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6月2日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加冕日,当时年仅25岁的伊丽莎白公主正式作为女王登上世界历史的舞台。
英国历史上共有7位女王。除了现任最为长寿的伊丽莎白二世,还有她的高祖母维多利亚女王,安妮女王,玛丽二世,伊丽莎白一世,“血腥玛丽”玛丽一世和“九日女王”简·格雷。
要理清7位女王之间的关系,你先看完下面这张图……
1953年6月2日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加冕日,当时年仅25岁的伊丽莎白公主正式作为女王登上世界历史的舞台。
◆年轻的伊丽莎白二世端庄大方
···
王位,从天而降
乔治五世和玛丽王后一共有六个孩子,其中爱德华王储是“嫡长子”,次子艾伯特王子以及其他三位王子、一位公主顺理成章地作为王族成员,过着相对自由的生活。
我们今天说起爱德华八世,可能会认为他“爱美人不爱江山”,事实上华里斯·辛普森(WallisSimpson)可能只是他退位的一个诱因,现代人推测与纳粹交往甚密也是促成他退位的原因之一。
无论如何,1936年爱德华八世的退位是既定事实,秉持着“兄终弟及”的原则,乔治六世被推上了王位。与此同时,他的长女伊丽莎白,成为了第一顺位继承人。
◆乔治六世,伊丽莎白二世的父亲
成为PrincessElizabeth之后,伊丽莎白二世亲自参加了父亲的加冕典礼。按照女王的回忆,仪式结束后,父亲要求她写下“观后感”。
年幼的公主在儿童练习本上写了一大段描述性的话语,最后署名fromLilibetbyherself。
◆乔治六世与家人的合照
查看完整族谱
◆英国皇室族谱(维多利亚女王至伊丽莎白二世)
···
Jewelrymeanspower
英国皇室有一套完整的王位宝器,一般称之为Regalia或者CrownJewels,包含王冠、王权宝球、权杖、圣瓶和圣匙、君主指环、献纳之宝剑、加冕服、手镯以及其他与典礼相关的物品。这些器物造型华美,以金子等贵金属打造,还镶有珍贵的钻石、珍珠等宝石。
查看关系图谱◆加冕仪式上所用的王位宝器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分别多重?
圣爱德华王冠2.23公斤
帝国皇冠1.06公斤
女王表示——我头有点痛
◆圣爱德华王冠(StEdward’sCrown),主体用纯金打造,一般仅用于加冕典礼
圣爱德华王冠原本属于11世纪初的英格兰国王爱德华,这位虔诚的王笃信基督教,因此他又被称为“忏悔者爱德华(EdwardtheConfessor)”。
17世纪初,英国的宗教改革运动和内战直接或间接地促使奥利弗·克伦威尔(OliverCromwell)掌握了国会大权,克伦威尔于1649年处死了查理一世,在英国建立起了共和制。
这一系列的行为使得王位宝器们,尤其是这顶圣爱德华王冠失去存在的必要,最终被送往伦敦塔内的铸币厂。尽管后来英国王室迎来了复辟,但我们无法保证现如今看到的这顶王冠是否还有原来的影子。
◆帝国王冠(ImperialStateCrown),主体结构为银质,上面镶嵌着库里南二号钻石,整体比圣爱德华王冠稍稍轻便一些
帝国王冠相比圣爱德华王冠更加常见一些,如今每年英国的议会开幕大典(StateOpeningofParliament)上,伊丽莎白二世都会戴着这顶王冠亲自致辞。
帝国王冠最初是为了维多利亚女王统治印度而制作,因为比圣爱德华王冠轻便许多,又被爱德华七世和乔治五世用于加冕典礼上。
1905年,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无色钻石“库里南(Cullinan)”在南非被发现。据说当时无人敢送,这颗钻石被塞进了一个普通的挂号包裹里快递到了伦敦。
三年后,这颗钻石被交付到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钻石切割师”约瑟夫·阿舍尔(JosephAsscher)手上进行切割,最终一分为九。
到了1937年,为了乔治六世加冕,帝国皇冠特地经过了一番重制,370克拉的库里南二号钻石自此被镶嵌在了这顶皇冠上。
◆王权宝球(theorb),象征宗教和道德权威
很难考证其来源,但是欧洲的皇室不约而同地用球的形象代表了世界。
国王加冕时手捧着王权宝球,象征着其在世间的责任。而宝球顶端的十字架则象征了宗教和道德的权威。因此,我们不妨将王权宝球解读成宗教领袖和世俗权威结合体的一个象征。
◆英国国王的权杖(thesceptre),顶上镶嵌着“库里南一号”
权杖是单纯的权力象征。在欧洲的传统中,君王手握权杖时一定要佩戴手套,这种规定旨在提醒君主要明智地使用手中的权力。
尽管在如今早已君主立宪的英国,女王已经失去了实质权力,这一传统还是被保留了下来。
同圣爱德华王冠一样,英国国王现在使用的权杖原本是为了查理二世复辟后进行加冕而重制的。
1901年,皇室将“库里南一号”——切割好的库里南钻石中最大的一块镶嵌进在了权杖的顶端。
◆圣瓶和圣匙(theampullaandspoon),用于在加冕仪式上为君王涂抹圣油
圣瓶和圣匙其实都是在基督教仪式中为盛装“圣油”而存在的器皿,仪式中真正的主角是圣油本身。
在英国皇室的认知中,圣油承载着神的意志,刻意打造成鹰的形象的圣瓶在倾倒圣油时,代表着上帝的意志从天堂直冲而下。
