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一年一月,朝鲜半岛依旧笼罩在严酷的寒冬之中,此时的李奇微心情也如天气般阴沉、厚重。
刚一上任就命令如此大规模的撤退,这是他从军几十年从未有过的郁闷。而他的上司麦克阿瑟还在不停的点火,无论如何在最后的时刻确保釜山桥头堡,以保证部队在最坏的时候撤出日本。
真的要这样狼狈的放弃朝鲜?李奇微并不甘心,这位西点毕业的将军,仔细翻看了志愿军三次战役每天的战斗记录。虽然战役的过程都不相同,前两次是遭遇战,第三次是志愿军的攻坚战,但三次战役都出现了一个相同的数字——八。
李奇微
第一次战役美第八集团军险鸭绿江进攻,十月二十五日遭遇志愿军打击。
十月二十六日大规模战斗爆发。十一月二日联合国军撤至清川江以南,战斗历时八天。第二次战役,美第八集团军第二次向鸭绿江进攻。
十一月二十五日遭到志愿军攻击,十二月二日志愿军停止攻击,战斗历时八天。
第三次战役,志愿军十二月三十一日向三八线发起大规模进攻,一月八日停止追击战斗,历时也是八天。
八天,三个完全相同的数字,李奇微瞬间明白,这个数字不是巧合,而是志愿军的攻势只能维持八天。决定这一数字的正是志愿军薄弱的后勤补给能力。由于联合国军制空权的绝对压制,志愿军运送补给的汽车、火车几乎全部瘫痪。三次战役打下来,仅汽车就损失了1200多辆,平均每天损失30多辆,只能依靠人力和牲畜肩扛、背驮。
补给上的困难,导致志愿军的持续作战仅能维持一周左右。李奇微将其称为礼拜攻势。他还发现,由于制空权的缺失,志愿军往往只能在夜间出击,也就是月圆攻势。正是因为这些掣肘的存在,志愿军的战役发展遭受到了严重的限制,猛烈的进攻往往在敌人最孱弱的时候展开,而礼拜攻势的尾声正是志愿军最薄弱的时候。李奇微决定,一旦志愿军进攻时间达到一个礼拜,弹药补给开始短缺,就投入强大的反击力量将对手一举击溃。
此时的志愿军第三次战役攻势刚刚结束一周,正深陷物资短缺的困扰,摆在李奇微面前的只有进攻。更加猛烈的进攻。
一月十五日,李奇微实施猎犬行动,他命令前沿所有部队派出侦察队,采用摩托化行军向北侦察,直到发现中国人真正的防御线为止。一旦发现志愿军的身影,就主动创造战机,把处于补给低谷的志愿军死死缠住,逐步蚕食。
就在联合国军策划大规模反击的时候,志愿军也在研究着下一步的作战方案。彭德怀分析,志愿军入朝三次战役过后,减员严重,兵员没有得到有效补充。随着战线南移,补给线已经拉长到550至700公里。此时的志愿军无论在兵力上还是后勤上都已经到达了极限。
指挥部判断敌人并无进攻汉江南岸桥头阵地的企图,决定于一月二十五日召开中朝军队高级干部联席会议。部队再休整两个月,在春季来临后再展开攻势。
这期间志愿军前线师团长回国参加联合作战集训班,以应对下一阶段的作战。志愿军主力在北上休整,只留下少量部队突出在前沿,以应对敌人的小部队进攻。然而正是这个部署上的失误,为后续战事埋下了严重的隐患。
一月二十五日,中朝军队高级干部联席会议召开。一月二十五日,李奇微发动霹雳作战,23万联合国兵分东西两路,权力悲伤。西线美、英军主力及韩军一部向汉城方向实施主要突击,东线汉军主力及美军一部在汉江以东实施辅助突击。预备队为美陆战第一师和海军第十一师。
李奇微深刻吸取了前任指挥官沃克的教训,步兵不再沿公路前进,开始抢占山头,争夺制高点,实施宽正面的多路进攻。
对中朝军队各防守要点同时实施攻击。针对志愿军惯用的分割、包围战术,联合国军采取互相靠拢、齐头并进的战法,力求东西呼应、互相支援,保持战线的连续,不给志愿军穿插的机会。
