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和佛教,自不必多数,大家都知道来源,而景教可能就很少有人了解了。景教,其创始人是聂斯脱里,因为主张基督有神、人“二性二位”,所以被基督教视为异端,遭到了驱逐。后来几经波折,于唐初正式传入中国,也就是后来的东方亚述教会。
但是,随着传播时间的不断推移,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和景教,在唐朝的传播呈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态势,其中佛教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景教却是走向了失败,而土生土长的道教却在唐朝兴盛一时。
那么,景教在唐朝的传播为何会失败呢?景教和其他二教比起来,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下面,就从三教的传播理念、传播过程以及传播结果来做一个比较,然后来看一看景教在唐朝传播失败的原因。
何为传播理念?简单来说,就是让人可以将其传播出去的心理动机。人们认可,并且信服这样的传播观点,才会对其进行宣扬和传播。那么,唐初三教的传播理念都是怎样的呢?
道教的传播理念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的宗教,它的传播理念自然更为贴合百姓的生活。根据大量史料可以证明,道教起源于东汉末年。那时战争频繁,百姓生活不易。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道教有了生存和发育的土壤。
所以,道教最初的传播理念便是: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而在之后的不断演变中,道教也一直在吸收其他教派的先进理念。发展到唐朝以后,基本形成了以贵今重生的价值观和主张奉生、养生以至于长生的人生观。而这些,也很符合当时百姓对于生活的美好向往。
佛教的传播理念
早在两汉之际,佛教就已经传入了中国。佛教最初的传播理念,其实是以为人们祈福去灾为理念而展开的。所以,佛教的传播并不带有什么功利性质。同时,佛教和平自然的状态,使得其开始在民间大肆传播开来。
到了唐朝时期,有了唐朝统治者的推动,佛教的传播就更加顺风顺水,究其根本是因为:佛教的传播起到了教化百姓的作用。再者,佛教自身也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传播方向,以期可以更好地融入唐朝。所以,佛教才能在民间拥有大量的信徒。
景教的传播理念
景教为何会传播到唐朝呢?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便是:景教的创始人聂斯脱利,因为教派理念与本教基督教的理念有些不同,所以受到了当地统治者的反对和压迫。被逼无奈的聂斯脱利派在被当地基督教评为异端以后,才有了东迁的经历。
而在发展过程中,景教信徒中商人所占的比例极大。对于商人来说,自然是利字当头。所以,为了使景教在唐朝有个很好的开始,景教的传播者不但用奇淫技巧去讨好统治者,更是利用自己商人的身份去笼络下层的百姓阶级。
可以说,景教最初的传播理念,就是“利益模式”的、以商业发展为目的的,而教义的传播和发展,还暂时不在景教传播者的考虑范围内。从这里来看,景教最初的传播理念其实就有“动机不纯”。
从三个宗教的传播理念上,可以总结出:佛教和道教的传播,都是以为百姓谋福祉为基本责任;而景教的传播,显然就是为了满足信徒们发展经济的“宏愿”,而这就带着极为浓重的功利性质。从这个方面来看,三者之间就有了本质的区别。
唐朝作为中国古代最为开放的朝代之一,其生存环境不仅适合本土宗教传播,就算是外来的宗教,唐朝对其的整体接受度也是非常高的。所以,外来宗教在唐朝的传播有着非常不错的基础条件。
唐朝的社会环境
唐朝建立初期,君主的统治清明,国家整体呈现出了繁荣向上的积极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百姓对于宗教信仰的迷恋性,自然会比战乱时期低许多。到了唐玄宗时期,社会上甚至有着“是时州县殷富,仓库积聚粟帛,动以万计”的说法。所以,尽管唐朝社会对于宗教的接受度够高,但是也不是人人都会迷恋宗教。故而,景教最初的传播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佛教和道教的初始传播环境,就和景教有着本质的区别。东汉至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民间战乱四起。对于不能改变生活现状的百姓来说,除了寻求神仙的庇佑,好像也别无他法。所以,那时候百姓对于宗教的依赖性是极高的。而到了唐朝以后,就算是社会统治安定,但是佛教和道教也已经在百姓心目中有了良好的信念。
