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红肥绿瘦。
熟悉的词曲回荡在耳畔,一副优美的画卷仿佛自眼前缓缓浮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一代佳人在又一年的梧桐夜雨时,无法安息。
看着满地堆积的黄花,憔悴损,泪千行;身逢乱世,国破家亡,丈夫离世的不幸遭遇,让佳人苦闷孤寂;身心无可寄托,若有所失,致使佳人背井离乡。
那颗残碎的心,早已凌乱如麻;孤伶女子,无所依靠,呼告无门,随风漂流无定所,直至最后的佳人,孤寂的死在了江南的朦胧烟雨中,佳人虽远去,诗篇却长流于世。
今天,我们来说说名留青史的一代才女,李清照的故事。
千古第一才女,出身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父亲进士出身,是大文豪苏东坡的学生,母亲亦是身出名门,腹有一定的文学造诣与涵养,正是这般书香世家,自小便为李清照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抓周那天,李清照摇摇晃晃的抓起了毛笔,众人将物件的位置调换后,她仍旧还是将那柄毛笔抓起,没想到幼年时看似随意的选择,却为她的一生埋下了伏笔。
五岁时,李清照告诉母亲,自己不喜女红,唯爱读书写字,于是,当别人家的闺中小姐都在学习绣花时,李清照则与书中的名家们促膝长谈了起来,或许是从小受家庭以及书中道理的影响,她厌恶陈旧的封建礼数,排斥束缚女性的三从四德,于是,她很自然的走出闺阁,划着小舟在湖面上玩闹。
几年后,她身在京城,回忆起那次夏游时曾提笔写到,“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处,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番鸥鹭。”
十七岁时,李清照在京城的文坛中已小有名气,那些饱读诗书的士大夫们,从未见过哪位妙龄女子竟有如此的才情和见地,因为受我国封建制度的影响,在古代,女性很少有人接受良好的教育,从事文学创作更是不被人所看好,而与李清照同时期的几位女性作家,大部分的作品都已流失,因此,可以说,李清照的词作能流传至今,实属不易。
而下面,我们来聊聊李清照与他夫君赵明诚的故事。
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婚姻称得上是门当户对,一位是诗坛有名的才女,一位是太学生里公认的才子,再加上两人父亲的官位相当,因此,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结合可谓是佳偶天成。
至于两人婚后的生活如何,我们可以从李清照的诗词中探之一二。
新婚不久,李清照便作词一首,“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意思就是说,买来一枝含苞待放的花,,怕夫君看了以后犯猜疑,认为我的容颜不如花朵美丽,我这就将花插在鬓间,倒要让夫君看一看,到底谁比较美。
读完这首词,我们不禁感慨,原来洒脱豪放的李清照也有着小女人的天真和浪漫。
后来,因故暂离,为解相思李清照赋词一首: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从这首写尽满是离愁的词句中我们不难看出,,李清照对赵明诚的眷恋和相思。
除了寄情于诗词,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生活还有着别样的趣味,他们猜书赌茶,谁能猜中道出的典故出自何处,谁便品茶一杯,玩到得意时,笑得花枝乱颤的李清照不慎将茶泼在了书上。
那般的岁月静好被清朝时的纳兰性德写进了诗中,“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他们志趣相投,共同执着于收藏金石字画的事业中,有时遇到稀世珍品,李清照甚至不惜当掉衣服来购置文物。
那段时光虽然清简单调,但他们却心意相通,乐在其中,然而随着金兵的入侵,北宋江山摇摇欲坠,而去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婚姻也陷入了风雨飘摇中。
直至后来赵明诚因病逝世,留下形单影只的李清照,四处漂泊,以刘永诗词中的那句来形容再合适不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从这句诗词中我们也隐隐看到了一代千古才女李清照的晚年结局,凄凉而孤独的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