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陈桥兵变后朝中局势很快安定,但也有地方势力起兵反对

人们大概依然记得,乾祐三年(950年)11月28日,“河北诸州驰报,契丹深入”,后汉枢密使郭威奉命率大军北征,当军队到达州时,郭威发动兵变,然后打道回京,自立为帝。赵匡胤及其谋士们大多亲身经历了这一事变,对此自然不会陌生,于是他们选择了同样一种方式,夺取后周政权。其经过,完全是郭威当年行动的翻版,只不过是时间、地点有所不同罢了。赵匡胤的谋划
建隆元年(960年)阴历春节,朝廷接到来自镇、定两州的报告,说是辽和北汉联合南下,入侵边境。宰相范质、王溥未加核实,急忙商议,决定派赵匡胤率殿前司军北上抵御。所谓辽兵入侵,辽史上并无记载,它不过是赵匡胤集团制造的谣言,作为实现自己阴谋的一个步骤罢了。
这是因为,开封作为后周的都城,其势力不可小视,加上尚有侍卫司的庞大兵力,如果在京城举事,万一遇到侍卫司部队的抵抗,鹿死谁手不得而知。而离开京城,所统辖的部队已被自己控制,不会有什么阻力。经过权衡,赵匡胤决定离开京城,夺取政权。
与此同时,赵匡胤又派人到处散布“将以出军之日,策点检为天子”。和上次流言不同,上次是为了除掉政治上的对手张永德,而这次却是为了自己夺取政权制造舆论。一时间,将要改朝换代的消息四处蔓延,传遍京城每一个角落,只是瞒住了高墙深院之中的内宫,他们还蒙在鼓里,对此懵然无知。

老百姓不辨真假,10年前郭威兵变进入开封后纵兵大掠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于是本该是喜气洋洋,充满欢庆祥和的传统佳节,却是满城风雨,人心浮动,从小市民到士大夫,搬家的,逃难的,早已乱作一团。

赵匡胤陈桥兵变后朝中局势很快安定,但也有地方势力起兵反对
事态演变至此,赵匡胤的图谋已昭然若揭,即使是三尺童子,也知道大变将至。但是,最有力量制止事变发生的韩通,却依旧不相信赵匡胤敢犯上作乱,对于充斥耳边的传言,置若罔闻。赵匡胤率军出发前,也就是大年初一的晚上,到韩通府上辞行,韩徽献计,恳求乘机干掉赵匡胤,但被韩通阻止。后周政权丧失了最后一次机会,赵匡胤代周自立已无法阻止,势成必然了。
正月初二,赵匡胤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开出京城。由于赵匡胤加意约束,军纪肃然。见此情景,浮动的人心,逐渐安定下来。走出城门,有一个名叫苗训的军校,号称通晓天文,宣称看到东方天边太阳下面又长出一个太阳,相互搏斗了很久,新生的太阳终于战胜了原来的那个太阳,于是,上天授命,赵匡胤天命所归的舆论,迅速在军中传遍开来。
大军慢吞吞地行至开封东北40里地的陈桥驿,已是黄昏时分,便就地安营扎寨,歇息下来。晚上,整座军营,乱成一团。
士兵们觉也不睡,三个一群,五个一堆,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将校们也齐集一起,狂呼乱叫:“主上幼弱,未能亲政。今我辈出死力为国家破贼,谁则知之?不若先立点检为天子,然后北征,未晚也。”赵匡胤假意出来劝阻,将校们本来早已串通好了,自然不会服从。赵匡胤心中高兴,出来劝阻不过是做做表面文章,一见无效就转身进入中军帐,大鱼大肉,直喝得两目眯糊,醉意朦胧,呼呼大睡了。
赵匡胤不必担心,一切事务都由一班心腹谋士们处理。主要策划者赵光义、赵普部署停当,连夜派人驰返京城,向石守信、王审琦等人传递消息,让他们作好准备,一旦大军返京,就由他们打开城门,放部队入城。

