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李白才是真正的穷游儿 一诗一剑走江湖 有四方之志

由 酒书端 发布于 经典

以为士生则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

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

“东涉溟海”

开元十三年三月,李白乘舟穿过夔门,兴致勃勃地开始了自己的旅程。长江入楚地后,骤形开阔,与李白跃动的心情正相符合。他在荆门、江陵驻足,又南下今天的湖南境内,然后折返到洞庭湖游览了一番。不过这里并不是他最终的目的地。就像李白自己在《秋下荆门》里所写的一样,“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剡中”,也就是今天的“越剧之乡”嵊州,远在江南。他一离开蜀地,立即就想赴剡中游览,实在是颇为奇怪的事情,毕竟李白在此之前一直生活在中国的西部,与东方间隔颇远,又无亲友在那里居留,为什么一开始就想“东涉溟海”了呢?


“春草飒已生”

其中可能有几个原因,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江南风景佳丽,六朝文士出没于此,山山水水留下了众多名士的足迹,也触发了许多名篇的产生,这些当然会对李白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另外,中国的名山往往与道教中的神仙有关,当然也会对笃信道教的李白产生影响。就像他在《天台晓望》中所说,“观奇迹无倪,好道心不歇”。可见景色之美与神仙之异对他具有双重的吸引力。


另外,剡中还是南朝诗人谢灵运的家乡,这位被称为“元嘉之雄”的诗人是我国山水诗派的开创者。他创作的山水诗,一时轰动朝野。李白对其极为倾慕,对其诗有模仿继承,又有开拓创新。譬如日后他的《游谢氏山亭》中“谢公池塘上,春草飒已生”一句显然就是化用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或许也进一步坚定了李白东去的决心。


个人风格形成

李白是沿长江水路一路东下的。在路经江西九江时,他还曾登庐山赏玩,留下了好几首歌咏庐山的名篇,如妇孺皆知的《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所蕴含的丰富想象,奇特夸张,磅礴气势,标志着李白诗歌的个人风格已然形成。只不过李白并未在此长久驻足,离开庐山后,他继续顺江而进,直往江南而去。

本文为大鱼号独家稿件,未经大鱼号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