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试教育的今天,高考分数成为大多数考生进入大学的唯一考量,只要你分数够高,就能够进入好的大学,改变一生。在七八十年代,能够考上大学非常不容易,我们这有句俗话说:考进大学的门,就是国家的人。七八十年代大学毕业,国家都是包分配的,大部分都成为国家公务员。
在民国时期,那时候还没有高考,学生高中毕业后,想要去哪所大学就去哪所大学报名,有点像我们现如今的研究生考试。只不过,民国时期的考试,不以分数论英雄,你即使某些科目考0分,只要你有过人之处,就有进入大学的机会。著名诗人臧克家,就是这样进入山东大学读书的。
当年,臧克家报考国立青岛大学(也就是今天的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闻一多出了个作文题:《生活杂感》。
对于这道题目,臧克家仅仅写了28个字: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
闻一多看到这28个字,看了一遍又一遍,忍不住拍案叫绝,当即给了98分的高分!虽然臧克家数学考了个0分,但是依然被破格录取。
而臧克家能够凭借作文的高分考入山东大学,除了自身实力以外,与主考官闻一多先生的认可也是分不开的,如果是其他考官,说不定就不认可臧克家了。说来,闻一多的经历与臧克家颇为相似。
当年闻一多报考清华大学的时候,也是因作文过于优异被主考老师赏识而破格录取的。所以说,闻一多对臧克家,有种惺惺相惜的味道。
当然,臧克家没有辜负闻一多对他的期望,进入大学后就发布了多篇诗集,名声大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