同时采用磁性战术紧紧黏住志愿军部队,让你攻不远也脱不开。一旦志愿军反扑,就利用机动优势回缩,待七八天后志愿军攻势减弱,再配合炮兵、空军、坦克发动反击,不给志愿军任何喘息时间与中国军队拼消耗。
战斗白天积极与志愿军作战,到傍晚就脱离接触,利用机械化行军后撤约30公里,等到白天再凭借空中打击向前推进,使志愿军无法发挥夜战的优势。在
战斗中,他采取火海战术,利用美军火力优势,运用炮兵、航空兵和坦克火力,对志愿军进行密集而猛烈的火力突击,以杀伤有生力量。
联合国军的突然进攻完全出乎了彭德怀的预料。志愿军一线兵力此时只有21万人,联合国军则有23万,人数少于敌人,装备弱。后勤补给受制于敌人局势,对志愿军十分危急。
一月二十七日,彭德怀下令部队停止休整,准备作战。他向中央发去电报,说明了自己的想法,不全力出击就很难阻止敌人,北京如果全力出击就会破坏休整计划,推迟春季攻势。同时部队目前准备不够,如主力出击受阻,朝鲜战局又暂时转入被动的可能,不仅在军事上、政治上也会陷入极大的被动。他向中央请示可否北撤15至30公里,拥护限期停战。
中央回电不同意北撤。现在停战将使中朝两国在国际上处于不利地位,应当立即发动第四次战役,将战线推至三六线,然后休整两三个月,准备第五次战役,为和平谈判赢得先机。
收到电报的彭德怀迅速召开第四次战役动员会。他知道中朝军队现在情况极差。打仗会付出巨大的伤亡,不打政治上就会陷入极大的被动,但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必须打,只能打,不得不打。将战线推至三六线几乎不可能,但至少我们可以迟滞敌人进攻的步伐。针对联合国军西线为主,东线为辅的进攻阵型,志愿军指挥部定下了西顶东防的作战部署。西线由志愿军副司令韩先楚指挥三十八军、五十军、人民军第一军团防御汉江、汉城一带,钳制敌人主力;东线则有计划地放敌人前进,待其突出部侧翼暴露时,由志愿军副司令邓华指挥三十九、四十、四十二、六十六军实施反击,分割歼灭,继而威胁西线联合国军主力侧翼,迫使其停止攻势。
这样的部署虽然已经是志愿军的最优解,但依旧充满了巨大的风险。期限上,中朝要以三个军来阻击联合国军最精锐的攻击力量,一旦失败,朝鲜战场将全面溃败。东线上,志愿军各部目前去攻击地域上百公里,这意味着官兵又要进行长距离行军。抗美援朝战场上最严峻的第四次战役就这样打响了。
负责担负汉江南岸防御任务的五十军,是由国民党六十军改编而成。入朝以来先后参加了全部三次战役,在第三次战役中一举歼灭英军皇家坦克营,率先突入汉城,是朝鲜战场上向南突进最远的部队之一。五十军北面就是汉江,防御纵深只有30公里,可谓背水作战。帽落山、修理山、白云山正是其防守的三个重要高地。
帽落山位于汉江以南,周围就是直通汉城的京福公路和铁路。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坚守在这里的是五十军148师443团,从一月二十七日开始,美二十五师就向茂禄山发起了疯狂进攻。
八连在二三六点五高地打退了第六次进攻,但要全部打光了,就用镐头打,用石头砸。最后全连只剩下两名战士和六名勤杂人员,阵地陷落。
七连在113.8高地以肉搏战与敌来回拉锯八次。机枪手田文富为了隐蔽自己,把大衣、军帽放在一旁吸引火力,在机枪组长和弹药手均已牺牲的情况下,一人打退美军四次冲锋杀敌五十余名。战后天文父的大衣被人们发现上面有三处弹孔。这件大衣至今仍存放在军事博物馆。田文富被被评为优秀机枪手、二等功臣,2017年一月五日逝世.
