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芝:给歌声插上信念的翅膀
壬寅新春,阵阵明亮的歌声和笑声就开始在邢台市王俊芝老师的声乐工作室里飘荡,五名学生手捧中央音乐学院颁发的一金、三银、一铜的证书和奖章,笑靥如花,笑声似铃。这是他们在央音组织的全国大型声乐赛事中取得的佳绩。王俊芝老师深有感触地说,作为一名声乐工作者,她用歌声传递心中的温度,声乐艺术辉映时代,站在新时代回望,多少歌曲与时代同行,回荡着时代的强音,这是她人生的幸运和追求。
歌声是心声的飞扬,心声凝聚着信念的力量。
走进王老师的“俊美之声”工作室,钢琴声飘荡,贝多芬、莫扎特、聂耳等音乐大师的画像传递出着一种肃穆的神圣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每一首声乐作品的完美表达,都离不开内心的温度与作品的完美结合。
学生在学习传统声乐作品《沂蒙山小调》,王俊芝老师通过影像资料展现抗大文工团员李琳和阮若珊创作的《反对黄沙会》,激发学生对家乡展开美丽联想。山水的背景显现出来,历史的原貌有了依据。
学生在进行《红船向未来》的表达时,王俊芝老师和学生一起看了电视剧《觉醒时代》,切身体会到红船满载的初心,红船历经风雨的坚定,红船是我们不迷失方向的保证和坐标。
一遍又一遍地练习,歌声里,红船的形象渐渐清晰,壮美,一种坚定的力量从歌声中飞扬出来……
歌声是信念之声,信念是前行的永恒支撑。
信仰、信念是王俊芝老师一直念念难忘的字眼,也是她一路前行的巨大动力。出生在60年代的王俊芝,自幼便被红色歌曲的动听旋律所打动,哪里有演出、哪里就有她的身影。到了中学,她能演唱的歌曲就有数十首之多,成为同学们惊羡的“小歌唱家”。
1988年,王俊芝决心冲击她心中的音乐梦想,报考了河北省艺术学校,为了补乐理、练视唱,她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时间,每天练琴超过8个小时。在河北省艺术学校录取考试中,她一举夺魁。在校期间,她的琴房成为全校最后熄灭的一盏灯。
她的勤奋,感动她的老师,到毕业时,她的钢琴演奏逆袭、成为班级的翘楚。毕业至今的30多年,她和母校的老师学习交流一直没有中断。
九十年代初,王俊芝一直活跃在河北的声乐舞台,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1992年,破格调入河北兴泰发电公司从事工会宣传工作。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她放歌的身影,把歌声送给一线的工人,把演出建在农村的田间地头,她累计演出超过三千余场,成为邢台电视台春晚压轴的美声、最美的风景。
2001年夏初,在一次演出的间隙,她忽然感到发声困难,想了很多克服的办法,都无济于事,到北京诊治,权威的同仁医院喉科专家诊断为双侧声带麻痹,对于一个声乐演员来说,失声意味着艺术生命的终结。
对声乐艺术的挚爱,是难以割舍的。几经周折,王俊芝老师得知咽音练声是恢复发音能力的 一种有效方法,在几番痛苦的思虑后,她敲响了中央音乐学院著名声乐教师韩素音老师的大门。从邢台到北京,接受韩素音教师的声乐康复指导训练,从2002年之夏,一直延续至今。
科学严谨的发声训练,很快康复了她的发音机能,也给她洞开了一扇了解声乐艺术瑰丽风景的大门,韩素音老师留学声乐之都西班牙,从美声的发源、腔体的转换到音乐风格的形成,给了王俊芝的声乐技能迅速提高、脱胎换骨的转换。
什么是音乐的力量?歌声里回荡着时代的答案。
从“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到“声震林木、响遏行云”,“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是声乐教育不变的核心,同样也是甘苦与共的不辍探索,这条道路,给了她向往,给了她动力,也给了她收获的欣喜。
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是基础音乐教育的需要,可以更好服务于中国百姓。她从中国经典声乐理论中探索精华,从余音绕梁的韩娥到响遏行云的薛潭,从五方元音的吐字理论到中国戏曲的点面结合,找到练声吐字的最佳方法。
什么是音乐的力量?王俊芝老师说,音乐的力量也许就是时代的力量;唱响《黄河大合唱》,我们赶走了日寇。听着《义勇军进行曲》,我们站起来,强起来!音乐为时代代言,歌者为信念发声!这也许就是音乐穿越时代、走向民众的磅礴力量!
王俊芝老师的工作室里又响起来动听的歌声,充溢着时代的感召,充溢着内心的力量。
(燕都融媒体记者卢玉辉 通讯员车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