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探秘:石窟上为何有座明代军堡?佛像身上的小孔又是啥?
大同以西17公里的云冈石窟,闻名海内外。作为中国最大的佛教石窟群之一,云冈石窟同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以及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一道,统称为中国佛教四大石窟。而在日前参观完云冈石窟后,过去几月,四大石窟我已观其三。唯有敦煌莫高窟当时因为行程紧张,人都到了嘉峪关又折回内地,遗憾擦身。
大同云冈石窟
虽然每一次去参观石窟前,都会提前做很多攻略,但在悠长的佛教历史、丰富的佛教文化以及华美的雕刻、泥塑以及绘画艺术面前,我这个门外汉,实在没有能力、也没有勇气去录制视频,侃侃而谈…
那除了45个洞窟、252个窟龛以及51000尊石雕造像,云冈石窟还有何可说?或许,以下这些冷知识,您可能听着新鲜些。
云冈石窟为何要开凿在武周山?
同莫高窟、龙门石窟以及麦积山石窟延续千年的雕凿不同,就工期而言,云冈石窟仅历北魏一朝。它也是北魏迁都洛阳前,倾一国之技艺、人力和物力,才得以完成的佛教艺术瑰宝。
作为皇室宗教场所,云冈石窟的选址不是街道涂鸦,随随便便就定了。
武周山
最开始,选在哪儿开凿石窟确有两种方案,一种方案是在大同(文中所述城市名、山名为避免混乱,都用现用名)东南方向的恒山,另一种方案就是大同以西的武周山。那武周山最后为什么能胜出呢?有这么几个原因,是主要的。
一者,我们知道北魏是鲜卑人的王朝。鲜卑人诞生于大兴安岭的嘎仙洞,经内蒙古又辗转来到大同,最后拓跋珪大袖一挥创立北魏王朝。建立北魏后,鲜卑人就把大同当成了自己的家园,这种决绝,在迁都洛阳后表现得更为明显。原则就是:在哪儿定的都,哪里就是鲜卑人的家。
这一点倒是蛮符合一个游牧民族的个性。
不过,“决绝”并不意味着鲜卑人忘本。他们对故土和故人的思念,是通过祭祀这一原始的手段完成的,如果抛开太武帝受人蛊惑掀起灭佛运动这一插曲,整个北魏对建造寺院、雕凿石窟的热情,正是他们祭祀和宗教信仰盛行最好的写照。
武周山距离大同仅有17公里左右,而恒山距离大同却足有60公里之距。在交通尚不发达的年代,武周山祭祀单日往返完全不成问题,而恒山就多少有些困难了。所以,考虑到皇帝经常去大石窟寺(云冈石窟前身)朝拜祭祀的可能性,武周山显然是更加的选择。
武周山、南山隔十里河相望
二者,是自然条件和风水讲究使然。武周山南部是南山,两山之间,一条十里河(古称武周川)蜿蜒而过,在这样的地方因岩结构,建造寺庙、雕凿石窟,可谓世外之地。这一点可以参考洛阳龙门石窟,两山绝壁之间,同样是一条伊水。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有一句话形容地非常到位,叫“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这无疑是佛法自然的最佳状态。再者说,武周山壁立万仞,主体结构是砂岩,既容易塑形,又相对抗风化,从雕凿的条件上来说,确也比恒山更合适。
所以,从海拔和规模来说,恒山的确比武周山要气派,但武周山胜在距离以及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石窟上为什么有那么多小孔?
