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劳动价值论在学术上就是已经被效用理论给干掉的老古董。而理解现实世界经济问题,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更有实际意义。新机器就是生产方法的创新(熊彼特的五种创新)。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中,生产效率提高,供给曲线右移,在需求不变的条件下,产量提高,价格降低,所有商品的总价值即所有商品的价格之和可以暂时简化为产量与价格的乘积,这个结果相比与以前不一定会有所提高。
人有社会属性自然是一部分,但是归根结底究竟哪个才是因哪个是果呢,如果是黑奴、奴隶制,那就不是劳动价值论了吗?
所以说劳动价值论是正确的废话。大家都同意体力脑力劳动不同,也可以比较,定性问题回答了。但是恰恰最关键的就是怎么比较,这是定量的问题。老板的管理占利润的1%也符合这个理论,占99%也符合这个理论。一点用都没有。
马克思说比较是依靠市场的,到最后还是要靠市场经济那套。劳动价值论唯一的用处是告诉我们工人和老板都不能拿走全部的利润,没什么意义。
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很多理论其实是它的延伸,比如它其实提供了革命的伦理学依据。
所有价值都是劳动者创造的,但是资本家付给劳动者的报酬少于他们创造的价值。通过这个手段,资本家占有了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这是对劳动者的剥削。
潜台词:劳动者们应该起来推翻资本家的政权,消除这种剥削。如果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分享劳动成果是正当的,那推翻资本家政权的正当性在哪里?\n 按照劳动价值论,从伦理学的角度,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是不正当的。而在无利可图的情况下,也没有私人提供生产资料,只能有国家来提供。所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是从劳动价值论里得出的。
然后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社会实践就失败了,所以你说的是对的。仅仅从正当性出发,来指导社会实践是不行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根本上指的是交换价值,不是使用价值。产品的使用价值千差万别,但用货币这种交换价值的具体化形态来衡量时,所有产品都有它的价值量(价格)。现象上是生产材料、机器的损耗以及各种转移,但形形色色产品中流淌的是货币流,即价值的转移。
劳动者创造剩余价值,资本家通过与社会交换价值获取利润,完全没问题啊。只是资本家拿得太多了,假如这个工作必要劳动时间四小时,那资本家一天就要叫你干八小时。除开四小时以外全部归资本家占有。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赚钱可以,但资本家拿的太多了。
物物交换中,交换价值确实淹没在使用价值中。货币出现之后,交换价值就以具体的形态出现了。尤其是电子货币的出现,货币排除了实物货币如金银的使用价值,而以纯粹的交换价值形态而存在。现在讨论的问题是:有没有交换价值。你认为如果交换价值不能现实的转化为使用价值,那么交换价值就不存在。这里你用使用价值来规定交换价值,这没问题。我想说的是,货币的出现,尤其是电子货币的出现验证了马克思所说的交换价值的实在性。因为,你支付本里的每一分钱都可以转化为使用价值。你不要用是否等额、公平、等价的转化来堵我,这里讨论的是是否能够转化,而不是转化了多少的问题。
我的理解是,不管什么社会,统治阶级获得利润的方法都是信息差。古代为什么商品经济没有支配,因为古代的获利阶级,只能垄断很小一块的经济差但是随着物流的发达(蒸汽机)和金融的普及,期货,股票,全球化。现在的获利阶级,可以垄断大片地区的信息差。
我认为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经济危机一来,要影响一大片的原因。经济危机的本质,就是获利阶级无法控制供应和需求了。贫富差距导致普通货物消费量萎靡,而供应端又拿不出新产品。获利阶级要获得利润,只能通过垄断民生产品。但是这又导致了贫富的愈加分化,需求端继续萎靡。
最后,引起大量的产能过剩,形成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只会发生在,没有形成垄断的行业,特别是小而散,并且自由竞争的行业。每次经济危机,都会在一些小而散的行业,塑造出一些巨头。最后,全部都被巨头垄断,社会经济崩溃。(比如封建王朝,每次经济危机后,都会有大量的土地兼并,和货币垄断,主要指白银,但是老板姓其实用铜钱)。
因为价值只属于人,价值是机器的价值,其实没什么用。或者换个角度说一个工人占有了他自己的价值,而那部分创造出来并且属于机器的价值,被归于了出钱买这些机器的资本家。所以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占有剩余价值才是有逻辑的。
资本不是指钱啊,资本是一定历史形态下的生产关系,其中包涵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劳动力商品是处于这个关系当中的。
而劳动力的抽象劳动是价值的来源。科技什么的只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无论什么机器,做出任何有关生产的行为,必然是人的意志,就算将来只需要人动一动脑子机器就可以生产产品,产品中的包涵的价值是人的脑力耗费和机器价值的转移两部分构成,只有人的劳动新创造了价值,机器只是转移了自身价值,不创造价值,其自身所包涵的价值归根结底是人给的。除非有一天机器有了自我意识,不然价值一定是人的劳动产生的。
根据劳动价值论,所有价值都是工人劳动创造的,机器不创造价值。生产只是把机器自身的价值转移到商品中去。所以可以推导出:资本家没有资格分享创造出来的价值(他只有资格收回生产资料的价值),他占有生产创造的价值是对工人的剥削。
请问在奉行劳动价值论的社会里,谁来提供生产资料?私人肯定是不会干了,只有国家会干吧? 那生产资料公有制 计划经济,效果如何?\n \n这就好像在争论陷入胳膊和大腿哪个器官对身体更重要。只有a b才能产出c。这时,争论a和b的重要性就很没有意义。于是就回归a和b的达成难度上。
日常逻辑中,谁更重要、更关键?这个问题通常看可替代性:越不可替代的、越难获得的就被认为越重要。这就回到了资本主义的市场的逻辑。在这个意义下,工人是低贱的。工人廉价、源源不断,随时可被替代,因此工资可以压低到日常开销的水平。在例子里,起重要作用的无疑是研发机器的团队的劳动而非大多数的可替代的劳动。
问题是,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要肯定马克思必须首先从人本出发。首先肯定人应当有尊严的生活作为第一公理(而不是作为工具)。人的劳动是为了人自身,而不是资本家备选的工具库。
都是不可替代的,缺了哪样生产此时此刻的这项活动都不能进行。你纠结于以降低生产效率来“提升”工人的必要性,这一逻辑就将导出工人的父母更重要,因为只要有一对男女慢慢繁衍,最终一定会繁衍工具、工人和一切,所以一男一女才是最重要的,但你考虑了时间的漫长吗?毫无疑问,只有此时此刻的考虑才是有实际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