赵匡胤陈桥兵变后朝中局势很快安定,但也有地方势力起兵反对
好戏就像经过彩排,一幕一幕按计划顺利进行。次日天刚亮,一夜未睡环立赵匡胤帐前的将士们发出了“嗷嗷”的呼叫,此地呼声一起,四面群起响应,响声动地,声震原野。接着,一部分将士握刀持剑,直扣赵匡胤寝帐,守卫在门外的赵光义连忙推醒尚蒙着被子睡大觉的哥哥。赵匡胤酒意刚去,打着呵欠,不慌不忙地爬起床来。
这时将校们个个手持兵器,立于庭前,齐声高叫:“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不等赵匡胤答话,就将他拥至厅堂,把一件早已预备好的绣黄龙袍披在他的身上。然后退至庭前,齐刷刷跪倒在地,口中高呼“万岁”。
戏剧进入高潮,作为主角的赵匡胤,不能总是躲在幕后,该是自己登台亮相的时候了。赵匡胤及其谋士们深知,单靠玩弄迷信符命那一套把戏,只能蒙骗一时,不能“维系人心”于持久。士兵将校今日拥立自己,他日又可能拥立别人,这样的事例太多了。如果不严明军纪,那么将士们就会恃功傲,骄横难制。这样即使得到天下,也不会长治久安。
于是,赵匡胤高声宣布:“汝等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众将齐声高呼:“唯命。

赵匡胤见目的已经达到,就不再客气,当即“约法三章”:“太后、主上,吾皆北面事之,汝辈不得惊犯;大臣皆我比肩,不得侵凌;朝廷府库、士庶之家,不得侵掠。用令有重赏,违即孥戮汝。

赵匡胤陈桥兵变后朝中局势很快安定,但也有地方势力起兵反对
赵匡胤率师离京,就是为了黄袍加身。如今目的已达到,本就子虚乌有的辽汉联兵入侵的消息,自然也就无踪无影了。于是,赵匡胤勒转马头,回转京师。早已等候的石守信、王审琦,打开城门,赵匡胤一路毫无阻挡地进入城中。开封的百姓,饱受历次兵变的苦痛,有如惊弓之鸟,听说大军去而复回,不免担惊受怕。
等到部队入城之后,秋毫无犯,解甲归营,一颗颗提着的心才放了下来。有几个市井无赖,想趁机劫掠,发上一笔横财,不料被巡逻的士兵捉住,作了刀下之鬼。京城的秩序,很快安定下来,赵匡胤也回到了殿前都点检的公署。
这时,正是早朝时分。后周的宰相大臣们,听说兵变的消息,一个个大惊失色,手足无措。只有韩通一人,从朝中飞奔回家,企图组织抵抗。行至中途,被赵匡胤的部将王彦升发觉。
王彦升跃马随后追赶,韩通刚进家门,还来不及掩闭大门,就被王彦升闯入府内杀死,那个曾劝说干掉赵匡胤的韩囊驼,也一并命归黄泉。宰相范质,紧紧抓住另一宰相王溥的手,痛悔不已地说:“仓猝遣将,吾侪之罪也。
正当范质、王溥等一班文臣长吁短叹之时,士兵们冲了进来,逼迫范质等人来到赵匡胤的都点检公署。赵匡胤见到范质等,表面上倒也浮现一丝羞愧,挤出了几滴鳄鱼眼泪:“太祖对之呜咽流涕,具言拥逼之状。范质正待上前答话,硬起头皮斥责赵匡胤一番,军校罗彦环持剑上前,厉声喝道:“我辈无主,今日须得天子。”一见这等阵势,范质、王溥等人面面相觑,大眼瞪小眼,不知如何应对。终究是自己的性命要紧,迟疑片刻,王溥首先退至阶下,倒身下拜。

