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李鸿章曾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学,最终仅回来94人,剩下的人哪去了

由 伯国平 发布于 经典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个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都非常频繁。出国留学也成为了一种中国的新式的热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出国门,去国外的知名大学深造,或者是参加各国名校的交换生的计划。学成归来的“海归”们也为祖国的建设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中国人了解出国留学,却很少有人知道中国第一批“留学生”的故事。

清朝末年,被洋枪洋炮打开国门的清政府,面对中国日益深入的国际事务,迫切需要一批能够掌握外国语言,了解外国国情的人才,虽然清政府开办了同文馆或广方言馆这类的外语学堂,但是收效甚微。

容闳,一个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人,从美国留学归来的他,投身到清末的洋务运动中。同治九年,容闳第一次提出了选派学生赴美留学的提议,这个提议也受到了曾国藩和李鸿章等洋务派大臣的认可,上报朝廷获得了批准。

1872811日,第一批赴美幼童从上海出发,到达美国旧金山,被分配到了美国当地的居民家中,开启了长达15年的异国求学。这批由清政府严格选拔的幼童学习能力非常之强,迅速克服了语言障碍,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工业、科技知识。并且当中的很多人,后来都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美国的著名大学进行深造。1881年,清政府制定的幼童留美计划期满,这批留学生也到了回归祖国的时候。但是此时的留美幼童在长达15年的美国生活后,处境各不相同,想法也各不相同。

容揆是留洋运动发起者容闳族弟,在耶鲁求学的他看到了自由、开放的西方环境,也对清王朝封建制度下的腐朽深恶痛绝,以容揆为代表的部分留美幼童,就拒绝了清政府的征召,以继续学业为借口留在了美国。

在这批120人的留美幼童中,拒绝回国和病故的有26人,早期因为不守纪律被遣返的9人,剩下的94人在1881年,全部回到了中国,并在各行各业贡献着自己的所学。其中诞生了众多中国近代工业建设的先驱,比如詹天佑。也有为民族尊严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名将,比如邓世昌。也有人参与亲手推翻清王朝的革命征程,比如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的唐绍仪。这批幼时出国求学的“留学生”,处于两个时代的变革节点,他们最后的选择也都不相同,他们曾经肩负一个古老国家的命运,也是新时代第一批探路人,他们在历史的洪流中,谱写他们的传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