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都消停消停,放过钟美美吧,不要捧杀棒杀,不要让孩子过早承受网络世界的翻云覆雨,不要强化对立,对孩子尤其需要这份温柔和善意,设身处地考虑到他的最大利益,而不是当成一个可以消费的流量。希望孩子能健康地成长,如已所愿,心态不会受到围观影响,成为自己喜欢、而不是别人喜欢的那个最好的自己。
曹林|文
挺喜欢钟美美这个孩子以及他的模仿秀,这种模仿不只是表演艺术和网络乐子,也是成人世界的一面镜子,从他的模仿中能看到孩子眼里的世界,看到他对成人理解。在前面一篇评论中我也谈到过,钟美美是教育包容度的一块试金石,应该用最大的宽容对待孩子可能会让有些人不舒服的表达。但这几天看了媒体对钟美美铺天盖地的报道,一个孩子不断在媒体曝光,风口浪尖中被捧、被棒,真不是什么好事。放过钟美美,不要让他在这个年龄过度暴露在他驾驭不了的网络世界,给他一点不受干扰的成长空间吧。
不要捧杀。孩子的模仿确实很到位,老师训学生,售票员对游客,惟妙惟肖,模仿中更有超越。看着孩子的表演,觉得很过瘾,表达了我们日常很多情绪,浇了胸中的块垒。这恰恰是我要说的,我们成人需要克制这种“拿孩子的模仿浇我们胸中块垒”的过瘾感和自私感,孩子没有生活经验,对社会其实并没有太多了解,甚至我们从模仿中阐释出的很多意义,他并不很明白,他也许只是觉得好玩。不要用我们的快意,去捧杀一种属于孩子纯真的表演。有些带刺儿的话,要说自己去说,不要借孩子的嘴去说。
不少人给了孩子很高的评价,仿佛真是本山现身影帝附体,天才神童,表演艺术家,北影为他敞开,中戏不在话下,怂恿他去模仿这个模仿那个。实际上,模仿是需要深入的生活体验的,对老师模仿得如此深刻,因为他是个学生,对老师有长期的观察,是积累的产物。让他模仿生活经历之外的角色,就很吃力和够戗了。不要伤仲永,不要过早地透支天才,天才也需要学习,这个年龄是好好学习打好基础的年龄,过早地暴露在网络世界、为与年龄不相称的“声名”所累,对成长真的好吗?
短视频风口中,这种类型的模仿在网上有很多,钟美美的模仿火在其特殊身份,反差形成的戏剧效果。网络很势利,在喜新厌旧上从不含糊,抛弃一个热点时连声再见都不会说,正如孩子的老师和母亲也意识到的,人们的“口味”可能很快就会变,厌倦一种套路表演。过度关注、过度曝光、过度捧杀,只会加快一种热度的迭代速度。热度只是暂时的,学习是长久的,成长是需要耐心的,网红路上的大起大落,不是孩子可以承受之重。
不要让孩子过早地承受网络世界的压力。这段时间孩子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像过山车一样,一会儿是影帝,一会儿被“约谈”,一会儿是媒体围追,一会是铺天盖地的评论,流量和话题包围着孩子。孩子的心智和心理,能平常看待这些风浪和世象,能驾驭这种流量驱动吗?成人热爱流量,但还是应该为孩子多考虑,网络世界有满满的善意,也有无处不在的恶意,可能都不是这个年龄的人能驾驭的。流量的驱动面前,很多大人都把持不了,容易自我迷失,更不能苛求孩子。模仿老师出圈,再去模仿生活中的其他角色,也挺出彩,继续模仿自己不熟悉的,就有可能翻车了。网络世界的波谲云诡和翻云覆雨,不是孩子可以驾驭。
这个年龄的孩子,有着很强的可塑性。我觉得,应该在一个不受干扰的安静学习环境中塑造成一个天才演员,而不是在喧嚣网络的围观下塑造成一个被别人定义、被流量裹胁的人。一个人如果缺乏主见,很容易被流量牵着鼻子走,市场喜欢什么就模仿什么,什么热度高就去模仿什么,追随流量,个性就没了。还是应该在流量与孩子之间,设一道负责任的保护。
我还想说的是,“讽刺作品”这种成年人的文体,也不是孩子可以驾驭。无论孩子模仿老师的初衷是什么,但无法阻挡的是,很多人都站在成人视角解读为一种讽刺。当然,讽刺并没什么问题,有些问题应该去刺一下。但我总觉得,让一个孩子去承担这种“讽刺”责任,并不合适。每个年龄,都有属于自己年龄的文体和表达方式,就像写文章,得慢慢从说明文、记叙文、任务驱动型议论文再到评论、杂文、论文等等,年龄和心性在文体的阶梯上可以驾驭。
人们都不喜欢自己的孩子说小大人话,不喜欢孩子说官话套话大话,同样,反讽也是一种“大人话”。孩子模仿的初衷未必是反讽,其实就是孩子气、孩子角度的艺术重现,调皮的演绎,但舆论视角的反向塑造中,很容易强化其讽刺性、批判性和叛逆性,“孩子性”可能就没了。
最后想说的是,不要强化对立。不少媒体在追问钟美美是不是被“约谈”,当地教育部门说跟孩子接触了,班主任说只是聊了聊“别影响学习”,钟美美母亲说“我让隐藏的视频,担心评论影响孩子”。——看得出来,身边人在面对舆论围观时都小心翼翼,害怕外界所赋予的约谈框架。我觉得,最好不要用“约谈”这个带着惩罚、规训、训戒意味的词去打标签,构想出一个人和他教育环境的对立关系,这样只会在传播中形成一种“自我实现预言”,强化了不友好关系。其实,一个孩子的视频在网上如此火爆,网民又在关注他的真实身份及其背后的学校,甚至将视频解读为影射学校老师,学校和当地教育部门很难不无动于衷,很难不去关注一下。怎么关注呢?无非就是说要好好学习,不要影响学习,传播正能量,等等,老师也有义务关注和关心自己的学生。
舆论担心“打压”,这可以理解,但还是要善意理解学校的关注,以对孩子最有利的方式去推动他与环境的友好相处,而不是在“关心孩子处境”的冲突式围观下反影响他与环境的关系。本来并没有什么冲突,都觉得有冲突,都说是“约谈”,可能就冲突了。
都消停消停,放过钟美美吧,对孩子尤其需要这份温柔和善意,设身处地考虑到他的最大利益,而不是当成一个可以消费的流量。希望孩子能健康地成长,如已所愿,心态不会受到围观影响,成为自己喜欢、而不是别人喜欢的那个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