赵匡胤陈桥兵变后朝中局势很快安定,但也有地方势力起兵反对
范质势不得已,也只好跟着跪下,口呼“万岁”。世宗临终顾命的大臣,就这样改换了门庭。剩下宫中的寡妇孤儿,唯一能做的就是拱手让出江山。
事态的发展,出人意料的顺利,赵匡胤兵不血刃,轻而易举地夺取了政权。于是,赵姓集团忙碌地筹备着禅代大典。夜长梦多,事不宜迟,当天下午,开封城中锣鼓喧天,旌旗招展。
崇元殿上,百官齐聚,站定班次,隆重的禅代仪式开始了。宣徽使引赵匡胤跪倒龙墀、北面拜受。
然后,后周宰相扶掖赵匡胤升殿,换上龙袍,接受群臣拜贺,赵匡胤至此正式即位,成为皇帝。由于所领的归德军在宋州(今河南商丘,于是定国号为宋,改元建隆。大宋开国,赵匡胤后被尊称太祖。这一年,赵匡胤年仅34岁。后周势力的强力反抗
通过“合法”手续坐上龙庭的赵匡胤,面临的首要课题是巩固新生的宋政权。要巩固宋政权,最为迫切的是稳定朝中文武百官,使他们甘心为赵家王朝效劳。
1、对于朝中大臣的安抚
一朝天子一朝臣。赵匡胤毕竟棋高一着,他没有采取简单而极端的方式,将原后周旧臣统统扫地出门,而是采取了笼络的手法,封后周末代皇帝宗训为郑王,尊符太后为周太后,迁居西宫,在生活上尽力予以优待和关照。郭氏、柴氏的后代,也封官进爵。
原来的文武百官,一般原封不动,照旧录用,范质、王溥仍任宰相。这样,就减少了由于大换班所带来的冲击和解荡。当然,对于拥立自己当皇帝的有功之臣,赵匡胤也没有忘记,给他们加官进爵,授以实权。
不过,如果这些人居功自傲也不姑息放纵。一天,京城巡检官王彦升半夜三更敲开宰相王溥的大门,要宰相接风慰劳,无非是想借机敲诈一笔钱财。王溥也不是好剃的头。喝酒可以,钱财分文不给。第二天还到皇上面前告了王彦升的御状。赵匡胤得知,毫不客气地免了王彦升的职务。这一行动一举两得,一方面使留用的后周旧臣,感到自己的地位有了保障,因而对新政权由心存狐疑观望转为衷心拥护。另一方面,也对那些拥戴有功之臣敲响了警钟,必须循规蹈矩,否则官位难保。于是,朝中秩序很快安定下来。
接着,赵匡胤又开始安定京师以外的其他地方。当赵宋王朝建立之初,赵匡胤就派出许多使节,前往各地,传达新朝廷的诏旨。但是,要让那些拥有实力的节度使们俯首贴耳,恭顺地接受新王朝的统治,则要比驯服朝廷内的那些手无寸铁的文官们复杂和困难得多。

