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张謇的发家史:出身状元,办实业赚了大钱,创办近300所高校

由 廉拥军 发布于 经典

文/傅华轩

最近国外比较权威的高校排名,内地比较靠前的高校,依旧是人们常说的"清北华五",就是清华北大和华东五校:中科大、上海交大,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

在这七所高校中的两所大学,是民国初年由一位牛人创建,这位大咖是谁?太厉害了!

他叫张謇,字季直,号啬庵,生于江苏通州海门长乐镇(今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常乐镇)。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他是南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河海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复旦大学、东华大学、南京大学等学校的创始人。一下子办了这么多大学,厉害吧!列位且慢,下面看看他的非凡经历。

1853年7月1日(清咸丰三年五月二十五日),张謇出生于今江苏省南通海门市常乐镇。张謇兄弟五人,他排行第四,后被称"四先生"。


清咸丰六年(1856年),张謇4岁时,由父开始教识《千字文》。5岁时,因能流利地背诵《千字文》,父令其随三兄入邻塾,师从海门邱大璋先生读书。12岁时,謇父自辟家塾,延请老家西亭镇宋效祁先生教授其子。14岁时,因宋效祁先生病故,父命謇负笈往西亭,从宋效祁先生的从子宋琳先生读书,膳宿其家。

同治七年(1868年)张謇16岁,那时考秀才要廪生具结,就是说明考生身家清白,无冒名顶替,才能应试。因张謇出身是通州(今江苏南通)还是海门,藉贯不明,加之是农民,非名门子弟,两地推诿,不肯具结"补廪",不能参加科举考试。麻烦了,政审不合格,失去了参加科考机会。为了走上科举正道,经别人安排,张謇冒用如皋县人丰利大户张铨儿子张育才的名义报名注籍,冒名顶替终于报上名了,经三试胜出,得隶名如皋县学为生员,第二年在如皋考中秀才,就相当于如今的"高考移民"啊,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偷梁换柱。


从16岁中秀才到27岁之间,张謇每两年就去江宁(南京)参加一次乡试,先后5次都未得中。但是从此如皋县张家开始用冒名一事来要挟张謇,连续索要钱物,最后索性将张謇告上了公堂,说:"张育才忤逆不孝",软禁在学宫居仁斋里,要革去他的秀才,还要下狱问罪。这场诉讼延续数年,令张謇十分狼狈,家道也因此困顿。

光绪二年(1876年)夏,张謇应淮军"庆字营"统领吴长庆邀请,前往浦口入其庆军幕任文书,后袁世凯也投奔吴长庆而来,张謇善文,袁世凯善武,两人构成吴长庆的文武两大幕僚,参与了庆军机要、重要决策和军事行动。光绪六年(1880年)春,吴长庆升授浙江提督,奉命入京陛见,张謇随同前往。同年冬,吴长庆奉命帮办山东防务,张謇随庆军移驻登州(就是现在的蓬莱市)。


1882年(光绪八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日本乘机派遣军舰进抵仁川,吴长庆奉命督师支援朝鲜平定叛乱,以阻止日本势力扩张。张謇随庆军从海上奔赴汉城,为吴长庆起草《条陈朝鲜事宜疏》,并撰写《壬午事略》、《善后六策》等政论文章,主张强硬政策,受到"清流"南派首领潘祖荫、翁同龢等的赏识,从此攀上高枝。翁同龢何许人也,皇帝的老师,又是军机大臣。翁同龢在政治上与慈禧不和,拥护光绪掌权,正需有人充实阵营,从此不遗余力地提携张謇。北洋大臣李鸿章和两广总督张之洞也都闻知张謇的文才,都争相礼聘,邀其入幕,但张謇一概婉拒,"南不拜张,北不投李" ,回到故里,继续攻读应试。打算靠自己考取功名,名正言顺地踏入仕途,如今的张謇,也不用政审了,可以大摇大摆地进贡院考棚应试了。那时,没有功名是很难入士的,起码得有举人进士出身。相当于如今要有本科或研究生学历,才能报考公务员。

