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双减” 快乐阅读

“双减”:减负,不减阅读。“双减”政策的出台,为阅读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有利契机。丰富阅读生态,激活阅读能量,成为学校、家庭、社会的共识和努力方向。

学校

课堂内外书香浓

本报记者 杨淑玲

在教育部的课后托管相关文件中,明确提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阅读、兴趣小组以及社团活动,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水平”。阅读,作为重要的选项位列其中。近日,记者走进南昌市红谷滩的一些学校发现,各学校纷纷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使课后延时服务由单纯的学生托管延伸为学生的“综合服务”,课后服务不仅仅是看护服务,更是一种学校教育的延伸。

在南师附小红谷滩校区,学校利用晨读、午读、课后托管等时间开展系列阅读活动。记者现场看到,一幅幅阅读主题黑板报,图文并茂,内容丰富;一次次的课后服务阅读活动,营造了书香浓郁的校园环境。

下午4时,南师附小红谷滩校区六(10)班的孩子们正全神贯注阅读高尔基的《童年》--有的在书上圈点勾画好词好句,有的在书的空白处写下密密麻麻的阅读感悟,有的认真完成多页读书笔记,还有的同学竟然做了整本书的思维导图……班主任艾媛说,通过读名著写批注的方式,可以督促孩子们多阅读、深阅读。按照时间规划,设定每半个月为一个周期,一个周期读一本,定期检查,对表现突出的同学进行点评。等一本书读完后,再通过直播课的形式,让孩子们进行阅读分享。戴奕阳同学说:“书读得多了,就不怕写作文。”

开学初,学校就布置了“班级共读”“国学诵读”和“学生个性化阅读”三大板块的阅读活动,课后服务紧紧围绕这三个方面开展。南师附小红谷滩校区执行副校长涂娟介绍,学校还会细化这些阅读活动,做到常态化。

朗诵能唤醒文字,朗诵会触动心灵。

每天下午1时20分至2时,是南昌航空大学附小红谷滩分校六(1)班谢赛照老师和学生共同盼望的朗诵时光。“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教室里,数十名学生整齐端坐,在谢赛照的带领下深情款款地朗诵梁启超的散文《少年中国说》。同学们声情并茂、激情昂扬,脸上都洋溢着自信的微笑。下课了,一群学生仍然兴致勃勃地在走廊大声吟诵:“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谢赛照说,学生们迷上了“朗诵沙龙”。在一起诵读时,班里气氛非常活跃,即使平时好动的学生也沉浸在朗诵的情境里了。

南昌二中雅苑校区依托图书馆,开展常态化图书馆课程和阅读活动,为课后服务提供丰富的内涵支撑,成为学校素质课程的重要补充。

下午3时30分,伴随着悠扬的下课铃声,初一(2)班的孩子们排好队,在陈琦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学校图书馆。“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满地不只是六便士,月光也曾落在这里;不妨手握便士看月亮,在憧憬中追寻,在追寻中实现自我价值,拥抱明朗朝晖,勇敢逐梦。”胡正泓同学正围绕《月亮与六便士》侃侃而谈,洒脱自如的的表现力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阵阵掌声。这里正在开展一场生动有趣的阅读分享会。该校政教处副主任余国清表示,初中阶段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思维在这个阶段成长,性格在这个阶段初步确立。阅读不仅仅对语文学科的提升有重要作用,也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更是形成世界观的重要手段。为了树立榜样,带动更多的学生积极阅读,学校设立了“阅读之星” “阅读十佳” “阅读二十秀”等荣誉称号,每学期进行一次评比,对阅读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

课堂内外,随处可见孩子们阅读的身影,“手不释卷”成为校园最美的风景。

社会

去图书馆去书店

凌瀚 本报记者 李滇敏

11月20日,周六。初冬的一场雨给南昌带来了一些寒意。上午10时许,省图书馆少儿区的入口处,孩子、家长排了长长的一溜,扫码、测温……进得馆来,孩子们撒着欢儿朝书奔去,那画面颇有一些象征的意味。管理员吴春春说,因为疫情管控,限制了入馆人数,否则人会更多。

阅读区被一圈书架分为两个部分,外间是亲子阅读区,多是幼儿园阶段的孩子由父母陪着在这边阅读。小学生读者则在里间阅读,他们有的三五成群,围坐在一张小书桌旁轻声讨论书里的内容;有的则独自捧着书,或拉个小沙发坐在一角、或傍着书架席地而坐,沉浸在自己的阅读世界中……

洪都小学一年级的李烁珺捧着一本《海南寻宝记》读得津津有味。她爸爸告诉我们,孩子上学之前他们还在打听奥数班、英语培训班,9月开学,正好赶上“双减”政策出台,他们修改了计划,每个周末花一天时间带孩子来图书馆。现在孩子时常惦记着来图书馆,这让他非常开心,“毕竟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将受益终身。”

