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优化教育投入结构,把钱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由 颛孙佳悦 发布于 经典

6月17日,财政部公布消息,中央财政近日下达2020年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1695.9亿元,比上年增加130.6亿元,增长8.3%。补助经费进一步向薄弱环节和贫困地区倾斜,持续支持地方优化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区域间差距,推进教育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消息显示,从春季学期起,中西部地区由年生均小学600元、初中800元提高到小学650元、初中850元,与东部地区一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三区三州”高寒高海拔地区学校公用经费补助水平,支持解决学校冬季取暖问题。

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而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又是短板中的短板。加大教育投入,并且在此基础上明确教育投入责任,提高中央财政发展义务教育上投入比例,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向中西部地区倾斜,是弥补教育发展短板的趋势,也是促进区域、城乡教育公平发展的必要举措。

发展义务教育是中央和地方的共同事权。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教育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规定了义务教育方面的中央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并且明确了中央和地方财政在相关经费方面的分担比例,同时提出,将国家制定分地区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调整为制定全国统一的基准定额。提高中西部地区小学、初中生均经费,与东部地区一致,是对上述方案的落实,显然将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而进一步提高“三区三州”高寒高海拔地区学校公用经费补助水平,支持解决学校冬季取暖问题,更是体现了财政支出补短板、保基本的取向,充满了政策暖意。

今年受疫情影响,地方财政影响受到较大冲击,而中西部地区以及贫困地区财政基础较为薄弱,受冲击更大。增加中央财政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并向重点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有利于帮助减轻疫情影响,帮助这些地区渡过难关。这也是特殊时期的必要之举。

不过也还应看到,虽然近年来中央财政加大了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力度,中央财政教育投入不断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但目前基础教育发展的主要投入责任仍然由县级政府承担,特别是省级政府教育支出并没有显著增大。由此,这既导致义务教育发展投入缺乏足够坚实的保障,也导致地区之间尤其是省域内县区之间基础教育经费差距较大,不利于区域间义务教育发展。

比如,通过实现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和“两免一补”经费可携带,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流动儿童入学难的问题。但是生均公用经费占教育成本比重较低,可携带的经费只是流动儿童教育成本的一小部分,流入地政府仍然承担流动儿童90%的教育经费。流动儿童家庭对流入地经济发展和税收贡献是全市性甚至更广层面的,但其教育经费则主要由县区承担,这就造成了流动人口经济贡献收益与流动儿童教育经费负担成本的不匹配,直接限制了流入地政府接纳流动儿童入学的积极性。一些城市政府提高流动儿童就读公办学校门槛的原因正在于此。

所以,不管是推动县域之间教育均衡发展,还是更进一步解决流动儿童入学问题,都要求加大省级统筹力度,进一步改革义务教育经费支付方式,尤其是要落实省级政府的投入责任。

当下,我们正在过“紧日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在确保教育经费总投入继续增长情况下,还必须继续优化教育投入结构,把钱用在刀刃上,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实现资金、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让教育资源惠及所有家庭和孩子,推动教育更加公平、优质地发展。(杨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