1885年,张謇终于在乡试中考中了第二名举人,取得开门红。但接下来的九年间,好运不再,屡试不中。不过张謇屡败屡战,以过人的毅力和天赋,以及拥护光绪的鲜明政治态度,最终征服了考官翁同龢,于1894年以41岁高龄考中状元。 厉害,实在是厉害!但是,擅长考试并不是张謇最厉害的地方!敢于取舍才是张謇的难以超越之处! 张謇并没有因为高中状元就乐颠颠地进入体制内,端起了铁饭碗,从此走向仕途。


甲午之战结束后,在"如何救国"的思路上,张謇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是一致的:改革变法,君主立宪可以强国。 但他们也有区别,康、梁是理想家,他们把变法成功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光绪身上(这也是康梁失败的根源,寄托在傀儡身上会有结果吗);张謇是实干派,他信奉的是"与其相信政府还不如相信自己",因为他愤愤不平慈禧在国逢大难之时仍有好心情大办生日的行为,国之悲哀啊。

1913年袁世凯成为正式总统,任命张謇为农商总长。但不久袁世凯便下令解散国会,复辟之心初露端倪。张謇曾经苦口奉劝阻袁世凯,表示解散国会、穿戴衮冕祀天等行为将会诱发新的动乱。袁世凯鬼迷心窍,执迷不悟。到1915年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的第一至四条号要求时,张謇愤然辞职,在袁世凯复辟称帝之前彻底与袁世凯斩断了所有联系。

于是张謇勉励自己:愿干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我要走属于自己的救国之路!走自上而下救国路的人已经够多了,至于自下而上的路,就由我来吧! 张謇为自己选中的路是弃官经商、实业救国。这意味着他必须放弃之前为科举所付出的所有努力、时间和金钱!但张謇并不后悔,因为他明白:简单的占有是小聪明,暂时的放弃才是大智慧。 三十年科举之幻梦,于此了结吧!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拥有大智慧的张謇展现出了惊人的商业天赋,他只用了短短几年就一统全国纺织工业市场。不过赚了大钱的张謇并没有买房囤地转行炒房地产,他用赚来的钱做了两件实事。

一、继续发展实业,他陆续创办了二十多家企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养活了更多的人。

二、发展教育事业。虽然贵为状元,但他没有像有的人那样死抱着八股科举不放,而是向袁世凯张之洞等人学习,办新式教育,教化国人。二十年间,他倾尽所能创建了包括今复旦大学、今南京大学在内的三百七十多所高校,直到办学办得家业破产为止! 救国救到破产,千古又有几人! 这个不顾一切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平凡男人,这个堪称伟大的普通男人,为救国放弃了太多,也牺牲了太多。但这个懂得放弃和牺牲的男人,也收获了一样东西——极高的威望。看看当今房地产大亨们,炒房赚了钱的大款们,赚了钱的老板们,都干了啥呢?移民海外,官商勾结,为所欲为,耀武扬威。卑略的行径令人唾弃。


下面简单梳理一下,张謇创建的部分大学的沿革变迁。

1905年,张謇与马相伯在吴淞创办了复旦公学,这就是复旦大学的前身。

1907年创办了农业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1909年倡建通海五属公立中学(即今南通中学)。

1912年创办了医学专门学校和纺织专门学校(扬州大学,南通大学前身)、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河海大学前身),还有江苏省立水产学校(今上海海洋大学)。

1912年,张謇在老西门创办江苏省立水产学校,1913年全校迁往吴淞,故称' 吴淞水产专科学校", 今天上海海洋大学的前身。

1917年,张謇支持下,同济医工学堂(同济大学的前身)在上海吴淞复校。

1921年,上海商科大学在上海成立。上海商科大学前身是南京师范高等学校,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扩展为国立东南大学,后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张謇是国立东南大学主要创建人之一。张謇很重视职业教育,把师范学校的测绘、蚕桑等科发展成为十几所职业学校,其中以纺织、农业、医学三校成绩显著,以后各自扩充为专科学校,1924年合并为南通大学。 同时与近代南通大学有着同源血脉关系的高校还有:东华大学、江苏农学院(后并入扬州大学)、苏州医学院(后并入苏州大学)等。

解放后,张謇创办的吴淞商船专科学校改组为上海航务学院。 就是后来的上海海运学院,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上海海运学院升格更名为上海海事大学。

张謇呕心沥血当年创建学校370所,因为办学造成业绩惨淡,以至于倾家荡产,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举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