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孟森先生为何评价道光皇帝为“庸暗之君”?如此用人,太过荒唐

由 司徒元基 发布于 经典

导读:道光皇帝,清代唯一一位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权的皇帝,也是真正意义上让清朝陷入“武力不竞,纪纲败坏,教徒纷起,民不聊生”困境的皇帝。《清史稿》虽然对道光皇帝有着“恭俭之德,宽仁之量,守成之令辟也”的积极评价,但也有“有君而无臣,能将顺而不能匡救。国步之濒,肇端于此”的历史罪过认定。

和《清史稿》的评价一样,后世学者虽然一定程度上认可道光皇帝的“勤政爱民”、“节俭之德”,但也一致认为他的才能有限、识人不明甚至昏聩愚昧的表现,才是鸦片战争失败、《南京条约》签订的主要原因所在。一代清史研究大家孟森先生对道光皇帝的评价一点也不客气,直接认定“宣宗之庸暗,亦为清朝入关以来所未有”。

仅就道光皇帝的“识人不明”而言,孟森先生对其的评价就没冤枉他!

著有《剑桥晚清史》的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对道光皇帝的评价就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其“识人不明”:

旻宁看来是一位谨慎小心的,甚至是胆小的统治者,宁可与几个心腹顾问进行密议,而不愿接受实际的批评或警告。

才略有限,自乾隆朝晚期埋下的社会弊端积重难返,甚至还有着世界大环境的负面影响,道光皇帝没能重整朝纲、挽回大清衰败的局势,尚有情可原。但如果因为“识人不明”,只亲近几个心腹重臣而全然不顾纲纪败坏,致使整个大清王朝内忧外患的状态加剧,就绝对应该怪罪于道光皇帝一人。

道光皇帝的“识人不明”甚至是用人上的昏聩愚昧,从其重用奸臣穆彰阿,为咸丰皇帝安排了10位毫无意义的顾命大臣上就能明显看出。

重用穆彰阿

穆彰阿,何许人也?

嘉庆朝,穆彰阿只做到了户部侍郎,品秩不低、官职不小、权力也很大,但并未进入权力中枢,甚至连个正儿八经的部门一把手都没当过。可道光皇帝继位以后,也不知道看中了穆彰阿哪方面的才能,让其迅速实现了仕途的飞跃。

根据《清史稿·穆彰阿传》的记载,我们能够大致拢出穆彰阿的仕途升迁过程:

道光元年,总管内务府大臣;道光三年,左都御史;道光四年,理藩院尚书并两次署理漕运总督;道光六年,工部尚书;道光七年,进入军机处;道光八年,成为军机大臣并入职南书房,加太子太保衔。道光十六年,穆彰阿晋文华殿大学士,成为内阁首辅、领班军机大臣。

穆彰阿剧照

穆彰阿能得道光皇帝如此厚爱,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就能位高权重、万人之上,想必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才干。可我们来看下咸丰皇帝对穆彰阿的评价:

穆彰阿身任大学士,受累朝知遇之恩,保位贪荣,妨贤病国。小忠小信,阴柔以售其奸;伪学伪才,揣摩以逢主意。从前夷务之兴,倾排异己,深堪痛恨!固宠窃权,不可枚举。穆彰阿恃恩益纵,始终不悛。自朕亲政之初,遇事模棱,缄口不言。迨数月后,渐施其伎俩。英船至天津,犹欲引耆英为腹心以遂其谋,欲使天下群黎复遭荼毒。其心阴险,实不可问!

不光咸丰皇帝将穆彰阿评价为“保位贪荣,妨贤病国;大奸似忠、伪学伪才”的奸臣,在诸多时人笔记中,穆彰阿甚至被评价为“外患逼,内变生,非常之祸,皆开于道光一朝”的首犯,认为其“用阴柔之手段,以妨贤病国,举世皆恶之”。

如此祸国殃民、阴险用心的奸臣,为何还能得道光皇帝如此厚爱呢?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道光皇帝“不识奸佞使然”,识人不明的结果。

在穆彰阿的诸多历史罪行中,其对民族英雄林则徐的陷害绝对值得一说。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军战舰抵达天津并通过时任直隶总督琦善,指责力主禁烟的林则徐挑起了战争。在英军的船坚炮利威胁下,原本主张禁烟的道光皇帝开始出现畏战情绪,原本于朝堂上大声叫嚣的主战之意开始动摇。眼见于此,穆彰阿开始展现自己特殊的本领——顺应皇帝心意,攻击忠臣。

《清史稿·穆彰阿传》记载了这段历史:

穆彰阿窥帝意移,乃赞和议,罢则徐,以琦善代之。琦善一徇敌意,不设备,所要求者亦不尽得请,兵衅复起。

可叹一代民族英雄林则徐,在穆彰阿等人的构陷下被革除官职,“从重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而穆彰阿呢,因为道光皇帝的畏战情绪,反而“终道光朝,恩眷不衰”。如此朝堂环境,如此昏聩的道光皇帝,如此奸佞之臣,道光皇帝不该为鸦片战争的失败、《南京条约》的签订承担主要历史罪责吗?

