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德意志地区的各个强权曾多次谋求统一,都被欧洲其他大国干涉。在1871年之前,德国还不能被称为一个政治实体,而是众多的诸侯的统称,在当时被称为德意志地区。
德意志地区本来是统一的,公元962年奥托大帝加冕,称为“罗马皇帝”。皇帝此时拥有相当大的权利,以致于可以挑战罗马的教皇的权威。公元1157年起,腓特烈一世在帝国头衔上加上了“神圣”二字,成为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继承自中法兰克王国的意大利早已四分五裂,成为了众多的城邦,为了获得北方日耳曼人的保护(他们在500年前被洗劫过),他们也加入了神圣罗马帝国。
(神圣罗马帝国)
不过,欧洲宗教传统的强大,使得皇权与教权的对立不断加深,其核心点是对帝国内部主教的任命权的争夺。这种任命权直接决定着帝国的收益——卖官鬻爵是世界各地同行的法则,教皇可以出售主教职位获得收入。皇权与教权的分离以及明争暗斗,最终引发了神圣罗马帝国中央集权政治与地方分离主义势力的博弈。最终在1356年,查理四世颁布金玺诏书,确认皇帝须由七大选帝侯推选为标志,神圣罗马帝国的中央集权的努力功亏一篑。
这是在法律意义上对中世纪德国政治分裂局面的确认,是德国在未来统一问题上悲剧性的根源,注定了德意志未来600多年中不得统一的命运。在欧洲其他国家纷纷加强中央集权时,神圣罗马帝国这种自废武功的做法,使得帝国外部势力有太多的机会介入帝国内部事务,以致于伏尔泰说,这个帝国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不是帝国。1356年的金玺诏书作为一种制度性遗产,深深影响了德国统一以前的发展历程,其所确立的选帝侯制度也间接形成了日后在德意志诸侯中一时瑜亮的普鲁士、奥地利。
神罗境内的分封体系非常繁杂,七大选帝侯是这些贵族体系里最尊贵的爵位和称号,因为只有这7个选帝侯才能有资格竞选皇帝。但是,由于天主教的婚姻和继承制度下,七大选帝侯经常绝嗣,以致于旁系、外戚屡屡通过婚姻继承选帝侯的权利。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就是以外戚的身份获得了选帝侯之一的波西米亚国王的称号才得以在1526年建立,而几乎同时建立的普鲁士公国也是基于同样原因,在选帝侯勃兰登堡家族绝嗣后,霍亨索伦家族以外戚身份继承了勃兰登堡-普鲁士公国。
不过,此时哈布斯堡王朝占据着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疆域广阔,势力庞大,在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中以一己之力横挑几乎欧洲所有大国。此时的普鲁士公国还只是波兰王国下的公国政权,还不能参与德意志事务。在1660年,趁着瑞士和波兰发生战争,勃兰登堡大选帝侯取消了波兰对普鲁士公国的宗主权,获得了独立地位,开始参与欧陆事务。
1701年,因为西班牙王室王室没有子嗣,法国、奥地利都想以外戚继承西班牙王位,引发了持续12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哈布斯堡王朝以册封普鲁士大公为国王的代价,换取了普鲁士出兵8000人助战。普鲁士自此成为德意志诸侯中的一员,参与德意志事务。时隔200年后,普鲁士在德意志诸侯这个身份上,取得了与奥地利同样的地位。由于奥地利立国时间更早,且是由婚姻继承得来,更为注重封建正统,因为“正统原则”对奥地利有利。普鲁士立国时间晚,且是先有军队,再有国家,是军国理念的产物,因此相对而言侵略性更强。
从1701年至1871年,普鲁士王国和奥地利王国参与了多次欧洲重大事件,包括“七年战争”、“拿破仑战争”、“三次王朝战争”等,在法国、俄国的遏制下,德意志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尤其是1848年革命之后,在法兰克福召开德意志诸侯会议上,为促进经济发展以及应对法、俄的侵略威胁,德意志统一已经成为共识,区别只在于“大德意志方案”还是“小德意志方案”。
由于奥地利帝国对制宪会议的反动政策(奥地利封建传统势力更为强大),使得与会的德意志诸邦国开始倾向于“小德意志方案”,即是排除了奥地利之外的统一方案。此后更是在三次王朝战争后,以普鲁士国王为德意志皇帝(不是德国皇帝的那种实权皇帝)的第二帝国在法国凡尔赛宫成立,欧洲的均势被打破。
