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合而不深”校企合作“校热企冷”难题亟待破解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新玲

“产教融合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传统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传承‘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需要结合新时代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改革创新育人模式。”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长曾天山10月15日在天津大学举行的“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上,对“产教融合”的意义进行了阐述。

这是一个系列论坛,首场在天津大学举行,有着丰富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天津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天津大学是我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前身是洋务运动的产物北洋大学堂,可以说起点就是现代工业与高等教育的结合体。

曾天山认为,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职业教育具有跨界的天然属性,需要打破经济与教育、职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的边界,从“产教结合”到“产教融合”,突破现有体制机制的束缚,推动观念转变和制度创新。

“产教结合”到“产教融合”,一字之差,内涵更加深刻。

从数据就可以看出技能人才的重要性。曾天山给出一组数据: 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全国有职业院校1.14万所,每年向社会输送毕业生1000万人左右,每年培训上亿人次,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支撑。

这些成绩背后,也有一定的问题。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谭永生在论坛上指出了问题所在。

一是教育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存在着“两张皮”。宏观层面,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格局尚未根本确立。一些地方教育资源规划布局、人才培养层次、类型与产业布局和发展需求不相适应,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大,同时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增大,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凸显。

微观层面,校企协同、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尚未根本形成,校企合作“学校热、企业冷”,处于浅层次、自发式、松散型、低水平状态。企业参与办学积极性不高,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脱节,“重理论、轻实践”问题普遍存在。

曾天山也认为,产教融合“合而不深”、校企合作“校热企冷”是一直以来困扰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不过,《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发布以来,这一发展瓶颈进一步“破题”。

今年7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办公厅联合向社会公布了21个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和63家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名单,试点城市和相关企业,将按规定享受产教融合领域相关投融资和财税等组合式激励政策。

天津坚持以行业办学为主的办学模式、以企业需求为主的培养方式,可谓是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天津模式”。目前正在创新产教融合重大平台载体建设、探索产教融合深度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实施“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五业联动,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车集团、徐工集团、中铝集团等介绍了行业龙头企业举办和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实践探索。中车集团计划在江苏常州投资18亿元建设中车“三位一体”产教融合基地,“变学校办学”为“中车办学”,把整个集团的教育、人才、创新、产业几个链条链接起来。

中铝集团牵头旗下7所职业院校成立职教集团,建立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154名副高级以上职称专任教师、职教副主任兼任车间副主任和技术员,200多名车间技术管理骨干到院校兼任职教科研主管和技能教师、职场导师,承担实习实训类课程授课。

中铝集团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万红岩介绍,集团还将部分生产车间升级改造为集“教、学、做”于一体的“企业课堂”,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有大型企业人力资源主管认为,虽然一些大型企业趟出了一条央企办职业教育的特色发展道路。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大部分央企办职业教育还未解决生均拨款,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办职业教育,仍未系统性地纳入国资委对企业业绩考核制度中,企业积极性仍待进一步激发。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573 字。

转载请注明: 产教融合“合而不深”校企合作“校热企冷”难题亟待破解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