有阿斯伯格症,这种病的特征表现为儿童在某些方面有着超乎常人的能力,但是缺乏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很多天才都有这种疾病,比如牛顿、爱因斯坦、比尔盖茨等等;其次,是由于环境的限制,谢彦波与普通人的沟通机会很少。
在11岁进入中国科技大学后,因为顶着“天才”的头衔,完全被剥夺了作为孩子的天性,原本应该属于他们的玩乐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不断的学习、分析、实验。他们与其他普通同龄人玩耍交流的时间完全被剥夺了。在这种环境的长期影响下,谢彦波无法循序渐进的学会与人相处的学问,这也是日后造成他“陨落”的重要原因之一。然后,外界的高度关注也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他们一直生活中聚光灯下,当时的媒体对他进行疯狂的报道,报道他们的智商、成绩多么超群等等。
这就在他们心中形成了一种自己是“优于常人”的心理,他不允许自己失败,因为我是“天才”谢彦波!这也导致了他在美国没拿到博士学位回国后一蹶不振。最后,是因为素质教育的缺失。谢彦波小学毕业后直接进入大学,完全跳过中学教育。忽视了“神童们”的综合素质培养。综合素质的缺失会严重影响他们的性格和生活。彭兴生是1963年加入中科大少年班,他在少年班的任务之一就是照顾谢彦波;《谢彦波家长给科大的一封信》中谢彦波的家长就透露了谢彦波在生活方面无法自理,希望老师帮忙照顾。当时他们的辅导员还得给孩子们理发、缝补衣服。
“天才儿童”的出现,无论是国家还是社会都是极度重视的。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天才”和“神童”社会交往和生活自理方面也是“正常人”。所以国家在重视青年才俊的同时也要给他们合理的发育时间和空间,真正做到让他们健康成长,最后才能为国家发展尽力;社会在聚焦天才儿童的同时也要给他们自由的空间,让他们的心灵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