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现象式学习:面向未来的全球教育新探索
▲《现象式学习》,[芬兰]科丝婷· 罗卡著,葛昀译,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8月出版
芬兰的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成果已引发全世界对芬兰学校及教师教育的兴趣,但是,人们对于面向21世纪的芬兰之路和令人兴奋的“现象式学习”依然知之甚少。本书为读者揭示了这个国家的核心教育秘密。
芬兰每十年进行一次大的教育改革,最近一次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从“教什么”到“怎么教”和“怎么学”的转变,也就是把原来单纯传授知识的内容,转变成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内容。那么,在这条充满挑战的变革之路上,芬兰是如何具体行动的呢?
首先,是对其国家新课程标准所涵盖的面向未来的七大横贯能力的培养,它们具体是:思考与学会学习的能力;文化感知、互动沟通和自我表达的能力;自我照顾和管理日常生活的能力;多元识读的能力;信息及通信技术运用的能力;职业技能和创业精神方面的能力;参与、影响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的能力。
其次,作者将重点放在“现象式学习”这个概念的起源、发展和现状上,介绍现象式学习的哲学背景、教学模式,对具体的现象式教与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和举例,并且对如何评估现象式教学项目、如何应对现象式学习中出现的新的挑战做了梳理。
最后,作者展望未来,对目前正在进行的教育创新进行深入探讨。未来,教育依然是幸福和繁荣的关键。“我们要想出新方法,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积极的公民,使他们能够应对全球诸多棘手的问题。”
本书作者科丝婷·罗卡(Kirsti Lonka),全球知名教育家,曾荣获芬兰总统颁发的白玫瑰一等骑士勋章,赫尔辛基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此前,她曾担任赫尔辛基大学行为科学学院副院长。著作众多,包括《顿悟学习》《人的思维》《渐进式探究型学习》等。
书摘
现象式学习:面向未来的全球教育新探索
《现象式学习》原版是用英语写作的,书名为 Phenomenal Learning from Finland,讲述的是来自芬兰最新的学习和教育理念,但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则是关于现象式学习(phenomenonbased learning),或译为基于现象的学习这一先进的学习理念。
何为现象式学习?正如罗卡博士所说,它是一种强调整体性的学习方法,综合了来自不同学科的知识,学生们通过协作研究某个现实中的具体现象,其目的不是取代科目学习,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视角之下,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新的学习模式。
我于1993年开始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工作,2015年,我在担任教育助理总干事期间,曾主持出版该组织的一份名为《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的重要报告。在这份对全球教育发展理念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报告的序言中,时任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女士曾提出一系列颇有启发性的问题:我们在 21 世纪需要怎样的教育?在当前社会变革的背景下,教育的宗旨是什么?应如何组织学习?我们当时组织了各国的高级专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反思不断变化的世界中的教育问题,以确定全球教育的未来方向。在该书的鸣谢中,我也曾执笔道:这份简明文件可能会影响到学习的组织方式和激发教育前景辩论的各种问题。
后来的全球教育发展,印证了我们的期待。比如,在全球兴起的STEAM教育运动,综合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的课程,而芬兰的现象式学习则更进一步,因为它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目标是塑造面向21世纪的新型人才,使他们能够面对并有能力解决全球诸多棘手的问题,诸如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这样的前所未见的关系到人类共同命运的艰巨挑战。
众所周知,芬兰中小学生曾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中连续名列前茅,这一突出成绩引起了全世界对芬兰学校和教师教育的兴趣。已有很多研究论文讲述到:芬兰每十年进行一次大的教育改革,最近的一次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从教什么到怎么教和怎么学的转变,也就是把原来单纯传授知识的内容,尽量转变成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内容,“增加学科的融合是为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效果,绝不是学科的消亡”。最近的这次重要的教育改革带来的成果,是于 2016 年颁发施行的《芬兰新国家课程标准》,它是基于芬兰教育的实际情况以及国家整体发展战略而制定的。正是在这样不断的、积极的探索中,现象式学习诞生了,并被纳入其国家新的课程标准之中。芬兰的这次教育改革更加强调孩子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求老师根据孩子的求知需求,结合当地特色实施教学。在这一背景下,“现象式学习”就成为一种现成的、可迅速推广的学习模式。
《现象式学习》作者科丝婷·罗卡博士,是“现象式学习”这 一创新学习理念发起及推广应用的关键人物。
2019 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全世界的教育体系造成很大冲击,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得以幸免。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新的教育模式,例如利用通信技术手段进行远程学习,在这次疫情期间显示了巨大的优势。学习环境,乃至整个学习生态的变化,加速了教育界对未来教育的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在组织撰写一份《教育的未来:学会成长》报告。我们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 1972 年发表了《学为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简称《富尔报告》), 提出终身学习和建立学习型社会的理念;1996 年又发布《学习:内在的财富》(简称《德洛尔报告》),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存。这次新报告则更进了一步,是“学会成长”。它总结了近年来世界各国教育工作者所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教育理念与经验,旨在重新构想知识和学校如何能塑造人类和地球未来的全球倡议,非常值得我们期待。
在我领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领域工作期间,曾与芬兰的教育部长和教育界人士有过多次接触与讨论。他们面向未来,孜孜不倦地探索创新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我们应该感谢科丝婷·罗卡博士以及芬兰的教育工作者,他们与未来对话、高瞻远瞩,根据时代发展的趋势,为塑造适应未来社会的实用型人才不断创新学习方式。更可贵的是,他们将自己通过研究和实践收获的新理念、各个层次教育发展的行之有效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介绍到国际教育界,以自信、坦诚、无私的态度,与各国同仁进行真挚的分享和交流,让中国的读者朋友能读有所获、反思、借鉴及进一步成长。
世界在变化,教育也在变化,我们对于教育的审视及憧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期待本书能给中国教育界、教师、学生和家长带来不同的视界和启迪。
唐虔 博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教育助理总干事
2021年6月
作者:唐虔
编辑:薛伟平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