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白起和王翦的命运,从君王给他们道歉的时候就可以看出来了!

由 钟离黎明 发布于 经典

留言、关注或转发,小编真是感激不尽。
大家早上好,小编又来为大家服务了,您的每一次评论点赞都会带来好运气喔!
白起,王翦都是秦国名将。
白起一生攻城七十余座,斩杀甲士一百六十余万,慑服一直为秦大患的赵国、楚国,使他们不敢攻秦,为秦以后成就帝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王翦呢,杀的人虽然没有白起那么多,但灭燕、灭赵、灭楚,战国七雄,他一个人就荡平一半儿,而且战场上也是罕逢敌手,厉害的简直不要不要的。
两人虽然一个活动与秦昭襄王时期,一个活动于秦王嬴政时期,但对秦国的贡献同样巨大,都是秦国发展强大至关重要的人才。
如果单论功劳,两人可以说都达到了功高震主的地步,可同样是功高震主,为什么白起最终自刎而死,王翦却得以善终。
两人都是功高震主的名将,可命运为什么这样截然不同,完全是因为君王不同的原因吗?
我看不是,历史上对秦昭襄王的评价是:虽然有些独断专行,但性格还是比较谦和大度的。而对秦王嬴政,则有很多负面的评价,这些评价中,除独断专行之外,最多的恐怕就是暴躁易怒了,从这个层面讲,如果非要说伴君如伴虎的话,秦昭襄王这头老虎要比秦王嬴政这头老虎危险的多。
可秦王嬴政既然更为危险,王翦,同样功高震主的武将,为何命运要比白起好的多呢,关于这个问题,其实从君王给他们道歉的时候就可以看出来了。
先说说白起。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后,白起要攻赵,但秦昭襄王出于种种原因撤兵,断送了灭赵的最佳良机,半年以后秦昭襄王又因为赵国的欺骗,决定再度起兵攻赵,并命白起领兵出征。
可这时候呢,白起认为攻赵的时机还不成熟,所以拒绝秦昭襄王的诏令,之后呢,还装病不出,反正是打死都不愿领兵了。
秦昭襄王负气之下,命王陵等人领兵攻赵,王陵等水平毕竟差一点,在邯郸与赵军陷入胶着状态,还有被赵国盟友包抄的危险,局势到了这般地步,秦昭襄王终于知道错了,于是亲自去白起府上给他道歉,并请他再度带兵出征:
秦昭襄王说:
君虽病,强为寡人卧而将之。有功,寡人之愿,将加重于君。如君不行,寡人恨君。
你虽然有病,但看在我这么诚恳认错的份儿上还是为我勉强走一趟吧,有功,当然最好,我一定厚加封赏,假如你还不听话,再不出征,我一定会恨你的。
秦昭襄王怎么着也是君王,话都说到这份儿上,等于已经是求着他了,但你知道白起是怎么回答的吗,很绝情啊。
秦昭襄王这么一说,白起是装不了病了,于是:
乃强起病体,下跪顿首,曰:“……臣宁伏诛而死,不忍为辱军之将,愿大王查之。”
我宁死也不愿当败军之将,毁了百战百胜的名声。
君王给他道歉,白起就这么回答,当庭狠狠地扇了秦昭襄王一记耳光,秦昭襄王能不记这他吗。
而王翦,同样是君王道歉,他是怎么回答的呢?
公元前224年,秦王嬴政打算消灭楚国,于是问朝中诸将:我打算讨伐楚国,将军们想一想,用多少人够呢。
李信回答20万,王翦回答至少60万,于是秦王嬴政以王翦老而怯,遂罢王翦不用,任命李信、蒙武率20万大军分两路灭楚。
这件事之后,王翦见秦王嬴政已经不听他的了,估计呆在朝堂也让人看着不舒服,遂主动托病辞职,回陕西富平县美原镇古城村老家养老去了。
之后的事情大家知道,李信等人大败而回,秦王嬴政这才觉得自己错了,于是亲自到古城村,给王翦道歉,秦王嬴政是怎么说的呢:
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我错了,李信果然打了败仗,如今楚国已经打过来了,将军虽然有病,但能不能为我勉强出征一趟,难道还能眼睁睁看着我倒霉吗
恳求里面透着点调皮,已经开始耍无赖,要求王翦必须出征,王翦刚开始还是有点小脾气的:
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
我真是老了,有心无力,你还是挑一个比我更强的去吧。
秦王嬴政马上说:
已矣,将军勿复言
算了吧,别再说什么老不老的话,我错了还不成吗。
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王翦便马上答应了秦王嬴政的请求,并要求说:
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
于是他就愉快的出征了,当然,王翦最后打了胜仗,可如果让他遇到白起的情况,他会怎么办?
大错已经铸成,怎么还抓住以前的那点破事纠缠不放,当务之急,想个办法最大可能的挽回损失。
这才是臣子应该去做的事情,王翦肯定会这么做的,因为他时刻都能摆正自己的位子,
可白起呢,有人说,白起明知必败,还去了干么,去给人当替罪羊吗?
其实这一点,完全冤枉秦昭襄王了,秦昭襄王也说:
有功,寡人之愿
打了胜仗当然皆大欢喜,没有要求你必须打胜仗 ,就是已经做好了迎接失败的准备,可白起呢,直接以“我宁死也不愿当败军之将,毁了百战百胜的名声”之类的话回过去,君臣之间没有一点缓和的余地,直接让秦昭襄王无法下台。
秦昭襄王已经说过“寡人恨君”,到了这个份儿上,也就只能恨着白起了,君王恨着白起,白起的命运能好的了吗。
也无怪有人说王翦比白起高明,现在看来,的确高明很多,而之所以高明,就在于王翦摆正了自己的位置,而白起,从来没有,事情就这么简单。
参考资料:史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