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的年纪
培养一个阳光的孩子,只靠一个老师、一个家庭、甚至一个村庄都是很难做到的,恐怕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吧!
谷爱凌的阳光、自信受到全国人民的追捧。我也欣赏她阳光率真的形象,但我对大家的“过度反应”还是有点惊讶——这难道不是一个18岁的孩子该有的样子吗?
我在加拿大学校教中文课,长期与中学生打交道,学生从14岁到18岁,外国人、混血儿、华裔都有。考试前的复习课上,我常叫大家分享一下个人应试策略,这时的课堂从不会冷场,每个学生掏心掏肺地把自己最珍贵的应试技巧毫无保留地告诉大家。我到现在还记得第一次在班里做这个活动的情景:一个叫Chenchen的学生,成绩最好,他在班上一五一十地分享完,课后还专门电邮给我了一整张纸的文字稿,说回去把今天说的整理了一下,罗列出所有要点,以方便大家复习。作为老师我又感动又高兴,因为我知道这些实实在在的经验之谈一定会对学生有用的。我把文件取名为“Chenchen的复习笔记”贴在班级的公共网页,同学考前纷纷拿出来温习一下,后来他们的口头禅是“Chenchen说要这样这样……”现在Chenchen应该已经完成了他做医生的梦想,正在医院帮助更多的人吧。
去年刚毕业的另一个学生Nicholas是华裔第四代,为了复习生词,花很多时间在网上做了词汇练习工具。做完他发给我看,并说不介意与全班分享。我立即分享了,大家用了都觉得对练习那些怎么也记不住的中国字很有帮助,由衷地感谢他。Nicholas一整天都情绪高昂,很有成就感。
学生之间难道没有竞争吗?其实不管在哪个国家,生活中怎么可能没有竞争?他们也都想上好的大学,而申请名牌大学的竞争是很激烈的。时常有新来的华人家长问:“我知道学校不会公布成绩排名,我不用知道别的孩子,只想了解我自己的孩子排名多少,这总可以吧?”我们的标准回答是:我们不排名的。家长还不死心,退一步问:“那能告诉我班级平均分是多少吗?”答曰:班级平均分并不重要。我们鼓励学生跟自己比。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是成为全校最好的学生,甚至不是成为全班最好的学生,而是“最好的自己”。孩子们习惯了只和自己比较,挑战自己,超越自己就是成功。当他们分享考试技巧时,他们想的是:我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并且在全班面前做演示,让别人受益,这让我觉得脸上有光。而不会想:别人学了去,就会超过我——你成绩比我好?I don't care!(我不在乎!)隔壁小明比赛得了名次?I don't care!——因为我有自己值得骄傲的地方。
Wayne是土生华裔,他不是最努力的学生,成绩也不太理想,一米八的大个子,拿起笔来汉字写得歪歪扭扭,有次考试填写姓名怎么也写不出自己中文名字中的一个字,最后只好画了一个圈。但Wayne总是自信满满的样子,因为有很多值得他骄傲的东西:他冰球打得好;电子游戏玩得好;他训练的一只鸟会听从他的指令。平时课堂上回答问题总没他的分,但当我要教中国象棋时,他自告奋勇地要为大家做教练。第二天他拿来了26页的PPT,深入浅出地教全班,得到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尊重和敬佩——这样的孩子,怎么会不阳光自信呢?条条大路通罗马,他有自己选择的路。
然而,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团队合作精神是从小就培养的。学生们知道每个人各有所长,各尽所能,并由此懂得欣赏自我,尊重他人。我的小组合作项目一布置下去,学生们就自动按个人的爱好及特长分工,交上来的短短几分钟的小视频,结尾却都一本正经地放着一大串制作人员列表:导演、制片人、音响效果、剪辑、字幕、演员……每人皆有各自相应的署名权,这一点他们特别看重,一点儿也马虎不得的。每每这个时候,就是他们为自己的成就特别自豪的时刻。
有本书叫《It Takes a Village》,书名源自于非洲谚语“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意思是养大一个孩子需要全村的努力。我想,培养一个阳光的孩子,只靠一个老师、一个家庭、甚至一个村庄都是很难做到的,恐怕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吧!(李静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