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从胡服骑射和后勤保障入手,分析赵国长平之战失败原因,战神白起

由 濮阳南烟 发布于 经典

导语:长平战局惨烈,赵国欲哭无泪,但失败原因只因为赵括吗?从胡服骑射和后勤保障入手,分析赵国长平之战失败原因,对手是战神白起,为赵括洗白是很难的
战国风云,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在诸多次重大战争中,长平之战可谓是规模非常宏大的一场战争,也是整个战国时代当中战争结局最为惨烈的一场战斗,那场战争让秦国和赵国通通跌入了发展的低谷。尤其是赵国,经历长平之战,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变法所遗留下来的成果,几乎消耗殆尽,赵国的青壮年男丁基本上都死在了战场之上,本来作为抗秦主力的赵国,蒙上了一层巨大的阴影,甚至有的人将长平之战,当作是赵国的提前灭国之战。

长平之战之后的赵国,已经失去了与秦国对抗的实力,为秦王嬴政时期对赵国的灭国之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样的理论也是正确的,毕竟正是长平之战的胜利,让秦国从根本上打击到了赵国。因为那时,赵国是山东六国的抗秦主力,赵国实力的跌落也标志着山东六国抗秦的青黄不接,可以说为秦国的东出天下扫平了一个巨大的障碍。
而对于长平之战的战果,人们也是众说纷纭的,其中争议最大的当属赵括这个人,很多人认为正是因为赵王信不过廉颇,换上了赵括才导致了整个赵国军队的失败,他们认为赵括只是一个会纸上谈兵的人,如果一直由廉颇带兵的话,赵国不至于付出那么惨重的代价。
也有的人认为,赵括只不过是为赵国的实力不支背了黑锅而已;但无论是哪一种看法,赵国在那场战争当中,付出惨重的代价都是一个既定的事实,本篇文章我们来分析一下,导致赵国战败的最终原因是什么??是不是像大多数人认为的那样,因为赵括的纸上谈兵。
其实,无论后来人怎样给赵括洗白,一个战争的失败与它统兵将领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就好比一个国家的兴盛和衰落,与统治这个国家的君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无论赵括他的军事才能到底如何,长平之战的战败与他都是不可分割的。

赵括代替廉颇前,并未查清秦军实际情况
首先,赵括在代替廉颇之前,并没有认真仔细地查清秦军军中的实际情况,很多人也拿这一点给赵括洗白,说他在战争之前,并不清楚秦国已经将统兵将领从王龁换成了白起,所以赵括没有改变战法,这一点是有情可原的。
但实际上,作为一个统兵将领,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一个将军连想要查清对方军中实际情况的心思都没有,怎么能说是一个负责任的将领呢?一个轻敌冒进的人,又怎么能完全肯定他的军事才能呢?
赵国后勤供给保障不力,是导致赵括兵败的一个原因
其次,赵括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白起派兵截断了赵军的运粮通道,赵括带领的军队没有了粮草的支援,导致了最终的失败;这个原因也是很多人给赵括洗白的理由,说他的失败大多数原因都归结在后勤当中,与他本身这个人并没有多少联系,但赵括作为一个统筹整个军队的人,他并不能很好地保障后勤的通畅,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被白起截断的运粮通道,并不是赵国主力运粮通道
最后,赵括是一个比较轻敌冒进的人,其实当白起截断的运粮通道并不是赵国的主力运粮通道,而是赵括带领着一部分军队深入敌前时,主力军给他们运送粮草的通道;从这里也就可以看出赵括的战法是漏洞百出的。
赵括并不能很好的了解对手的实际情况,就草率的带领着部分人马进行出击,不仅导致自己与主力军相隔,也使自己失去了粮草的支援,最终牺牲在了战场之上。
所以说,虽然这场战争的结局,并不能完全的归结在赵括身上,但赵括作为一个将军与战争的失败还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的,无论后来人如何给他洗白,失败的责任他还是要承担一部分的,所以说,想为赵括洗白是很难的。
但能够影响一场战争成败的因素有很多,我们不能单纯的将他归结在某个人身上,还需要从国家、社会等多方面的情况进行考量,而像长平之战这样的旷世大战更是如此,能够影响它的因素也比其他的小型战争多很多,所以,我们还需要从其他的方面来思考赵国战败的原因。

首先,赵括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将领,虽然他的父亲马服君赵奢,在赵国的军中有着很高的威名,但赵国是一个崇尚武力的国家,军事方面的人才并不缺少,赵括在军中的影响力并不高。
同时,赵括所代替的人还是在赵国有着非常高声望的廉颇,廉颇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在赵国的地位比赵括的父亲赵奢还要高,虽然,后来赵王下令让赵括代替了廉颇的位置,但是离开军营的也只有廉颇自己。
被免职的廉颇威望犹在,其下属不服赵括
廉颇能够带领着赵国军对抵抗秦军三年,能够在三年当中坚持自己固城不出的策略不变,肯定少不了拥护他的人。所以,虽然廉颇被赵王给撤职了,但廉颇的亲信却还遗留在军中很多,这些人既是廉颇的拥护者,同时在军队的时间也比年轻将领赵括要多上很多,他们既对廉颇的遭遇愤愤不平,也对赵括这个没有实际战斗经验的将军心有不服。
所以,当时赵括所要面对的不仅是外部环境的不安定,不仅是具有强大作战实力的秦国军队,同时在赵国军对的内部,还有许多危机等待着他的处理;因此,赵括是没有完全绝对的心思放在战场上的。