穆彰阿对林则徐的构陷,势必会引起朝中铮臣的非议,清代陕西名臣王鼎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甚至不惜以“尸谏”的形式请求道光皇帝严惩穆彰阿。

《满清外史》记载了“王鼎尸谏”的大致情形:

王鼎盛气诘之曰:“如林则徐之贤,汝何故必令遣戍新疆?是直宋之秦桧,明之严嵩耳。行见天下事,皆坏于汝手。”穆彰阿默然不与辨。旻宁反笑视王鼎曰:“卿醉矣。”命内侍扶之出。明日复廷诤甚苦。旻宁怒,拂衣起,王鼎亟牵裾,终不获伸其说。愤甚,归而欲仿史鱼尸谏之义,是夕自缢死。

堂堂一代铮臣,以死相谏意在以血醒君,竟被道光皇帝评价为“卿醉矣”,此时的道光皇帝和宋高宗赵构有何区别?奈何王鼎临终发出的“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轻开;穆不可任,林不可弃”呼喊,在道光皇帝的“识人不明、不辨奸佞”中化成了泡影。仅就此一事,道光皇帝就活该被世人认定了“天子只知和事”的负面形象;仅就此一事,就足以判定道光皇帝开启清王朝沦为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开端的罪恶。

咸丰皇帝继位后不久,便专门腾出手里重重惩治了穆彰阿,将其“从宽革职,永不叙用”。咸丰皇帝的诏书一下,“天下称快”,可见穆彰阿的罪恶之甚。就此来看,道光皇帝还不如无限接近于昏君的咸丰皇帝。

《清史稿》对穆彰阿的评价甚为客观,将其诸多罪恶的起因全部归结到了道光皇帝的“驭之无术,措置张皇”。诚然,有道光皇帝的“识人不明”,才有穆彰阿这等奸臣当道,才有大清王朝的迅速衰败,甚至沦为笑柄。

乱整后宫

前朝政事,道光皇帝“识人不明、任用奸佞”,整治后宫,总得心里有数吧?

可细观道光皇帝对后宫妃嫔的治理,我们却能看到另外一副景象:

1、等级不明,中宫之位竟全无威信

《清实录·宣宗实录》记载了道光十九年,道光皇帝向后宫下达的一份谕旨:

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嗣后无论官私大小事务,有应启知皇后者,除本宫四阿哥四公主事务外,其余俱著先行奏闻。皇后遇有交派事件,亦著具奏,侯旨施行。如不遵者,一经披露,定将该总管太监、交内务府大臣从重治罪,决不宽贷。

啥意思?

道光皇帝的第三任皇后——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也就是咸丰皇帝的生母,于后宫中全无威信,甚至连宫女、太监都有懿旨不遵或者有事不报、遇事不禀。如此后宫,整个一副等级不分、尊卑不明的混乱局面。

2、后宫妃嫔管理松散

道光皇帝一生共有21位后妃,其中几乎一半的妃嫔都曾受过降位处分。至于处分的原因,通过对《清实录·宣宗实录》的认真研读,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责打、侮辱、苛待宫女;擅自将御赐之物赏给结交太监;屡犯宫规。

《清宫内务府档案》记载了道光二十四年,道光皇帝重惩彤贵妃的谕旨:

彤贵妃受朕厚恩多年,不想如此丧良,不知自重,李得喜何等下贱不堪之物,乃如此狎比亲信,实属大负朕恩,有玷贵妃之位,着革去贵妃,降为彤贵人。

彤贵妃“狎比亲信”的表现方式,虽然被官方给予了“擅自将御赐之物赠予”的说法,但“狎比”字眼的出现几乎能够明确彤贵妃和太监之间的特殊交往。有清一朝的后宫,向来规矩严苛、管理有方,可在道光朝竟出现如此荒唐的混乱景象,可见道光皇帝是真不行,真不中用!

