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为了山与心的召唤
在贡布老先生的回忆中,确认登顶珠峰那一刻的感受是:“天快要亮了,走着走着,发现再走都是往下走了。”就像人们耳熟能详的那句名言,“因为山在那里。”看似平淡的一句话,蕴含了多少惊心动魄的极限登攀。
那是1960年5月25日凌晨四时二十分左右。中国登山队队员王福洲、贡布、屈银华登上珠穆朗玛峰,这也是人类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五星红旗,第一次飘扬在地球之巅。
时光已过去了整整六十年。
亘古矗立的珠峰,见证着一代代中国登山队员的攀登。
1975年,中国登山队第二次登顶珠峰,队员潘多成为第一位从北坡登上珠峰的女性。这一次,中国登山队还完成了珠峰高程测量,标定了“8848”这个无数人熟知的数字。
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接力珠峰传递登山队成功登顶,奥运圣火辉映着五星红旗,在地球之巅跃动。
如今,中国登山人已经登过了世界七大洲最高峰,登过了世界全部14座8000米以上高峰。遍览绝顶,豪气干云。无高不可攀是这支队伍最骄傲的勋章,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尊重,也沉淀在攀登的每一步里。
回首攀登的每一步,都是由集体书写。
回到60年前的首次登顶——就在登顶前几个小时,在海拔8700米左右,面对兀立于前的“第二台阶”,刘连满主动蹲下当“人梯”,让三名队友踩着自己的肩膀打下钢锥、攀上天险。他却累得无法再挪动半步,只能停下冲顶的脚步。昏昏沉沉之际,刘连满用铅笔在日记本上写了一封简短的诀别信:“富洲同志,这次我没完成党和祖国交给我的任务,任务由你们三人去完成了。我看氧气瓶里还有一些氧气,留给你们回来时用吧,也许对你们下山时有些帮助。你们的战友 刘连满”
当登顶返回的三个汉子看到刘连满奇迹般向他们招手时,在顶峰都不曾落泪的他们,抱头痛哭。刘连满在生死极限中留下的氧气,也为他们顺利返回注入了宝贵的动力。
如果再将时间向前推两个多月,人们看到的,是一支集结在珠峰脚下,由214人组成、平均年龄24岁的中国登山队。正是所有人的同心协力,打破了“不可能从北坡登顶”的断言,最终托举起登顶那一刻的荣耀。
回首攀登的每一步,都烙印着接续奋斗的信念。
1975年再度登顶时,登山队员利用屈银华当年打下的钢锥,在“第二台阶”最难攀登的岩壁上架起了一座近6米的金属梯。到2008年奥运圣火登顶珠峰时,已有约1300名国内外登山者通过这座梯子成功登顶,他们将梯子称为“中国梯”。
2008年,“第二台阶”处换上了一架新的“中国梯”。从刘连满到前后两代“中国梯”,讲述着中国登山队艰辛质朴、甘为人梯的故事。“中国梯”激励着人们向攀登中的一切“不可能”发起挑战。超越极限的同时,也在超越自我。
六十年来,一代代中国登山人奋斗牺牲,一次次与顶峰对话,淬炼出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中国登山精神。由此溯源,在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奔流的精神长河中,闪耀着无数这样攻坚克难,闯关冲顶的时刻,汇聚成全民族生生不息的财富。珠穆朗玛巍巍无言,也在其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六十年来,一代代中国登山人身影在变,不变的是那面飘扬在地球之巅的五星红旗,为这支队伍凝聚起最深沉的力量。当下,2020珠峰测量登山队正展开又一次冲顶。日新月异的时代,带来更多新技术应用,将更为精准地测定珠峰海拔。而从时光深处生长出的那份信念,历久弥新,标注着矗立在中国登山人心中的精神丰碑。
这是山的召唤,更是心的召唤。
2019年,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哨声体育工作室和人民网人民体育联合推出“70年,共同走过·对话两代体育人”栏目,贡布和罗申讲述中国登山人的故事。(点图或扫码阅读)
【来源:人民网体育】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