在一张小桌前,围坐着五个小男孩,各自抱了本自己喜欢的书在看。他们是住在同一个小区的小伙伴,他们的“头儿”是上六年级的熊浩喆。熊浩喆是省图的“资深读者”,他从一年级开始跟着爸爸“泡”图书馆,那时候还是在老馆。迁址新馆以后,离家近了,他读书更方便了。“双减”以后,小区里的小伙伴跟着他来体验了一两次,都喜欢上了这里,现在他们每次来读书,都是成群结队的。

吴春春说,现在很多学校也非常重视阅读。他们开设的“爱·悦读”课堂,与南昌凤凰外国语学校合作一年多,周一到周四学生们用一个上午的时间来省图少年儿童区开展主题阅读课程。“双减”之后,很多学校前来寻求合作,希望开设阅读课,这个馆校共建的课程很受欢迎。现在,省图计划增加一些空间,来满足部分学校的需求。另外,他们正在与育新小学开展图书室共建活动,即将开展“双减”后的学生阅读服务。

或倚或坐,或三五成群,或独自沉浸……同样的阅读场景在新华书店文化广场店二楼的青少图书部也随处可见。书店的主管戴敏说:“秋季开学的时候,发现青少年图书的销售额比往年增了不少,然后,每个周末来这里看书买书的学生越来越多,我们这才意识到,‘双减’对图书市场影响还真是挺大的。”

站前路小学四年级的陈益轩从小喜欢读书,逛书店是他和爸爸坚持了很多年的周末休闲方式。陈益轩的爸爸说,“每次看到喜欢的书都会买回去。孩子每天都有固定的阅读时间,现在作业少,平常读书的时间更多了。”

青少部的主管涂秋红说,“中外名著卖得最好,另外曹文轩、沈石溪的作品也很受欢迎。低年级的孩子最喜欢的是《大中华寻宝记》……”

优秀的孩子离不开阅读,这已经成为一个共识,但是,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图书馆和书店都采取了很多措施。

省图书馆举办了兰兰姐姐讲故事、赣图悦读研学营等活动,带着孩子去八一起义纪念馆、滕王阁、绳金塔……教孩子们在行走中阅读,读社会、读历史、读文化。新华书店举办了各种各样的读书会、分享会,还把读书与想象力、动手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他们还把孩子们喜欢的作家请过来跟小读者们面对面互动……因为疫情,很多活动移到了线上,仍然吸引了很多孩子。

“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很难想象成天沉迷于手机的父母能培养出爱阅读的孩子”,为了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省图书馆和新华书店分别举办了一系列针对家长的读书分享会、训练营等活动,“以前经常有家长把孩子往书架前一扔,自己在一旁不管不顾地看手机,现在这种现象很少了。亲子共读真的会产生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

家庭

亲子共读伴成长

本报记者 龚艳平

11月27日,周六,冬日暖阳,吴志浩和家人来到南昌市红谷滩最近开放的美书馆“钟书阁”。一人一书,度过了一下午。

吴志浩是南昌县一名四年级学生。这是吴志浩和妈妈王文佳的约定,每周打卡一座图书馆。翻阅王文佳的朋友圈,最新的写着:“第8个。与孩子共成长!”落实好“双减”,不仅仅是做“减法”,也要做“加法”,特别是亲子阅读方面。王文佳介绍,吴志浩属于不太爱阅读的孩子,为了培养他的阅读兴趣,她与孩子一起列了一个阅读计划,比如每周完成阅读一本书、每周打卡一座图书馆等。

“双减”落地,学校对孩子的阅读更加重视。在吴志浩就读的莲塘三小,学校有阅览室,班级有图书角。班上每两周举办一次流动换书活动,每月组织一场共读活动,全班同学共读一本书,然后通过一场主题读书会,同学们介绍读书体会,共同探讨读书的感想,感受阅读的魅力。

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家庭的作用与学校一样重要。南昌大学附属小学红谷滩校区五年级学生刘苗苗,平时就爱阅读,每天阅读时间在两个小时左右,“双减”之后,阅读量更大。这得益于父母的引导和培养。走进她家,仿佛进入一座“小型图书馆”,家里的客厅和卧室都设有书架,在卫生间、飘窗等地方都摆满了书,“孩子在家里随手就能拿到书”。

“我们不规定孩子要读高大上的书,不要求孩子做笔记写读后感,也不要求孩子记优美词句。”用她爸爸刘勇的话来说,只是为了让她从阅读中找到乐趣。“有时我周末加班,她可以坐在我旁边,安安静静看一天书。”说起这点,刘勇颇为自得。