彤贵妃

3、毫无底线的专宠孝全成皇后

道光皇帝之所以将皇位传给皇四子奕詝,而非文武双全、才能卓著的皇六子奕訢,致使其饱受后世诟病,致使大清王朝陷入万劫不复的局面,其对奕詝生母孝全成皇后的专宠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我们以几个具体事例来说明一下道光皇帝对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的专宠程度:

3.1 钮祜禄氏自进宫仅一年时间,便从嫔位被册封为妃,年仅17岁,超越了一干老资历妃嫔,成为后宫的二把手。而后,历经全贵妃、皇贵妃并在27岁时被册封为后。

3.2 孝全成皇后崩逝后,道光皇帝亲自下令将皇后灵柩安置于勤政殿,自己每天都亲至灵前奠酒,并于正月十七日亲自为皇后选定“孝全”为谥号。

3.3 道光皇帝以“谒陵”为名,亲自护送孝全皇后梓宫奉移西陵。

诸多有违祖制的举动,充分说明了道光皇帝对孝全成皇后的专宠程度。只是这种专宠和皇太极专宠海兰珠、顺治皇帝专宠董鄂妃并不一样,他直接影响了大清皇位的传承、决定了大清王朝万劫不复的局面。

道光皇帝临终安排的10位顾命大臣

除了“识人不明”,道光皇帝临终在为咸丰皇帝安排顾命大臣的时候,还充分彰显了自己的另一项“特殊才能”——用人荒唐!

《清实录·宣宗实录》有载:

道光三十年正月丁未。卯刻。上疾大渐。召宗人府宗令载铨、御前大臣载垣、端华、僧格林沁、军机大臣穆彰阿、赛尚阿、何汝霖、陈孚恩、季芝昌、总管内务府大臣文庆、公启鐍匣。宣示御书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

而后,道光皇帝还专门明确了上述10位重臣“同心赞辅,总以国计民生为重,无恤其他”的顾命重责。道光皇帝驾崩时,皇四子奕詝已经20岁,业已成年,虽然雍正皇帝临终也为已经25岁的乾隆皇帝安排过4位辅政大臣,但前有车后有辙,乾隆朝辅政大臣的经验教训并未让道光皇帝引起足够重视。更何况,道光皇帝安排的10位辅政大臣可谓毫无意义。

10位辅政大臣细分下来,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皇室宗亲:定郡王载铨、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蒙古郡王僧格林沁;

八旗勋贵重臣:穆彰阿(没错,就是上面介绍的那位大奸臣,看来道光皇帝还嫌他没霍霍够自己,让他接着霍霍自己的儿子。)、赛尚阿、文庆;

汉臣:何汝霖、陈孚恩、季芝昌;

和雍正皇帝的临终安排一样,道光皇帝的辅政大臣也有皇室宗亲、八旗勋贵和名望汉臣组成,可谓兼顾了各个方面,文武官员俱在。但是,雍正皇帝为乾隆皇帝安排了两位皇叔、两位三朝老臣,都能对年轻气盛的乾隆皇帝形成一定程度制约和管束。

自古以来的辅政大臣设置,都是以“周公辅成王”的模式进行,而道光皇帝偏偏要另辟蹊径,制定了另外的模式:

定郡王载铨、怡亲王载垣是咸丰皇帝的子侄辈;郑亲王端华、蒙古郡王僧格林沁和咸丰皇帝同辈;其余六位重臣,就算都是身历三朝的老臣,也都只是咸丰皇帝的绝对臣属。如此辅政大臣的组合安排,能制约住咸丰皇帝这个只有20岁,年轻气盛、锐意进取的咸丰皇帝?真不知道道光皇帝临终到底是怎么想的!

我们再来看下10位辅政大臣在咸丰朝的具体表现,就能明白道光皇帝的临终安排到底有多荒唐:

定郡王载铨,“营私舞弊,自谓操进退用人之权;不识大体,任意颠倒,遇有盗案咨部,乃以武断济其规避。又广收门生,外间传闻有定门四配、十哲、七十二贤之称”,被咸丰皇帝处以“罚王俸两年,罢一切职衔”的严惩。

穆彰阿的下场,前文已经提及,不再赘述;赛尚阿原拟处斩,后改为革职查办;何汝霖于咸丰二年辞职;文庆,被革职查办。

除了僧格林沁外,其余两位宗室王爷因为主动向咸丰皇帝示好,并以十年的忠诚和勤勉换回了咸丰皇帝的信任和倚重。但在咸丰皇帝驾崩后,载桓和端华却辜负了咸丰皇帝的盛恩,致使晚清政权被慈禧太后所夺。

德国汉学家郭士立曾经如此评价道光皇帝,“他没有作为帝王的天赋;他可以成为一个光彩夺目的诚实的农妇;在任何方面都有可靠的品质,但是缺乏帝王所需的明晰的洞察力”,堂堂一代帝王竟被评价成“光彩夺目、诚实的农妇”,而且还至为贴切,真可谓清朝之悲哀。但这皆来自道光皇帝的“识人不明”,重用穆彰阿、专宠孝全成皇后、安排了10位毫无意义、毫无作用的顾命大臣,道光皇帝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清王朝彻底推向了深渊。

参考文献:《清实录·宣宗实录》、《清实录·文宗实录》、《清代通史》、《满清外史》、《清史稿·穆彰阿传》、《清史稿·列传一·后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