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认为“少走弯路”的教育方式,扼杀了孩子多少“潜能”?
最近在微博上经常能看到网友讲的段子:“美国小学生奥数比赛,其他选手看到参赛者有一位中国小学生,于是纷纷退赛”,故事内容虽然很夸张,但也真实地反映我国学生在学术方面的教育是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的。很多网友在看到这样的故事时,内心就会感受到一股自豪,纷纷说起自己小时候的战绩——奥数班、绘画班、珠算班等等。
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又给孩子的思维方式带来了哪些弊端呢?
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
在全球21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此外,在中国的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
很多家长可能会认为“小孩子想象力不重要”、“成天瞎想有什么用”,而实际上,根据心理学分析,想象力和好奇心是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好奇心能够帮助人们更高效、更充分地进行学习和工作。
想象力和创造力有何切实作用
很多家长普遍认为,所谓西方教育中提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没那么重要,“孩子只要健健康康地长大就行了,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踏踏实实过日子。”
持有这样观点的家长常常会说的一句话是——“这些都是虚的。”
这些想法其实是非常错误的,即便是在日常生活中,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高的孩子,能够更加主动地去想办法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在不断地自主尝试中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从而提升了自信心。
儿童心理教育认为,心态上的正面情绪是能够互相提升的。
如果一个孩子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动手能力会比其他孩子强,面对挫折时也更容易振作起来,能够更快地平复自己的心情,整理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快速找到应对的方法,并且不断去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自信心强的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也就更加具有独立性,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时也能够随机应变,创造一些小办法来辅助自己的学习。甚至当学习内容枯燥时,孩子还能够想出小办法来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或者合理安排学习与玩耍的时间,主动调整自己的心情,将自己的学习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
这类孩子在长大后步入社会也不需要家长太操心,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小困难,长期的独立性格能让他们积极面对遇到的问题,不会轻易被挫折击败,工作也更加得心应手。
儿童“学术”学习的管理模式太僵硬
纵观我国现在的教育,我们不难看出,“学术性强”的教育模式已经过早地深入了孩子的童年。三十年前孩子在小学四年级才正式拥有英语课本,而如今英语的学习已经从幼儿园开始了;曾经小学六年级才学习的内容,在近些年提前到了四年级等等。
我国对于知识的课程教授正在不断地增加难度,由此给家长带来的“危机感”也在逐年攀升,很多家长都会产生这样的焦虑:“人家小学一年级就学了这么多了,我们孩子不学怎么办啊?”
于是繁重的学业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进入了孩子的童年生活,这也正是孩子过早就失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此我们要注意,“学术性”过强的教育主要是因为孩子在学校内学习的模式化管理,使得老师并不能带领每一个孩子进行充满了想象力的授课,这并不是说孩子不能过早地进行知识学习,相反,孩子懂得的知识越多,想象的“素材”也就更多,孩子的想象也会更加丰富,这并不是一件坏事。
因此,家长的陪伴就变得至关重要。很多家长在指导孩子完成作业的时候,常常会被孩子的思路气得暴躁起来,这种指导方式其实并不好。
孩子之所以在学习初期很难完成作业,正是因为其思维方式的自由性和学业的规范性产生了冲突,导致孩子很难去按照老师的引导去进行思考,就得不出“规范的正确答案”。此时家长应当自己懂得变通,思考孩子的思路与老师教授的学习思路之间有没有共同点,从此处入手,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向课程的思路接近,而不是采取强硬的态度直接让孩子抹去自己的想法,生硬地建立起标准的学习思路。
孩子在学习的初期很难转变自己的想法,家长的打骂和计较于某一道题、某一个公式和概念,只会让孩子脑子里更加糊涂。
此外,孩子在学业上被管束、被要求而失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家长应该通过休息时间的亲子互动弥补回来,辅导孩子做作业、陪孩子阅读书籍、做手工都是不错的选择。
“纠正”不可过度,“废话”也别总是阻止
家长在和孩子互动过程中,常见的错误行为就是“纠正”孩子的做法,或者让孩子“闭嘴”。
当家长陪孩子做一个手工作业时,部分人会让孩子自己先做,当察觉到孩子做错的时候,就立刻去纠正孩子的错误,给孩子讲解一步一步怎样“正确”地完成要求;部分人则是会从一开始就拿起步骤说明,一步一步去指挥孩子如何去做,连“犯错”的机会也没有留给孩子。很多家长还会发现,孩子在做事的时候会自言自语,或者一边做一边和家长说一些毫无意义的“废话”,家长就会不耐烦地让孩子闭嘴。
这些都不是正确的应对措施。我们应当明白的大前提是:孩子“做错事”和“说废话”究竟有何意义?
实际上,无论学校教授的课程在家长眼里多么的简单,也请家长首先回想一下自己童年,当自己第一次面对这些学习内容时,是否也是一样的慌张和茫然呢?
孩子和我们童年时是一样的,面对这些“任务”,会产生茫然的心情,一开始会很自然地不知从何处下手,当孩子鼓起勇气去尝试做事时,他们需要的是家长的鼓励。
即使有做错的地方,也是一次有价值的尝试,家长不能将这些尝试看做是“无能的错误”,可以将问题提出来,让孩子再次尝试独立完成,如果孩子一直无法完成,说明他的想法上存在着一些矛盾处,这时候就需要家长和他谈一谈哪里的想法出了错,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把孩子自己的想法丢在一边,直接把“正确答案”塞给孩子,这样会让孩子的想法被弃置,进而引发自卑,之后再去尝试新鲜事物时就会变得畏手畏脚。
除此之外,孩子的“废话”并不是毫无意义的。
在幼儿园的学习中,教育上是鼓励孩子讲更多的话,来锻炼孩子的语言发育;将自己的想法同步讲出来,可以有助于孩子整理自己的思路,锻炼表达能力,加深印象。
一些孩子对语言方面更加有天赋,自己也有兴趣时,他们就会喜欢说更多的话,这也是孩子表现欲的一种表达方式。当一个孩子沉溺在自己的想象中自言自语时,他的大脑是非常专注的,刻意地让孩子闭嘴,孩子会分神去控制自己的语言,实际上反而会造成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