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东汉末年各路诸侯团结一致,共同对抗大奸臣董卓的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即十八路诸侯讨董卓,那么这些诸侯里面谁的官职最大呢?
汉灵帝时期,十常侍干政乱国,外戚大将军何进决定铲除宦官,结果反被宦官所害。西凉董卓受何进、袁绍征召进京平十常侍之乱,于北芒立下救驾大功,入京后把持朝政,专权擅威,少帝无过,董卓强行废掉改立其弟陈留王刘协为帝,后又弑害少帝和何太后,一时权倾朝野,威震天下。
董卓在京师挟制皇帝,专权误国,这引起了地方诸侯的极大不满。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袁绍联合关东各地的刺史、太守,以讨董卓为名,集结了十八路诸侯(实际没这么多),大家共推袁绍为盟主,集结军队共同讨伐董卓。
十八路诸侯具体为:
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郡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北海太守孔融、广陵太守张超、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杨、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骁骑校尉曹操、西凉太守马腾、徐州刺史陶谦。
盟主: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是根据《三国演义》的说法,但是在正史记载里并无十八路诸侯之说。除了曹操早在中平六年(189年)十二月率先起兵外,初平元年(190年)正月起兵的州牧、郡守共有十家,加上后来加入的张邈之弟张超和依附袁术的长沙太守孙坚,总计十三路诸侯,这十三路诸侯之外,北海太守孔融、徐州刺史陶谦、西凉太守马腾、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杨都是《三国演义》强加上去的。
与《三国演义》十八路诸侯会盟,大军集结在洛阳外围共讨董卓的大场面不同,《三国志》、《后汉书》等都记载这些诸侯都驻扎在不同的地方:袁绍,、王匡屯兵河内、孔伷屯兵颖川、韩馥屯兵邺县、袁术屯兵南阳、张邈、刘岱、桥瑁、袁遗屯兵酸枣。而且袁绍的盟主之位只是众人“遥推”,而非像《三国演义》所写那样袁绍在众诸侯面前“整衣佩剑,慨然而上,焚香再拜。”
再说到这些诸侯当中谁的官职最大,我们可以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找到答案: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
里面后将军袁术领衔,韩馥、孔伷、刘岱都是州牧、刺史居次,后面几个,包括袁绍都是太守级别,只能居最后。
袁绍、袁术兄弟所在的“汝南袁氏”天下闻名的望族,袁氏一门“四世三公”在东汉末年也是极为显赫。袁术身居后将军之职,这个军职官名始于战国。西汉武帝时期著名的“飞将军”李广就担任过后将军。东汉时期,军队将领由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组成。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像汉灵帝时期外戚何进担任的就是大将军,骠骑将军、卫将军、车骑将军位在三公之下,前、后、左、右将军位次上卿。
而州牧和刺史,都是两汉时期的地方官名,为一州之最高行政长官,是太守的上级。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原冀州牧刘焉(益州牧刘璋之父)谓四方多事,原因在刺史权轻。遂改部分资深刺史为牧,故而资历较高的冀州牧韩馥能排在袁术后面。
袁术的后将军属于京官,地位与上卿相当,而州牧刺史作为地方主政官员,手握地方军政大权,是属于真正的实权派。袁术的后将军权不及州牧,但地位却要高于州牧。而从他们的年俸上来看,袁术的后将军属于“中二千石”,每个月能领到180斛粮食的工资。而韩馥的州牧则属于“二千石”,每个月只能领到120斛粮食。奉禄的不同也体现出了他们地位级别的不同。
既然袁术在十三路诸侯里面官职最大,为什么众人没推他为盟主而推袁绍为盟主呢?
其实袁绍、袁术这两人虽然虽然都是司空袁逢的儿子,但袁术是嫡子,袁绍虽居长却是庶子,袁术一直都看不起这个兄长,袁绍自然也不待见他,两人的兄弟之情可谓是极为淡泊的。
袁术顶着“四世三公”的家族光环,早早就在东汉朝廷展露头角,但他素无威信,没有袁绍的英雄气概,很多人都认为袁术是沾了他父亲司空袁逢的光。袁绍就不同了,他早年当过西园八校尉中的中军校尉,西园八校尉是汉灵帝设立的亲军部队,直属领导就是自封“无上将军”的汉灵帝刘宏。董卓谋废汉少帝刘辨,满朝大臣无人敢做声,袁绍第一个站出来怒斥说:“天底下强大的人,难道就只有董公你一人么!”说完横握佩刀,向董卓拱了拱手,离开洛阳前往冀州。
袁绍的圈子不是袁术所能比的,十三路诸侯多与袁绍亲近而疏远袁术,但袁绍也自知自己被推为盟主官职还不够高,于是就自封了个车骑将军,总算是把弟弟袁术压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