也就是说,从整体的社会环境来说,三教发展到唐朝时候,基础就是不一样的。
唐朝的思想环境
唐朝,作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它的优点之一就是海纳百川。再加上唐朝时期统治者的不排外,所以当时唐朝的思想环境是极为开放的。不过,就算是如此,三教之间也有着一定的差距。
对于传入时间最晚的景教来说,需要在佛、道二教已经兴盛的情况下,强行撕扯出一片天地。同时,景教的传播理念,又有些不同于大唐的文化发展的地方。再加上景教改造自我的态度也不够积极,所以景教面临的压力很大。
佛道两教就不一样,它们有统治者的扶持。唐朝统治者自称是老子的后代,所以自然会大力扶持道教的发展。同时,李世民等统治者,对佛教亦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所以对于佛教的发展也是颇为支持。也就是说,三个宗教从传播的思想环境相比,景教其实是最艰难的。
首先,景教的传入时间最晚:道教乃是本土宗教,起源于东汉末年,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唯独景教是始于唐初;其次,景教的竞争压力最大:景教传入唐朝之时,道教和佛教已经具备大批的信徒,景教只能在夹缝中争取生长机会;最后,唯独景教“不知悔改”:佛教和道教在传播发展的过程中,都以更贴切百姓生活为竞争优势,唯独景教是把商人的利益摆在首位,并没有主动完成景教本土化的转化。
因为传播理念和环境的不同,那么三教的传播结果自然也就不同。
道教的传播结果
和景教、佛教比起来,道教的传播无疑是最成功的。李唐统治者以老子后人自居,所以自然是大力迎合道教的发展。而且道教本身也足够积极进取,面对外来教派的竞争,道教充分发挥了自己百纳百川的特点,不但大力吸取其他宗教的优点,还会及时修改自己的缺点。
所以,唐朝时期,全国上下的道士多达万名,而道观也有上千座。可以说,道教在谋求自身发展的道路上,一直走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修改路线。而统治者们也有心扶持,所以,道教在唐朝的传播结果自然是很不错的。
佛教的传播结果
佛教在唐朝的传播,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巅峰。但是,唐武宗时期曾搞过一次灭佛行动,那次活动中: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收充两税户;拆招提、兰若四万余所,收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收奴婢为两税户十五万人。
这对于佛教来说,绝对算得上是一次极大的浩劫。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佛教自身的宗教意识足够鲜明,加之其又积极融合了大唐文化,所以尽管它遭受了如此大的打击,但是也并没有像景教那样走向灭绝。从这里来看,佛教在大唐的传播,总体是成功的。
景教的传播结果
不可否认的是,景教的确曾在唐朝盛行一时,全国上下所建的“十字寺”也不在少数,而景教的译经也很多。但是,随着唐武宗的灭佛之举,景教也被以“鲜明外国之教” 和“邪法不可独存”为由一并废除了,当时所有的景教教徒也被一起赶出了唐朝。可以说,景教在唐朝的传播,算是被统治者彻底砍断了。而景教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遭遇,跟其自身的传播缺点,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首先,景教过分依赖唐朝统治者的保护。景教从未主动积极地去改变自己,以期能够适应百姓,所以它在民间的基础并不是很深厚;其次,景教始终是以一种外来者的姿态在教化百姓,所以他们的核心人物始终是那些从主教过来的外国人,这就导致了景教和大唐文化的融合度并不是很高;最后,景教积累了太多的财富,这自然也引起了有心之人的窥视。
最终,在这几个因素的综合之下,景教遭到了唐朝统治者的废黜和驱逐。同时,又因为景教的根基不够深厚,所以才导致他们连自保的能力都没有。
从景教在唐朝时期的传播和发展可以看出,一个宗教要想在一片土地上扎根生长,就必须得明白:迎合统治者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能够满足当地百姓的信仰。只有从百姓的利益出发,才会受到广大百姓的认可和支持。毕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得不到百姓拥护的宗教,必然难以传播开来,也就更无法传播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