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差并非坏孩子,别让“唯成绩论”伤害娃,家长的思维是关键
哈喽,终于等到您,还好我没放弃!您终于来了!这里有您最想知道的!这里有您最想不到的!这里有您在别的地方看不到的!总之,您来对地方了~那么下面就让我带您一起看看下面的文章!
“妈妈,我真的已经在很努力地学习了,但是考试成绩还是排在中后档(面露无奈)。”“就你还努力学习了?你看看人家努力学习的孩子都考到什么分数再看看你,还好意思跟我说你努力学习了,就考那么点分数你还有脸回家?
明天你给你妈学一天、给你爸学一天、再给自己学一天就别念了,一天天啥也不是。”以上的对话来自于一远方亲戚,孩子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几乎整天被家长骂,而且其他孩子的家长更是不许自己的孩子和他玩儿,每天过的是各种水深火热。
“你得多去和那些学习好的在一起玩,别整天和那些学习不好的混在一起,没什么出息。”对于以上这句话你是否有那么一丝的熟悉?或者你是否恰巧就是那个学习不好的孩子?
想想我小的时候也是那种处于“学渣”行列的,每当逢年过节七大姑八大姨聚在一起的时候,其中必然会谈及的一定是各家孩子的学习成绩如何,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家长会说“我家孩子学习从来不用我操心,年年都能排在前面。”而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家长因为自家孩子学习不好丢面子,会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然而孩子的学习成绩就真的那么重要吗?单凭学习成绩就能够判定这个孩子以后的发展如何?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唯成绩论”在社会之中大肆弥漫开来,家长会因为孩子的成绩闹得“鸡飞狗跳”,而学校老师也会因为学习成绩忽略那些成绩差的孩子。用不太恰当的比喻说就是:成绩好的孩子犹如众星捧月,成绩差的孩子却像过街的老鼠。
热播电视剧《安家》相信有很多人都看过了,虽然这是一部有关于房产行业的剧,其主要内容也都是和该职业相关,但其中有一段情景却引起了我的注意,就是初中生苏天培因成绩不好和妈妈产生矛盾的那一段,在剧中这母子二人甚至因为学习问题所发生的争吵,导致去隔壁看房的人都不想买房。
后来房似锦和徐姑姑一同做戏演给苏妈妈,老油条则是利用自己的人脉找到了转学的机会,在苏天培转学过去后,苏妈妈才发现原来自己的孩子兴趣点并不在被大家普遍接受的学习上,他真正的兴趣是计算机。
为此苏天培还参加比赛并获得了成绩,在仅仅十几岁的年纪就已经做好了未来的人生规划,为此苏妈妈是喜上眉梢,更重要的是从此之后,这对母子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很大的缓和。
有无数的家长都像曾经的苏天培妈妈一样,只知道“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却不知道对知识的学习并不仅仅在被学校所规定的课本上。或许是受到老一辈人的影响,或许是因为我们自身所处的环境,比如“学历高能够拿得的薪水就高”等等。
家长们都陷入到了想尽一切办法,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这条路,于是给孩子报各种补课班,但到最后更多的家长会发现,孩子的成绩就像那厚重的城墙一样是纹丝不动,面对如此的结果家长会继续给孩子报其他的补课班,从而进入到一种恶性循环之中,殊不知家长的“唯成绩论”对孩子的发展反而是有负面影响的。
①“唯成绩论”会导致孩子产生错误的自我认知
看到这,你是否还记得文章开头的那句对话呢?有太多太多的家长都会因为孩子学习成绩差而对其进行责骂,殊不知对于心智、认知还完全没有发育完全的孩子而言,这样的责骂只会导致孩子产生错误的认知。
在他们的内心中虽然会不认同这样的观点,但对此也只能默默接受,这些话语就像贴在孩子身上的“标签”一样,孩子们会将此加以强化,变成标签中所描述的样子。
②“唯成绩论”会扼杀孩子除学习成绩外的其他潜能、优点
当父母认定只有学习成绩才能够为孩子带来更好的人生的同时,也是在对孩子其他方面的优点进行否定。例如,一个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但他却异常喜爱跳舞,唯成绩论的父母对于孩子的表现会说这是不务正业,从而打断了孩子在舞蹈上的发展。
“唯成绩论”其实是一种固定型思维,拥有这种思维的人会认为一个人的能力以及性格等方面,在其出生或成长之后就已经是固定不变的,就像“唯成绩论”的父母会认为只有学习成绩才是孩子唯一的出路一样。
与之对应的是成长型思维,拥有成长型思维的父母会相信孩子能够通过对事物不断的学习,从而加强自身的能力,他们会更加愿意鼓励孩子探索各种新鲜事物,而当孩子在遇到挫折时,这些父母也会鼓励孩子寻找到解决问题方法。
例如在《安家》中苏天培沉迷于手机游戏,对此苏妈妈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要好好学习,而拥有成长型思维的新学校的老师,则是以玩游戏为基础,成功解锁了苏天培在编程方面的技能。
就像股神巴菲特所说:“父母唯一应该去为孩子做的,就是要找到他们的热情所在,并鼓励孩子全力以赴地去追求,让孩子对此发挥得淋漓尽致。”
我们都知道,由于生理发育的原因,学习一件新鲜事物最好的时机也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如果不抓住这短暂的时光,则很可能会因此而耽误孩子的一生。
每一个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能够过得更好。对于以上这句话没有人会质疑它的真实性,但在很多时候却恰恰是父母自身做出了与这句话相反的行为来。所以让身为父母的你我尽快能够转变自己的思维,去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并围绕这一兴趣点来对孩子进行更加适合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