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科技大学”要对得起“钱学森之问”
这些天,一所新的高校正在筹建的消息,吸引了舆论关注。在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新建一所高校本来不算稀奇。但是,这所高校拟使用的名字,很难不引起人们的注意:“钱学森科技大学”。
湖南省人民政府网站近日发布《湖南省推进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其中“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工程”部分提出要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支持区域内高等教育发展,推进在浏阳市筹建钱学森科技大学(暂命名)。媒体和网友注意到这所新大学的筹建计划,起初就来自于上述政府规划。
那么,“钱学森科技大学”究竟是什么性质呢?是政府出资筹建的公立大学,还是民营资本设立的民办高校?随着媒体的追问,这所拟筹建的新大学逐渐揭开面纱。多家媒体报道显示,该大学系地方招商引资项目的附加项目,是“和企业正在谈的项目”。
各个渠道的信息表明,“钱学森科技大学”尚在构想阶段,项目并未实质落地。当然,这并不妨碍人们对以此冠名的大学进行一番设想。
钱学森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他的事迹在国内可谓人人皆知。此外,钱学森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另一份特殊意义,是他在晚年提出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先生发自内心的真诚质问,鞭策着广大教育工作者奋力前行,给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留下了一道艰深命题。
那么,以钱学森的名字建设的大学,解答“钱学森之问”,以培养杰出人才为目标,就成为社会期待其承担的使命。简单地说,“钱学森科技大学”要拿得出足够的办学水平。
近年来,国内一批“年轻”的高校相继崛起,给高等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比如,依托中科院设立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和深圳市政府创办的南方科技大学,在极短的时间内赢得良好声誉,成为公众认可、办学成绩斐然的国内知名高校。这也意味着,新创办的高校也可能具有后发优势,能够避免传统高校存在的体制机制弊病。另据媒体报道,“钱学森科技大学”的构想并不是第一次出现,曾有网友建议将南方科技大学更名为“钱学森科技大学”。
办学历史短不一定会限制高校办学水平,但高校办学水平牵涉的要素无疑更复杂繁多。与其急急忙忙抛出一个名字吸引眼球,不如好好筹备,再从容回应公众的质疑。比如,这所大学如果由民营资本主导筹建,其投资规模能否满足高水平大学的需求?有关部门将从中发挥怎样的监督管理作用?大学的根本在于“大师”,如何招揽海内外一流人才,组织一支高水平的科研教学队伍?此外,这所学校的学科设置、招生、培养方式等诸多细节,都要对得起钱学森先生的美誉。
当前,筹建“钱学森科技大学”,还有一道现实门槛:2006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中,对学校名称设定方面有明确要求,其中一条即为“校名不冠以‘中国’、‘中华’、‘国家’等字样,不以个人姓名命名,不使用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学校所在城市以外的地域名”。筹建新大学需要教育部审批通过,如果“钱学森科技大学”真要顺利落地,必须获得教育部的“破例”批准。
目前,国内以人名命名的大学为数不多,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以孙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中山大学,还有鲁迅美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等在专业领域办学成绩卓越的高校。这些大学大多具有一定历史积淀,也在教育部高校命名规定出台之前就使用了现在的名字。这些学校使用历史知名人物的姓名,也旨在传扬他们的生前事迹,继承他们给后人留下的精神财富。
以一所“钱学森科技大学”来更好地解答“钱学森之问”,当然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不过,建设一所怎样的大学,才对得起钱学森先生留下的宝贵精神,则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相关地方决策者与公众需要进一步审慎思考的问题。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