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以“共同绘制学校发展未来路线图”为主题的2020未来学校生态大会在北京召开。教育部学校规划发展建设中心主任陈锋在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办的“成为改变的力量——第五届学校(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研讨会”上,以“人工智能与教育变革”为主题,做了精彩演讲。
演讲核心观点概要
未来学校和未来的教育教学活动要在更高维的空间里面进行。 教育变革的四个重点:教学智能、场景智能、学习智能、知识智能。 在未来教育、未来学习的新场景、新方式中,技术应该是消隐的。 今天教育所依赖的环境已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具体可以 概括为三个方面。 以往,知识和信息只存在于书本、图书馆以及少数的知识群体中,但今天知识和信息是平铺的、弥散的,无所不在的。工业时代的学校依赖于传统的知识信息的时空结构而存在,当这种传统的时空结构消失的时候,意味着传统的学校所依赖和生存的环境土壤也已经消失了。 伴随人类文明的产生,产生了三个世界,即感知世界、科学世界、想象世界。感知世界是基础,知识世界是教育发展的依托,想象世界是创新的源泉。工业时代以来,这三个世界的边界非常清晰,但是随着现代数字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发展,三个世界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而随着三个世界的融合,教育突破了三维空间的限制,进入到一个更高维的空间。原来的学校和教育教学活动是在三维空间里面进行的,而未来学校和未来的教育教学活动要在更高维的空间里面进行,学校的形态、教育的形态将会发生根本的变化。 历史上人类社会的变革有一个最基本的特征,那就是在一代人的生存时间里,生产和生活方式不会发生革命性变化,这是传统教育所依托的时间尺度。而当科技革命和社会变革的速度越来越快,快到在一代人的生存时间里,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的时候,现有的教学方式就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所以,当面对如此巨大的革命性挑战,未来教育需要重新回到最初的问题上去思考教育发展的根本。重新定义什么是学校,什么是学习。 教育是一个永远面向未来的事业,教育工作者不能停止对未来的思考。以人工智能为核心,融合了大数据、区块链、虚拟现实、云计算、5G、互联网等技术的数字科技正在成为变革教育的巨大力量,推动着教育从工业化时代向数字化时代的转变。这个转变不是简单的装备技术、工具和内容的转变,而是形态的转变,是教育形态和学校形态的转变,是系统性和体系性的变革。未来教育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灵巧教育。 第一,理解什么是学校。 学校就是要为学习者创设真实世界。 第二,理解什么是学习。 学习就是更好的激励和驱动学习者自主学习。 第三,如何解决教育与社会、经济、产业之间的关系,推动教育和社会的系统性整合。 这三个方面是未来教育变革中,最核心、最重大的问题。学习方式的变革一定是未来教育、未来学校变革的核心。今天的技术发展是为了服务于更好的激励和驱动学习者自主学习,更好的实现学习方式的创新。那么,因为要构建真实的世界、因为要更好地推动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就需要重新思考教育跟社会、经济的关系,努力打破原有的组合、原有的障碍,促进教育跟科技、教育跟产业、教育跟社会、教育跟文化的深度的融合。 第一,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教学智能。以大数据为基础,传统的以经验为核心的管理,进入到更加精细化科学化的管理阶段。课程、测量和评价,都可以更多地依赖于大数据来实现,对学习者更加精准的教学、服务、更加精准地发展,这些是现在发展最快的领域。 第二,以技术集成应用为基础的场景智能。 在未来学校的变革中非常重要的方面是教育场景的变革。场景变革是为了更好地满足驱动和激励学习者自主学习、构建更好的真实世界的要求。场景智能的重点不仅限于技术与现有教育场景的融合,而是技术如何支撑场景的变革、适应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 第三,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智能。学习方式的改变最重要的是从传统的“教”变成自主的“学”,从单一化、标准化变为多样化、个性化,从以供给侧为主、变成以需求的引领为主。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智能的核心是根据学习者的发展需求、根据学习者禀赋的多样性、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多样性,依托于数字科技完成资源的配置。 第四,以知识创新为导向的知识智能。这是人工智能在初级阶段向更高级阶段过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 1)平台+:平台思维引领教育体系化变革 。没有平台就没有未来教育。 过去的教育体系是由教育机构、学校加起来组成的,而未来的教育体系一定是平台乘以微观教育的主体。未来将不会有孤立的学校、不会有孤立的学习者,所有的学校和所有的学习者都是很多个平台被赋能和交叉的一个节点。这是未来教育体系和结构性的重要变化。所以,需要建设平台、发展平台、进行平台的交叉,鼓励学校加入平台里,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适应未来的发展。 2)构建学习者、教师、人工智能的新三维关系。重新定义教师:从学科结构到多元结构。 工业化时代的教师是以学科结构的方式来存在。而数字化时代,教师和学习者的二维关系转换为教师、学习者、人工智能的三维关系。传统的以学科为主的教师队伍结构也会变成多维度化,分工会更加细致、更加具体、岗位也会更加多元化。 3)变革教育创新模式:教育创新与技术创新融合。用理论和技术支持学习方式变革。 从某种意义上讲,过去的教育教学的创新与技术的创新仍然是相对分离的。从事教育研究的工作者和教育创新的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今天任何一个重大的教育创新都依赖于技术的创新,技术的创新才有可能实现教育变革的目标。同样,教育技术的创新者也必须认识到,用现有的技术附加到现有的教育方式上,不能创造价值。例如,在应试教育的层面上,技术创新越来越多,对儿童的发展,对教育的发展可能造成的损害是越来越大的。教育创新依靠经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未来的教育创新必须建立在一个新的数字化的社会、经济和技术的结构之上。 4)开放供应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再有孤立的学校和自给自足的知识供给体系。 工业化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条件决定了目前的教育体系带有相对封闭、孤立、自给自足的供给特征。未来教育变革,单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建立开放的供应链,以学习者需求为中心的供给侧结构性的改革。 5)创新实践引领:重建课程发展策略。推动人工智能成为能力发展工具。 数字科技和虚拟世界越是发展,越需要关注实践性的教育和创新型的教育。所以,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和课程要重新回到创新实践的引领上。人工智能越是发展,越要强化跟线下的连接;智能工具越是发展,越要强化学习者的创新活动和实践活动,使人工智能成为人的能力发展的工具。 6)数字普惠:政府和市场的协同作用。政府购买 + 平台下沉。 数字科技的发展使优质的教育资源能够得到更广泛的普及。但是从过去发展的经验来看,数字科技的发展同样也会进一步拉大数字鸿沟,导致教育发展的失衡。所以随着数字技术的加快发展,数字普惠就成为非常重要的一个目标。而要实现数字普惠,必须靠政府和市场的协同作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的创新和应用主要集中在企业,而不是在教育体系内部。所以,只有政府和平台型企业的有效的合作,才能解决数字普惠的问题。 7)学会数字化生存:让生活看得见,人工智能看不见。超越:技术只为美好生活。 今天在探索教育变革的过程中间,技术往往是显性的、是直接看得见的东西。但是当人工智能真正能够为更加美好的教育提供服务的时候,技术应该是消隐的。在未来教育、未来学习的新场景、新方式中,技术应该是看不见的。 本文系微信公号“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ID:zgc-mtb)”原创文章,编辑后增加的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原创文章及原创图片版权归属本公号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转载请公号后台留言联系授权,并在转载文中注明作者及简介、来源公号“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ID:zgc-mtb)”、原文链接,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