赵匡胤陈桥兵变后朝中局势很快安定,但也有地方势力起兵反对
在这些强藩中,情况也不相同。有些人本来就和赵匡胤关系不错,如正在北方巡边的镇安节度使韩令坤,重兵驻屯真定今河北正定的镇宁军节度使慕容延钊,都是赵匡胤往来密切的好友,他们接到新皇帝的诏书后,自然都欣然接受了。
还有一部分人,对赵匡胤建立的新皇朝不摸底,但他们信奉的信条是识时务者为俊杰,尽管心存犹疑,也不会贸然反对,于是便承认了既成事实,接受了赵匡胤的统治。
至于另外一些人,同后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己又手握重兵,自然不甘心赵匡胤爬到自己头上,于是便明里暗里同新建立的王朝作对,甚至走上了公开反抗的道路,企图取赵匡胤而代之。李筠和李重进就是这样的人物。对于这样敢于以鸡蛋碰石头的死硬分子,赵匡胤也就毫不客气,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断然诉诸武力,用拳头来教训他们,求得问题的解决。
2、平定李筠反叛
李筠,原名李荣,因避世宗讳改名李筠,在后周时任昭义军节度使,辖有潞今山西长治、泽今山西晋城、沁今山西沁源3州之地。李筠镇守此地8年多,依恃自己是后周开国功臣,骄横跋扈,截留中央赋税,招纳亡命,扩充军队,其尾大不掉已非一朝一夕。就连世宗柴荣也没放在眼内。柴荣念他是郭威旧臣,对他忍让几分。如今,出身低微的赵匡胤,竟然也穿戴衮冕坐起龙庭,要他屈身侍奉,俯首称臣,自然是十二分的不情愿。
建隆元年(960年)4月,李筠正式举起了反宋的大旗,他发布宣战檄文,历数赵匡胤的罪状,拘捕宋派来的监军周光逊等人,向北汉称臣纳款,请求派兵支援。同时派兵袭击泽州,擒杀宋将张福,占领州城。
北汉刘钧得报大喜,亲自出马同李筠商议联兵事宜。行至太平驿今长治西北,李筠已亲率僚属迎候在路旁。刘钧封他为西平王,赏赐他许多马匹珍玩。
实际上,李筠不过是痴人说梦。他之起兵,本是为了实现个人野心,只以讨伐叛逆作号召,但此时原后周军队早已控制在赵匡胤手中,所有将领也都是赵匡胤自己人,因此,李筠的号召,在朝廷内绝难得到回应,就是在其他藩镇中,公开响应的也寥寥无几。北汉虽不十分可靠,毕竟是可以借重的力量。
可是由于双方矛盾重重,北汉采取了坐山观虎斗的态度,主力逗留在太平驿,根本未随李筠一起行动。况且李筠集团内部,也不是铁板一片。部属们对反宋,意见不一,支持者有,不以为然者也为数不少。因此,李筠基本上是孤军奋战,其下场早已注定,必败无疑。

赵匡胤陈桥兵变后朝中局势很快安定,但也有地方势力起兵反对
李筠磨刀霍霍,这边赵匡胤也在调兵遣将,部署反击。5月19日,赵匡胤下诏亲征,留赵光义等人坐镇开封。21日率军从开封出发,24日抵达荥阳。一路急进,26日到达河阳今河南孟县,28日到达怀州渡过黄河,进入太行山。李筠连遭败绩,力量不足,被迫退入泽州、婴城固守。宋军追至城下,开始攻城。
13日,赵匡胤指挥宋军,开始对泽州发起最后的总攻。将领马金义率领敢死队数十人,率先登上城头。手臂被箭矢击穿,血流如注,马全义面不改色,拔出箭矢,又投入激战,宋军士气大振,终于攻入城内。李筠不愿被俘受辱,投入火中自焚而死。次日,赵匡胤乘胜进攻潞州,李守节见败局已定,举城投降。李筠叛乱,至此平定,前后时间,不过64天。
3、平定李重进反叛
当北方的李筠举兵反宋时,南边的李重进也在跃跃欲试,企图同李筠南北夹攻,推翻宋朝。
李重进是后周久握兵权的宿将,又是郭威的外甥。世宗时同赵匡胤两人,分掌内外兵柄,那时已是貌合神离,走不到一块。宗训继位后,李重进被赶出朝廷,到扬州做了淮南道节度使。李重进知道是赵匡胤做的手脚,心中对他充满怨恨。赵匡胤夺取政权后,也对李重进心怀戒备。
李重进明白自己不讨人喜欢,因此对新政权首鼠两端,不怎么死心塌地。赵匡胤在加封他为中书令以示安抚的同时,又罢免了他马步军都指挥使的职务,剥夺了他的兵权。李重进心中是既恨又怕,请求入朝觐见,以试探赵匡胤。
赵匡胤自然不愿意看到这个包含敌意的危险分子来到京师这个是非之地,便婉言加以拒绝。当然,复信的措辞,出自名家手笔,其理由也正正当当:“君为元首,臣作股肱,虽在远方,还同一体,保君臣之分,方契永图,修朝觐之仪,何须此日!”李重进从婉约的辞令中,看到自己终将不会见容于新王朝,便不得不为自己的前途考虑。于是在扬州筑城浚壕,招兵买马,增强实力,伺机反抗。