二月三日四十三团打退敌人最后的进攻,成功阻敌8昼夜,毙伤敌1500余人。
就在帽落山激战的时候,修理山的志愿军也进行了惨烈的阻击。驻守在这里的是五十军148师444团。
一月二十七日,美二十五师在师长吉安少将的指挥下,向修理山发起了冲击。联合国军火力的强大完全超出了志愿军的想象,仅美军的迎击炮火就包括了数十门火炮、21辆坦克和数量自行高射机枪。一个小时的炮火准备,几乎炸毁了志愿军所有的地表工事,阵地上山崩地裂,一片火海。
四连指导员高崇顺忍无可忍,冲着六零炮班的射手吼道:张兆久,你把那俩狗日的坦克给老子打回去,我给你立一功。张兆久果然把坦克砸了回去。修丽山250高地多次易手,八连伤亡的三分之二,二连也伤亡惨重,全连仅剩十多名战士。危急时刻,二十五岁的王英抱起炸药包冲向敌人,壮烈牺牲。王英正是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的原型之一。
在三面被围弹尽粮绝的绝境中,444团在修理山坚守了整整十个昼夜,毙伤敌1800余人,迟滞了敌人北进的步伐。
这期间,驻守白云山的五十军149师447团,同样遭受到了十倍于我的敌人猛攻。在联合国军的狂轰滥炸下,树木被炸断、工事被埋平,阵地上只剩下累累弹坑。志愿军战士冒着炮火一次次发起反冲锋,白云山阵地依旧巍然屹立。
白云山阻击战,447团坚守十一昼夜,毙伤敌1400余人,被授予白云山团荣誉称号。这是抗美援朝期间,唯一被志愿军总部授予荣誉称号的步兵团。
至此,五十军已经在汉江南岸成功阻击十昼夜。此时汉江局部地段开始解冻,南岸的防御宽度越来越小。为了避免背水作战,五十军奉命撤至北岸组织防御。而三十八军依旧在南岸进行了艰苦的阻击。
联合国军深刻吸取了教训,将战术调整为齐头并进、稳扎稳打,力图切断志愿军各阵地相互支援的可能。惨烈的战斗发生在每一处高地。驻守泰华山主阵地前沿的三十八军112师336团5连,以几乎全部伤亡的代价打退了敌人13次进攻,坚守阵地三天,歼敌500余人,被志愿军总部记集体一等功。
334团2营9连9班打到最后,只剩下18岁的战士潘天岩一人。他用电线将手榴弹的拉环连在一起,独自一人打退了敌人一个排的冲锋,杀敌六十余人。
337团3连坚守阵地三天,击退了美军三个营的进攻。班长姜世福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
这期间,美二十四师19团还模仿了志愿军的战法,趁着夜色迂回到三十八军左翼侧后,但很快被338团击退。随着五十军撤至北岸,联合国军的攻势更加猛烈,志愿军一夜修筑的工事仅一小时就被敌炮火摧毁。
二月十二日,美骑兵一师一个团在24架飞机、52辆坦克、50余门火炮的支援下,向三十八军114师342团1营阵地发起了连续攻击,在营长曹玉海的指挥下,1营奋力击退了敌人五次冲击,二次入伍,刚刚结婚的营长也在战斗中牺牲。接过指挥权的教导员方星海高喊着:我向党保证!全营血战到底!随后抱着炮弹冲入敌群。
在打退了敌人七次冲锋后,全营仅剩下两名战士。342团1营用鲜血和生命震撼了整个战场,被志愿军总部记集体一等功,营长曹玉海追记特等功、一等功臣。
到了二月十六日,三十八军浴血奋战,已经在汉江南岸成功阻敌22天。当日十七时,三十八军奉命转移到江北继续组织防御。
就在西线志愿军不惜一切代价阻挡着联合国军北上的时候,东线的志愿军也开始了自己的行动。根据志愿军西顶东放的战略部署,联合国军很快占领了横城、砥平里,逐渐形成了突出态势。
抓住这一战机的彭德怀命令志愿军迅速集结,终于在东线狠狠地给联合国军敲上一棒。而这一棒瞄准的正是横城一带的韩军。
东线指挥官邓华命四十二军、六十六军切断韩八师退路,三十九军为预备队牵制砥平里敌人,四十军则正面向韩八师突击,联合国军再一次被志愿军包了饺子。
二月十一日晚,横城反击战拉开帷幕。这次战斗,志愿军将穿插迂回、分割包围的战术。发挥到了极致,取得出国第一仗胜利的四十军118师师长邓岳,为了彻底堵住韩八师21团的退路,一改小股部队穿插的惯例,大胆命令353团、354团并肩进攻,突破韩8师21团防线,352团则从中路渗透插入敌人纵深,断其退路。战斗中,352团成功歼灭美二师一个装甲营。
美军战史这样记载,夜间中共部队进行反攻,韩国部队溃败逃跑,接着中国人突然向美军炮兵蜂拥而来,500多人中仅三人幸存。
与此同时,117师也提前半小时到达了穿插目的地,对南逃的敌人进行了顽强的阻击。