其次,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变法虽然给了赵国很强大的军事实力,却没能够让赵国形成一个稳定的良性发展循环,让赵国强大的军事实力没有后援保障;我们都知道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变法是一个单纯的军事变法,是吸收了北方胡人作战特点之后的军事改革,它的重点放在的就是对针对战斗实力的提升上,对军队制度的改良上,与行政发展、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都没有关系。
也恰恰是这一点,让赵国后期的发展变得十分的畸形,整个国家的诸多精力都放在了军事实力的提升上,让军队的发展变得十分的迅速,却忽略了其他方面的改革和发展;因此,赵国的农业经济、社会发展、工商业以及行政发展都变得非常的薄弱。
赵国综合实力无法保障大规模的战争消耗
赵国军事实力强盛的背后却是一个经济衰败、政治混乱的国家现状,虽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变法确实给了赵国许多的保障,也让赵国成为了山东六国的抗秦主力,但这种军事方面的强盛却并不长久,因为没有综合国力的支撑,它也只有一战之力,如果蒙受了巨大的失败便极其容易土崩瓦解。

但赵国的农业经济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发达,它不像秦国那样有着制度上的发展保障,更没有秦国能够从巴蜀地区运粮的后手,它只能依靠着国内萧条的经济作为支撑,如果在和平年间还好,在这样需要大幅度消耗财力的战争年代,赵国根本就没有那么强盛的实力能够提供长久的支持。
赵括接手赵军时,赵国已经无法保障后勤供给
在赵括接手整个军队的时候,赵国其实已经失去了后援的保障,如果这时赵括能够一击必胜,那么赵国还有反击的机会,但赵括很不幸的失利了,就如同我们上面所说的那样,赵国的畸形发展让它蒙受一次失败就再也爬不起来了。
所以,赵国萧条的经济发展、落后的社会生产、混乱的行政发展都是导致战争失败的一个关键因素,毕竟战争最终的结果不仅是由单纯的军队实力所决定的,打仗打的是综合国力,打的是经济和后期保障。

笔者认为,当赵括遇到战神白起时,胜负结果早已注定,赵括所面对的人是秦国的武安君,武安君白起可谓是一代杀神,更是百战百胜的战神,在对战赵括时,白起成名已久,并且一生未尝败绩,他的军事才能是赵括不能够比拟的;无论是在统兵作战的战法上,还是对后勤系统的保障上,白起的考虑都比赵括要多很多,谋划也比赵括要实际很多。
所以两个人对战的最终结果,其实已经是显而易见的,更何况在白起担任秦国将领的时候赵括还丝毫不知情,依旧将秦军当成是没有著名将领带领的军队,认为随便打打就可以,所以最终才会蒙受失败。
如果赵括能够知道秦国更换了白起作为将领的话,说不定就不会那么轻敌冒进,而是能够在军队当中统筹兼顾了,那么军队最终的战果也可能会大不一样,只是这仅仅是一种假设,真正的历史我们已经没有办法去修改了。

笔者认为,长平之战当中赵国最终的结局其实与诸多因素关,除去赵括本人的因素之外,赵国军队内部的不安定、国家内部的实力不支、薄弱的农业经济发展和混乱的行政发展都是它最终蒙受失败而付出巨大代价的关键因素,我们并不能够将这所有的事情,都归结在赵括一个人身上。
经过彻底变法的秦国能耗起战争,而赵国不能
事实上,即使赵括不代替廉颇的话,长平之战赵国也很难打赢,毕竟在这样的一场国与国的较量当中,它们较量的不单纯是军队的作战能力,更多的是整个国家的整体实力,从君主的统御能力到整个国家的发展循环,再到整个军队的实力,甚至到单个士兵的作战能力。
这一切都是要在战场上进行比拼的,经历过完整彻底的商鞅变法后的秦国能够耗得起,再不济,还能够从巴蜀地区运送粮草,不至于让整个作战系统崩溃;可是单纯进行过一次胡服骑射军事变法的赵国能够耗得起吗?自然是不能的。
赵国在经济方面没有很强大的实力,君主又没有战略决策能力和统御能力,统兵的将领在作战方式上也是有问题的,而军队内部还有不断的矛盾冲突出现,这样的一个国家又拿什么去跟综合国力强盛的秦国相提并论呢?所以最终的结果,必定不会让赵国人如愿。

我们在理解赵国在长平之战惨败的问题上,还需要全方面的去看待,既要考虑到赵括本人的问题,也要考虑到赵国的问题,不能仅因为纸上谈兵而就将赵括这个人全盘否定,毕竟在长平之战当中,虽然赵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但秦国同样也并不是完好无损的,它的人员伤亡照样损失惨重,据史料记载士兵伤亡高达20多万人。
我们也不能因为赵国畸形的发展状态,而就盲目地去给赵括进行洗白,这都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也是对前人努力的不尊重,作为后来人自然可以对前人的功过进行评说,但我们毕竟不是生活在那个历史时代的人,不能够百分百的去还原他们的生存环境,也不能百分百的去了解当时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所以我们既不能够完全的去肯定一件事,也不能盲目的去否定一件事,这是理解历史的基础,也是我们尊重历史的基础。
参考文献:《史记》、《孙子兵法》、《战国策》、《汉书》、《商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