可以说,每个爱阅读孩子的背后,基本都有父母的身影。黄昊然今年读初一,是个“哈利·波特迷”,小学的时候就读完了整套七本书。前不久,母亲邹婧华给他买了一套中英双语版,希望他能在英汉对照阅读中更好学习外语。黄昊然特别喜欢魔幻方面的书籍,以前邹婧华担心这类书籍没有“营养”,有段时间还因为此事和孩子闹了别扭。如今随着阅读量的增加,黄昊然的视野越来越开阔,兴趣也不再局限在某种类型。“现在想想,只要他随性读就好,当他轻松阅读时,才能体验到快乐,而不是迫于压力阅读。”邹婧华庆幸自己当时没有强制干涉。

阅读习惯需要培养。“双减”之后,喜欢阅读的孩子有更多时间读书,不喜欢阅读的孩子依然“不自觉”,父母在这方面也苦恼。彭洪宇的孩子读五年级。他说:“我平时工作比较忙,无双休,不知道怎么让孩子喜欢上阅读,以前周末还有培训班管,现在孩子在家无人陪伴,迷上了手机和电视。”对于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他有点迷茫。

和他一样感到困惑的家长有不少,陈丽丽也是其中之一。儿子读四年级,她会经常给孩子买书,“老师推荐的,学校推荐的,朋友推荐的,有时候一套一套地买”,堆得家里一整面墙都是。“他就是不看,看起书来就磨蹭。”说起孩子的阅读习惯,她有点不知所措。

大家都知道,“双减”之后阅读的重要性。为了让孩子爱上阅读,家长也在不断摸索。罗仁祥在手机上下载了几个亲子读书类APP,每天陪着孩子睡前阅读,次日早上再让孩子听一遍,希望通过听读同步的方式,让孩子爱上阅读。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还有一些家长带着孩子参加亲子阅读沙龙、组建家庭书房、约定共读时间……总之,家长们煞费苦心,都是为了让孩子爱上阅读。

专家

让孩子爱上阅读

本报记者 万芸芸

细读“双减”政策第八条、第十条,有一个词特别突出--阅读。诚然,当外在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有效减轻,孩子有了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阅读的价值愈加凸显。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普遍关注孩子的阅读,原因之一就是,阅读是学习的基础。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养成,关系到孩子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判断和分析能力的形成。阅读不仅可以使孩子获得有益的知识、经验,丰富与提升自己的语言、审美,塑造他们的价值观,也可以延展他们的精神世界。”周博文,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文学博士、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师,出版发行了童话小说《用爱拥抱世界的小男孩》、研究专著《叶圣陶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等十余部著作。长期的教育学理研究和儿童文学创作实践,让他对儿童阅读有着切身的体味和思考。

而在中国教育协会副会长朱永新看来,阅读关乎孩子成长,也关乎民族精神,关乎中华文化的传承,关乎国家未来的发展。“一个人的精神发源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

阅读之要彰明较著,那孩子该读什么书?又该怎么读?

周博文认为,一个人的阅读素养,当建立在自觉而又充足的阅读基础之上。为此,值得提倡多样化、多元化的阅读,综合、全面、均衡的阅读,文学的、历史的、科学的,甚至是趣味性的、游戏性的书,都有其独特价值,一些沉迷游戏的孩子,也有可能通过阅读游戏类书籍,体味到阅读是有趣的、快乐的。而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认知能力、心理特点、接受水平、阅读趣味有所不同,就儿童文学而言,学龄前的孩子可以选择适合他们认知水平的图画书、童谣、短篇童话等;小学阶段的孩子可以选择童话、小说、诗歌等;中学阶段的孩子阅读趣味已不断地向成人靠近,可以阅读一些篇幅长一点、结构复杂、思想深刻的长篇小说、报告文学、戏剧剧本等。

“不管什么阶段的孩子,都要注意他们对文本的回应、思考、困惑和问题,大人要做出积极而及时的回复。有些孩子会很容易地做出反应,也有些孩子不善表达,此时的家长和老师不应强迫孩子做出反应,而应鼓励他们,提供充分的机会,观察并帮助孩子解释、评价。”

当前,“双减”政策持续落地,家庭、学校分担了孩子阅读的重任,图书馆、借阅室、书店等社会机构也纷纷以多样化手段提升服务,甚至一些教培机构也开始试水阅读教育、绘本馆等。“双减”之后,探索如何丰富阅读生态、激活阅读力量,已然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和努力方向。

“在具体的阅读行为和阅读活动的实施上,各方侧重点确有所不同。”如周博文所言,家庭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5218 字。

转载请注明: 幸福“双减” 快乐阅读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