二月十三日凌晨,横城反击战胜利结束。志愿军经过35小时激战,歼灭韩83个团及韩3师,韩5师,美2师各一部,毙伤敌1.2余人。其中俘敌7800余人,迫使联合国军后退26公里,担负阻击任务的117师毙伤敌3300余人,击毁缴获汽车、坦克200多辆、火炮100多门,创下了抗美援朝中志愿军一个师在一次战斗中歼敌最多、缴获最多的记录。
拿下了横城,砥平里成为了志愿军下一个目标。砥平里地理位置十分特殊,作为前沿突出部刚好处在志愿军东西两线之间的腰眼位置。一旦志愿军实施向南反攻,砥平里的联合国军就可以从后侧向志愿军发动突袭,截断退路。而志愿军拿下这里将暴露美第九军侧翼,进而导致联合国军整个战线的动摇。
为了守住这块要地,李奇微在这里安排的不是韩军,而是美军一个加强团和一个法国营,共计6000余人。同时他还命美2师28团向砥平里方向增援,而此时的志愿军却错误地判断了砥平里的敌情。
根据掌握的情报,砥平里一带不到四个营的敌军已经逃得差不多了,仅剩的敌人也只能依托简陋的野战工事来实施防御。对志愿军来说,砥平里像是一块送到嘴边的肥肉,必须狠狠的咬上一口。
然而这场战斗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失败的伏笔。由于判断失误导致的轻敌,志愿军在砥平里投入了来自三十八军、四十军、四十二军三个军的八个团,而指挥权则交给了40军119师师长徐国夫。
此时的徐国富十分头痛,面对这样一个分属各个部队的大杂烩,实在是难以指挥。同时炮兵42团在行军途中遭受到了敌人的空袭,无法按时投入战斗。为了迅速歼灭被包围的两个营,志愿军只能以步兵发起冲击。更要命的是,负责攻击的部队还有几个团因为受敌阻击行动迟缓,未能及时赶到攻击地域,整个砥平里也变成了先到的先打,后到的后打,一片混乱。
二月十三日傍晚,志愿军向砥平里发起了进攻,敌人的火力异常的猛烈,整整一夜的血战,徐国夫指挥的357团、359团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仍未占领敌人一块主阵地。343团、376团进攻虽然顺利,甚至一度以为自己已经攻下了砥平里,结果仔细核对地图才发现攻下的只是地坪里的前沿阵地。
随着黑夜的告别,志愿军只能停止攻势,抵抗着美军的反击。343团3营防守的马山阵地,面对了5路敌人的突袭,班排建制全部打散,志愿军官兵被美空军炸得几乎抬不起头。
359团的电话线炸断了,无法与前线部队进行联系。为了连通电话线,七名战士冲了上去。无一生还。
十四日夜晚,美军反击的攻势放缓,围攻邸平里的志愿军各部也全都到达了进攻地域。志愿军已经从三面包围了地坪里,只留下一个缺口,围而不打,准备一举歼灭逃跑的敌人。但志愿军官兵没有想到的是,这支美军非但没有逃跑,反而集中兵力以砥平里为中心,构筑了环形野战防御阵地,准备誓死守卫地平里。
惨烈的战斗再一次打响,美军所有的坦克、火炮吞吐着凶猛的火舌,天空摇曳的照明弹将志愿军阵型照得明亮。在混乱的指挥下,志愿军官兵只能凭着无所畏惧的献身精神,一遍一遍的向敌人的阵地突击。战斗中,美军G连的阵地失守,团长弗里曼手臂也被击中。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天亮了。
志愿军士兵只能再一次以血肉之躯迎来联合国军增援坦克群的滚滚洪流。人数相当,装备劣势、指挥混乱,战斗打到这个份儿上,志愿军已经意识到打不下去了。不要说十六日拿下砥平里,再打下去,还有几个活着的士兵都成了疑问。
二月十五日,志愿军停止了对砥平里的进攻。十五日下午,东线指挥官邓华向彭德怀报告了退出战斗的建议,彭德怀表示了同意。
这场战斗志愿军损失惨,仅四十军参加攻击的三个团就伤亡1800余人。357团团长孟卓华在向上级报告士兵伤亡情况时,因痛苦万分,泣不成声。战后志愿军副司令邓华为此作了专门的检讨。
这场战斗也让美军真正意识到了自己和对手的特点。在西方传统陆军条例里,部队一旦被优势敌人包围,就应该突围和后撤。一味的坚守只会招致灭亡,但砥平里一战却让李奇微和彭德怀认识到,志愿军并不具备强大的攻坚能力。李奇微自此下定决心,面对志愿军的围攻,不再撤退,而是以强大的火力予以对抗。而志愿军也不再以歼灭美军一两个师为战斗目标,逐步转为了零敲牛皮糖,打以营、连级敌人为目标的小歼灭战。
至此第四次战役第一阶段宣告结束。伤亡惨重、弹药短缺的志愿军决定转入运动防御,准备用两个月的时间补充兵员、改善交通、囤积物资。待后续部队赶到在实施反击,陷入绝境的志愿军将如何反击?发现了志愿军致命弱点的李奇微又会采取怎样的行动呢?咱们留到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