赵匡胤陈桥兵变后朝中局势很快安定,但也有地方势力起兵反对
李筠在潞州起兵的消息传来,李重进欣喜欲狂,觉得时机已经成就,便派幕僚翟守珣星夜前去,企图同李筠建立反宋联盟,南北夹攻,共同打击赵匡胤。哪知身受重任的翟守珣,却是一个早就同赵匡胤有联系的人物。
所以,他在去了潞州之后,又偷偷溜至开封,面见赵匡胤,将李重进的底细抖漏得一干二净。此时赵匡胤同李筠交战正酣,在获得这一消息后,害怕自己受到南北夹攻,两线同时作战。于是决定对李重进施以缓兵之计,先稳定南方,待集中力量干掉李筠之后,再回头收拾李重进。
因此,赵匡胤一面厚赐翟守珣,让他回到扬州后,想方设法劝说李重进“稍缓其谋”,“无令二凶并作,分我兵势”。同时又“赐重进铁券”,表示对李重进的信任,以解除他的疑虑。
李重进志大才疏,成不了大事,果然吞下了赵匡胤的诱饵,迟迟没有采取行动。以致坐失了良机,使赵匡胤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赵匡胤平定李筠之后,便开始从容对付李重进了。先来一个调虎离山,下令重进改领平卢节度使,移镇青州今山东青州。赵匡胤明知李重进“终无归顺之志”,但表面上仍派陈思诲做特使,赐给李重进铁券。
这一套欺世盗名的做法,无非是要让天下人特别是后周旧臣知道:“我对周室旧臣无所猜忌,重进不体谅我这番苦心,心怀反侧,自寻死路,那就怪不得我赵某心狠手辣了。”果然,李重进不愿离开扬州,拘禁朝廷派来的特使。并派人到近邻南唐搬请援兵。这时南唐国势日衰,自顾不暇,不仅拒绝了李重进的请求,还劝说李重进不要反叛。
求人不如求己。李筠已败,南唐不助,看来李重进只能依靠自己,孤军奋战了。不过,李重进来到扬州时日不久,根基未稳,所统辖的淮南,正是当年被他征服的南唐臣民,自然也不会跟着他冒抄家灭族的风险。李重进的军中,也是四分五裂。
9月22日,李重进反叛的消息传到朝廷,赵匡胤即部署征讨事宜,10月24日,大军从京师出发,乘船东下,经宿州、泗州,然后舍舟登陆。一路上浩浩荡荡,鸣鼓前行。11月11日,赵匡胤到达扬州北面的大仪镇。这时接到石守信从前方传来的捷报:“扬州破在旦夕,愿车驾临视”。
赵匡胤连忙下令启程,急急赶赴扬州城下,发动进攻,当天就攻拔扬州。李重进在城陷时,全家自焚而死,落了个与李筠同样的下场。李重进反叛至此遂告平定。
二李反叛的相继平定,对于新生的赵宋政权意义非同寻常,它等于是杀鸡做猴,明明白白地告诉那些手握兵权而又对宋犹疑观望的节度使们,必须老老实实的接受赵宋统治,服从赵宋命令,除此别无它路可走。
赵宋王朝借此敲山震虎,终于达到了稳定自己统治的目的。此后,赵匡胤又采取了一系列军政措施,逐步把过去节度使掌管的兵权、政权、财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至此,赵宋政权已安如磐石,难以轻易动摇了。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6161 字。

转载请注明: 赵匡胤陈桥兵变后朝中局势很快安定,但也有地方势力起兵反对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