值得一提的是这把圣勺,它是唯一一件确定制作于12世纪的王位宝器。查理一世被处决后,这把圣勺幸运地被购买者好好保存了下来,并在查理二世复辟之后被重新献给了国王。
◆献纳之宝剑(TheJewelledSwordofOffering),在加冕礼上由坎特伯雷大主教赠送给国王
献纳之宝剑最初是1821年为乔治四世加冕典礼设计的,一直沿用至今。
在加冕典礼上,献纳之宝剑由坎特伯雷大主教赠与国王,寓意君王用宝剑来保卫自己的国家,惩恶扬善。
···
略显繁琐的仪式
1952年2月6日,因为父亲乔治六世卧病在床,年轻的伊丽莎白公主作为长女和王储,代表王室出访肯尼亚。
在出访过程中,公主接到了父亲去世的噩耗。从这一刻起,她成为了整个英联邦的女王。
据说当时身处肯尼亚的伊丽莎白二世没有携带合适的黑色服装,因此她定下一个规矩,此后王室成员出访必须随身携带黑色正装,以免在外期间收到皇室成员去世的消息。
◆伊丽莎白公主和爱丁堡公爵菲利普出访肯尼亚
伊丽莎白二世的加冕典礼最后定在了次年的6月2日,这位新上任的女王同意了首相丘吉尔(SirWinstonChurchill)的建议——全球直播加冕典礼。
1953年的英国尚未走出二战的阴影,人们还沉浸在战争带来的伤痛之中。年轻女王的即位不仅仅是王位的更替,更是朝气蓬勃的新时代的象征。
伊丽莎白二世或许也想通过全球直播,让更多人感受到这个暗示。
加冕典礼的筹备工作空前复杂,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奢靡”。
典礼筹备的工作异常繁琐,上到王公贵族,下到工人工匠,几乎动员起了全英国各阶层的生产动力。这使得全英国民众的凝聚力空前强大,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全英联邦人民的鼓舞,促使战后国内经济迅速复苏。
>>>知识充电
英国国王加冕典礼的每一个步骤早在600多年前就已经确立,伊丽莎白二世的典礼也不能免俗。
当天早上,女王乘坐黄金马车由白金汉宫(BuckinghamPalace)出发,前往威斯敏斯特大教堂(WestminsterAbbey)。由于马车车身异常沉重,只能以步行的速度前进,在11点左右抵达大教堂。
◆承认仪式,大主教确认女王继位的正统性
首先是承认仪式(therecognition)。这一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973年,继位的君王需要向贵族们确认自己继位的正统性,而大主教需要承认这一事实。
◆宣誓仪式,女王宣读加冕誓言
随后,女王在祭坛宣读了加冕誓言(theoath),宣誓维护她力所能及的正义与法律,捍卫英国国教的信仰。
ThethingswhichIhaveherebeforepromised,
Iwillperformandkeep.
SohelpmeGod.
“我在这里所承诺做到的,皆会实行,并永远履行,愿上帝保佑。”
◆涂抹圣油仪式,华盖会使得这一仪式更具有神秘性
涂抹圣油仪式(theanointing)是基督教古老而神圣的一个仪式。在仪式之前女王必须除下身上的饰品,穿上一件简单的长袍。为了保证仪式的神圣,这时主教们抬来一顶华盖遮住了观礼群众的视线,直播的摄像机镜头也适时转开,以示尊重。
◆加冕仪式,坎特伯雷大主教会亲自为女王戴上圣爱德华王冠
完成涂抹圣油仪式之后,年轻的女王终于迎来了加冕(thecrowning)的瞬间。女王会先后从坎特伯雷大主教的手上接过献纳之宝剑、王权宝球和权杖,然后才是王冠。正如前文所言,沉重的圣爱德华王冠经过坎特伯雷大主教的手,戴在了年轻女王的头上。
◆贵族宣誓效忠的仪式,女王会在仪式之前被两位主教簇拥到高台上
加冕典礼的最后一个公开步骤,是贵族宣誓效忠仪式。女王由巴斯和威尔士主教、达勒姆主教簇拥着坐在高台上,接受贵族们的宣誓效忠。
加冕仪式后,女王会去到大教堂后的圣殿。
这里被称为忏悔者爱德华的圣殿,因爱德华葬于此处而得名。
这里还埋葬了诸如亨利五世、爱德华三世等共计五位英国国王和四位王后。继位的女王要在这些上帝和先祖面前进行私人祷告。
随后,换上较为轻便的帝国王冠,女王再次出现在众人面前——她的左手托着王权宝球,右手持权杖。
◆完成加冕仪式女王乘坐黄金马车回到白金汉宫
为了让在外等待的民众第一时间见到加冕后的女王,这位新上任的君主需要再次乘坐黄金马车,沿着五英里长的路线,由军队护送在伦敦绕行两个小时。
五个半小时之后,女王回到白金汉宫,宣告加冕仪式的正式结束。
◆加冕典礼结束后,伊丽莎白二世在白金汉宫
威敏斯特大教堂作为皇家圣地,历史上有39位国王和女王在这里举行了加冕仪式。
查看关系图谱◆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加冕的39位国王和女王图谱
作为在任期最久的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见证了英国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变迁。
时光荏苒,日月更替,时间会在人的皮囊上留下百般痕迹,而女王一如既往的先锋时尚感,毫无遗漏地延续到了今天。
微笑表示:我真的还能再扛500年!
参考资料
全历史官网
Wikipedia
RoyalCollectionTrust
BBC《TheCor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