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名师被“割韭菜”式挖走,还得破除“唯帽子论”| 新京报快评

遏制名师被“割韭菜”式挖走,还得破除“唯帽子论”| 新京报快评

要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应该关注每一位教师的职业发展,而不单单打造少数“名师”。

遏制名师被“割韭菜”式挖走,还得破除“唯帽子论”| 新京报快评

2021年8月31日,在江西于都县仙下乡龙溪小学,校长朱森林辅导学生学习。图/新华社

文 | 熊丙奇

据媒体报道,为规范中小学骨干教师培养制度,进一步加强对骨干教师的培养、管理和使用,陕西省教育厅日前通报取消无序流动的70名教师“陕西省中小学教学名师”等骨干教师称号(资格)。

骨干教师的无序流动,其实质就是在获得“名师”等骨干教师称号(资格)之后,要么自己主动跳槽到其他地方的学校,要么被其他地方的教育部门、学校以更优厚的待遇“挖走”。这使当地推进的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落空。

防止优秀人才在获得“名师”等称号后“出走”,除了严格按培养协议取消称号、资格,终止培养计划之外,更需要从根本上清理人才管理、评价中的“唯帽子”观念,给所有教师营造平等的职业、事业发展空间,激励教师提高教学能力、重视教育教学贡献。

当地取消这70名教师的骨干教师称号(资格),是“有约在先”的。按规定,评为陕西省中小学教学能手的教师,由省教育厅、省人社厅颁发荣誉证书,并享受教学能手津贴、优先晋职晋级、建立工作站等待遇。

但是,这是有服务承诺与约束条件的,“获得省级教学能手及以上骨干教师称号和荣誉的,原则上应在本县区服务至少3年方可流动。”刚评上“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等就离开,那评选骨干教师,对当地学校办学非但不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反而会加速人才的流失,对其他教师产生不良的示范。

这也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建设教师队伍,面临的现实困境。评“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是为了培养并激励优秀教师,可是一旦评上便成为人才的头衔,本人有了流动的资本,而其他地方,尤其是城镇学校,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则会盯着这些骨干,以更加优良的待遇进行定向“挖人”,造成了乡村教师的“割韭菜式”流失。

遏制这种流失,教育部门除规范人才竞争秩序外,还需要推进破除“唯帽子论”的人才管理、评价改革。评“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等做法,不可否认,确实可以打造一批名师,如果所谓的“名师”称号只是一个指标,或者一个头衔,而非教书育人一线实打实的好成绩,恐怕只会过犹不及。这种情况,需要警惕。

另一方面,欠发达地区、乡村地区学校要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应该关注每一位教师的职业与事业发展,而不单单打造少数“名师”。要整体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改善乡村教师的生活条件。

今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启动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提出,对长期在乡村学校工作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可按规定“定向评价、定向使用”,中高级岗位实行总量控制、比例单列,不受各地岗位结构比例限制。如此,才能着力提高乡村教师地位待遇,形成“学校越边远、条件越艰苦、从教时间越长、教师待遇越高”的格局。

实际上,推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缩小基础教育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就必须重点加强城镇优秀教师、校长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而不能再有乡村优秀教师被城镇学校、省会城市学校以至发达地区的学校“割韭菜式”挖人。

其次,更要提高所有教师的职业荣誉感、事业成就感,引导教师做出符合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发展趋势的职业选择。

撰稿 / 熊丙奇(教育学者)

编辑 / 刘昀昀

校对 / 王心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327 字。

转载请注明: 遏制名师被“割韭菜”式挖走,还得破除“唯帽子论”| 新京报快评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