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逼疯家长!作业搞形式,只能得“负分”
马上就要开学了,这个特殊而漫长的假期终于结束了。让家长松一口气的,除了“神兽归笼”,还有不用再帮孩子完成各式各样的奇葩作业了。昨天,新华社《半月谈》一篇《作业傍上形式主义? 家长给折腾疯了!》的文章,引发众多家长共鸣。幻灯片制作、拍摄视频、思维导图……居家学习期间,除了日常网课学习以视频、拍照的方式交作业,还有一些要求上传到微信群内,显示孩子多才多艺的“成果展”。这些“别出心裁”的作品背后,是不少家长内心的无奈:“快被小学老师折腾疯了!”当技术化、套路化的作业逐渐沦为另一种形式主义,应引起教育界足够的警惕。
早前的假期作业,多半为书面形式,围绕学期内的学习重点,让学生进行复习和巩固,为下学期学习内容做好衔接。近年来,千篇一律的抄书、背默词汇、做习题等作业量有所缩减,更多的素质实践类作业出现了。孩子们通过观察社会、思考感兴趣的问题,拓展课堂知识,无疑丰富了假期作业形式。这本是一件有益于教学效果、促进孩子学习兴趣的好事。
但越来越多的“素质作业”逐渐变味儿。做视频展示、做疫情图表、做PPT、完成各类主题设计,越来越与学生的收获、学生的体验不沾边儿。有人说,好的假期作业,是让孩子兴奋地跳起来够到树上的果实,而不是让他们去天上摘星星。连续画三十天晚上的月亮、对古诗词进行云统计等等,这些作业对于非专业的家长们来说都难以下手,何况知识面不足的孩子。另外,一些孩子力所能及也有兴趣的作业,交到老师那里,倒成了“质量差”。于是,一些令人啧啧称奇的作业不断涌现。其实包括老师在内,人人皆知这些作业是家长做的,至少,主要是家长做的。
无视孩子的智力发育规律、搞些“新奇特”的花样,或者无视学生的能力范围,提出过高要求,后果都是家长绞尽脑汁、费尽心机代为完成,孩子成为旁观者,很可能导致对孩子的双重伤害,自信心受到打击,同时,放弃自我努力。后遗症就是,在成长过程中甚至成年后,习惯性地推卸责任甚至弄虚作假。
这个漫长的假期,对所有学生来讲,都是终生难忘的经历。他们应该通过充满稚气的眼睛,观察疫情期间人们惶恐伤痛、拼搏牺牲、团结坚持走向胜利的过程,在父母和老师的引导下,形成思考与思辨的成果。但一些重形式轻内容的作业,让不少家庭疲于应付,让孩子们失去学习与创造的主动性,容易对学习与作业漠不关心甚至产生抵触。把家长折腾疯了的形式主义作业,本质上就是好大喜功、弄虚作假,不仅违背了教育的本质,更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产生负面影响。
真心希望在新的学期里,形式主义作业能够销声匿迹。让学生们健康成长,校园也应严防“形式主义之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