在第二帝国成立后,同文同种,都处于中欧面临地缘劣势,使得第二帝国与奥匈帝国天然具备结盟的意识形态。德意志第二帝国与奥匈帝国(1867年在普奥战争后成立)的结盟,使得法国200多年来一直避免在中欧形成一个势力强大的帝国的努力付诸流水。欧洲被阻隔成东欧俄国、西欧法国的局面,欧洲中部形成了一个冉冉升起的国际霸权国家,而且这个霸权国家奉行军国主义。这意味着,只要这个霸权国家开始挑事,其他国家就不得不拼命暴兵来做应对——都不过日子了,都来打仗吧。
1914年-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在爆发前,德国的咄咄逼人的进攻策略,就让英法大感难堪,为此英国甚至放弃了长期以来对俄国的不友好态度(全球争霸),于1907年最终建立了三国协约集团。
饶是如此,在经历了4年惨烈的交战,虽然协约国最终取胜,但也是惨胜而已。法国三分之一的青年死在战场,三分之一的青年伤残,还有三分之一的青年在见识到战场的惨烈后萌生了佛系思想,以致于法国在二战开始前盛行绥靖主义策略——法国人的鲜血在一战时就已经流尽了。而英国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硬生生把一个债权国打成了负债国,大英帝国的国库被打空,从而为美国的上位提供了便利条件。而作为三大协约主力之一的俄国,更是在1917年就全面崩溃了。在1918年时,当所有的协约国领导人都认为德国人的鲜血已经流干时,德国又在西线发动了规模庞大的攻势,几乎扭转战局。军国主义的顽强与可怕的战斗力,使得战后英法美各国在提到这件事时还有后怕。
正是因为第二帝国的军国主义在大战中表现出来的惊人战斗力,才使得欧洲各国对法国过分剥削德国的做法感到担忧。法国无力阻止德国的复兴,在凡尔赛合约上,就约定了国际社会必须要阻止德国与奥地利的合并,希望这能够使德国的势力受到一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的“限制”。
然而,法国的设想最终演变成了更为惨烈的二战,第三帝国的军队几乎兵不血刃就合并了奥地利。在战斗中,只有600万人口(奥匈帝国已经在1918年解体,奥地利是纯粹的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奥利地,有1/4的人口参与到了第三帝国的战争。在柏林战役结束时,第三帝国的南方集团军还在维也纳和布拉格做困兽之斗。
(第三帝国的幽灵)
第三帝国迸发出的战斗力,再一次让苏美英法对中欧地区的强大的统一强权产生了更为严重的忌惮心理,必须要维持中欧地区的分裂局面,完全毁灭德意志国家统一的可能性成为各大国共识。因此在纽伦堡审判大会上,普鲁士王国的法统被中断,军国主义、纳粹主义等思想被立法禁止。同时,德意志地区被分成东德、西德、奥地利三个部分。东、西德执行了完全不同的社会制度,形成了完全不同的意识形态。在正常情形下,东西德经过40年的发展,除了血统一样,在社会认知、价值观、思想文化体系已经形成完全不同的族群,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德国已经不可能再统一了。
在持续做了40多年的人畜无害的小白兔来取悦苏联和美国后,德国迎来了统一的契机。在英国、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阻挠下,东西德终于在苏联的默许、美国的支持下完成了统一。然而,这种程度的统一已经触及到了欧洲的底线,欧洲人时不时就拍出来二战的电影就是在提醒德国不要忘记过去的斑斑劣迹。尤其是苏联二战阅兵还把默克尔给请过去,看着200多面当年的纳粹德国的军旗被倒拖走过红场。默克尔此时的心理不知道是如何想法,然而在官方表态上,肯定是对纳粹主义表示愤慨的。
(德国制造)
一个分裂的德国,经过短暂的恢复后,就重新回到了欧洲权利的巅峰上,德国以强劲的经济实力,在欧元一体化的过程中,获得相当大的汇率优势和成本制造优势,完成了经济整合欧洲的重要步骤。如果此时,德国再统一了奥地利,对于欧洲国家对第三帝国的幽灵的刺激程度会使得欧洲成立反德国联盟。这在东西德统一时,法国就迅速与波兰、捷克建立起外交关系,被德国媒体称为针对德国的“小协约国集团”又再一次成立了。
可见,不仅仅是欧洲其他国家没有忘记,包括德国自身,也不会忘记惨重记忆里的一战、二战。这种情形下,德国如何能统一奥地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