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为何能够年少成名,看看老爹苏洵的教子之道,值得学习一番
苏轼为何能够年少成名,看看老爹苏洵的教子之道,值得学习一番
古往今来,重视孩子教育的父母,无不试图寻求各种好的教育子女的方法。古代人常常说“虎父无犬子”,其实这个道理不仅仅可以用在勇猛无敌的武将身上,用在文采斐然的死人士人身上也是非常恰当的。首当其冲的就要数大宋的文学家“三苏”。
所谓“三苏”即苏轼、苏洵、苏辙,这三个人之中名气最大的是苏轼,而苏洵之才也是天下皆知。但是,苏洵出名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文采好,而且对各类经史子集读的非常深入、理解非常透彻,还在于他养出了两个让人非常艳羡的儿子。
当然,苏洵养出来的好孩子还不止苏轼和苏辙,还有一个故事多多的苏小妹。照我们小时候看过的那么多苏小妹对对子的小故事来看,苏小妹之才有时候连大文学家苏轼都得佩服。由此可见,苏家满门好像都没什么庸才,而苏洵的教育得当也可从此侧面窥知一二。
要说苏洵的教育,首先要了解一下苏洵这个人。现在的很多父母不知道该怎么来教育孩子,就是因为他们自己很多都没有接受过理想的教育。但是,苏洵不一样,他是个靠自学、靠自己的不断求索,最终自成一派的大师。
其实,苏洵受到的最好的教育应该是来自他自己的用心与刻苦吧,但是无法否认,苏洵的父亲也是对儿子管得很宽松,他非常相信自己的儿子。这个父亲应该算是一个非常民主的父亲,他从来不逼迫儿子按照自己理想中的那样学习、生活。
苏洵是个非常传奇的人,他在二十七岁才开始正儿八经地读书,要知道,在古代,小孩子是越早读书越好的。那个时候,科举真的很难考,有些人考了一辈子也没能够实现自己的仕宦之梦,没能够走进朝堂一展报复。
苏洵虽然成名较晚,但并不是因为他愚钝学东西慢,而是他这个人非常有发散思维,他并没有为了考上而读书,他真正在意的是他到底掌握了多少知识。在后来,对待子女的教育上,苏洵也是一贯采用这种方式。
现在的很多家长,一味要求自己的孩子做这做那,自认为是对自己的孩子好,其实是忽略了孩子的本性和需求,让孩子按照自己想象的样子成长学习。如果苏洵看到这样的家长的话,一定会摇头叹息。
苏洵的教学水平真的值得很多家长学习一番,他不但因材施教,而且寓教于乐。
苏洵的教育水平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在小编看来,不是苏轼、苏辙都考上了进士,也不是他们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而是这两兄弟不仅学识渊博,而且非常注意学以致用,并非那等侃侃而谈、不知所云之人。他们和苏洵一样,都是言之有物,不发无因之声的人。
苏洵对孩子知识的积累是非常重视的,他自己读过很多书,也走过很多弯路,但是自学也让他摸索出了一条独到的学习之路。他知道什么书该读,什么书精读。他常常陪着孩子们一起读书,还要求孩子们看书,然后把他们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写出来,然后大家一起讨论。
再者,苏轼的性格大家都知道,不管是在怎样的逆境中,他都能够苦中取乐。他多次遭贬,身边的人也一个个离去,世事无常,岁月变迁,唯一不变的就是他那乐观积极的精神。仕途上不顺利,他可以变成美食家,再苦再难的环境,也能让他找出一片美景来。这种韧性想来也是得了苏洵的真传。
要知道,作为一个自学成才的大文学家,当他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是没有人能够给他提供指引的,年老后的他更是凭借着学习的热情和报国的心愿一直坚持,这种韧劲还真不是大多数人都有。
苏洵的教育又是相对放松的,他总是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非常轻松的氛围中领悟道理,就算是在孩子玩耍的时候也能让孩子学到道理,就比如关于那方苏轼小时候喜欢的砚石“文字之详”的事情。苏轼小的时候也和很多普普通通的孩子一样,有童心,要玩儿。
有一次苏轼就得了一块青石头,苏轼很是喜欢这块石头,苏洵知道后,告诉小苏轼这块石头确实不错,能够作为非常好的砚石,因为它有砚石之“涵”,默默奉献,虽然外形不足,但却是天生的砚石。
他这番话,也是在让孩子要学以济世,纵然仕途不顺,也要著书立言。要是我们的孩子玩石头,估计家长们的说这孩子无端端把手弄脏,断然讲不出这番道理来。
苏轼他们小的时候还经常玩对对子,这种高雅的情趣和卓然的气质也是在玩耍中培养起来的。
苏洵教育不光要孩子学习好,还希望孩子能够养成高雅的情趣,这样教出来的孩子才不会是书呆子。
苏轼非常喜欢游历,也一直保持着一颗非常活跃的心。世界很大,他很喜欢到处去看。他和弟弟苏辙有一次一起去游玩的时候,还有山间之人把苏轼当做了神仙,只因为苏轼气质洒然,行为举止甚是飘逸。
苏轼为何能够年少成名,因为苏洵的教育方法真的非常独到,如果他有心的话,都可以在教育领域著书立言了。现在的很多家长,如果有苏洵这种耐心陪孩子读书,掌握这种方法让孩子不死读书、读死书,何愁孩子成绩不好,孩子也不可能成为书呆子,更不会有自杀的高学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