很多来云冈石窟的游客可能会纳闷,为什么昙曜五窟的窟身上有那么多小孔?这种困惑如果你去了其他几大石窟,可能会更加强烈。
小孔见石佛手部,其他窟内石佛未拍照
能够想到的原因,比如风化。但窟身上的孔洞排布实在有些过于规律,而且,小孔的形状也大体相似,这显然不是风化所造成的。
如果不是风化使然,可不可能是偷盗行为导致的?云冈石窟有51000余尊石佛造像,在民国期间,因为疏于管理,有一千余尊遭到盗掘,或流失海外,或彻底被破坏。
不过,这种猜想,又显然把当年的盗贼想的太温柔。
真实的原因是,在清朝,官方组织了多次修葺云冈石窟的活动。维修的工匠,先在佛像上打孔,然后在小孔中插入木楔,并缠上麻绳,最后,还要在孔口覆土并进行彩绘。这种方法虽然对原物有些许破坏,但从长远来看,不仅能延缓佛像的风化进程,还能起到很好的固定作用。
露天大佛侧拍
只不过,到了清朝后期,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大清国体都摇摇欲坠,又如何能顾及几百公里外的云冈石窟?所以,修缮的工作就渐渐荒废,进而停止了。时间一长,覆在孔口上的泥土脱落,插在孔洞中的木楔也渐而腐烂、消失,只留下这些小孔,让后来者感到无限的莫名和困惑了。
清朝所建木制屋檐
其实除了这些千疮百孔,第五和第六窟窟口的木制屋檐,同样是在这一时期建造的,也算是一段特殊历史的记忆。
云冈石窟上有座明朝军堡
大多人转完云冈45个洞窟,就打道回府,与云冈石窟仅一河之隔的晋华宫矿山公园鲜有人涉足。其实,站在晋华宫矿山公园的观景台上远眺对岸的云冈石窟,将是一种别样的视角和体验。而你如果稍稍留意,会发现,在云冈石窟顶部,还有一座保存尚好的军堡。
明代军堡-云冈堡
这座军堡,取云冈之名,曰:云冈堡。
作为明朝的九大边防重镇,在大同周边发现长城遗址、军堡以及烽燧,都不算稀奇。不过这军堡恰恰修在云冈石窟顶部,倒让人对它多了几分好奇。
云冈堡不远的烽燧
明朝时期,蒙古大军时常侵扰北部边陲,明蒙矛盾也是这一时期,大明王朝最主要的边患问题。这一矛盾,在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所俘虏后到达顶点。也由此,自景泰帝朱祁钰始,除在内蒙南部边界修筑外长城外,外长城以里的缓冲区,加筑军堡、烽燧也成为重要的军事防御战略。
这是修筑云冈堡大的历史背景,而具体的导火索,则是右卫保卫战。
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蒙古俺答长子辛爱黄台吉的小妾桃松寨出逃降明,辛爱非常恼火。他勒马于明朝军堡跟前要人,遭到无情拒绝。这辛爱生来凶残狡诈,哪里忍得了这份鸟气,随即调遣大军攻入塞内。大同周边的左、右、威远和平掳四卫所筑军堡很快就尽数被攻毁,尤其是右卫城(如今右玉县,下同),被困八月之久。
右卫保卫战
有历史记载形容,当时右卫城断粮缺柴,老百姓和军民只能先杀牛马以充饥,拆掉房屋以烧火。牛马吃光了,就煮皮革,房屋拆光了,无处避寒,就只能以天为被、以地为席,情势不可谓不惨烈。
关键时刻,嘉靖帝撤换前线文武大臣,调遣各路兵马,正式向辛爱大军发起反攻。辛爱久攻右卫城不下,本身士气就遭受重挫,又得闻明朝援军已经开拔,多方权衡,只能选择撤军。
右卫保卫战,也最终以大明朝胜利而告终。
右卫保卫战胜利后,时间已经来到了隔年,也就是公元1558年。留守大同的兵部尚书杨博向明廷上书,“希望朝廷能够拨付银两,在大同东、中、西三路添设墩堡,尤其是大同以西情况最为紧急”。在杨博的力陈之下,这一请求得到积极回应。
云冈堡也由此诞生。
而除了云冈堡,整个大同以西,一年时间内,还添置了云西堡、云阳堡、牛心堡、黄土堡和红土堡。每座堡垒,都设操守、把总、坐堡和招募官等职位,一方面承担边防守戍的使命,另一方面,也能屯粮屯草,解决大战中粮草转运不济的问题。
站在晋华宫矿山公园的观景台远眺
其实,云冈堡还有上堡、下堡之分。坐落于云冈石窟上且毗邻崖壁的被称为下堡,这也是嘉靖三十七年最初修建的军堡,又名旧堡。到了万历二年,亦即公元1574年,下堡因为地势过低,当北面来敌时,防御并不处于有利地位,因而,又在下堡之上再筑一堡,兵营也上移至新堡,据险而守。
从目前的照片来看,下堡因为风化和人为破坏,几已不存,上堡四面的形制尚属清晰。除此之外,上堡连墙向东南、西南方向各有延伸,仿佛两支手臂,将云冈石窟的主要洞窟揽入怀中。
明朝以后,云冈堡的作用直线下降,但在其周围,不断有人员迁徙、扎根,形成了规模不小的云冈堡村。只不过,近些年,因为配合云冈石窟的保护和景区规划建设,云冈堡村彻底迁出,云冈堡也就鲜有人光顾了。
云冈石窟对面的南山井煤矿已经停产
自公元1558年增筑云冈堡,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岁月。由于岁月的侵蚀和人为的破坏,云冈堡已然不复当年的雄风,但这400多年岁月,它和云冈石窟一道,临崖听涛、共沐斜阳,却堪为彼此最好的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